焦學勤
中等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在課程設置上要求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課程體系。目前職業技術教育已具備一定規模,但其課程設置還沒有緊跟時代發展,沒有得到合理改革,處于相對落后的局面。在新的形勢下,開設和優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課程設置,并加強專業課程建設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變化、增強專業適應性的需要;同時也是學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綜合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專業課程設置是職業學校的一項常規和基礎性工作。是指對職業學校專業的結構和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實訓基地、師資隊伍、教學改革及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建設。目前,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建設普遍存在著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教學質量不高的現狀。歸納起來有“四重四輕”現象,即:1. 在教學活動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2. 在人才培養上,存在“重智能、輕技能和育人”的現象。3. 在專業設置上,存在“重開設投資少專業、輕開設投資多專業”的現象。4. 在專業教師培養方面,存在“重學歷、輕雙師型”培養的現象.
二、優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表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來熱門專業出現了市場飽和態勢,舊專業表現出了與人才市場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狀況,這就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出口”和新生的“入口”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中等職業學校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根據,及時開發新興專業,改造傳統專業,淘汰過時專業,優化專業設置。努力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轉”的專業設置戰略。優化專業設置,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1. 增強適應性的原則。適應性是指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設置要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需設置,體現社會職業對人才的要求,體現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特征。例如,我校現在開設的專業是:交通類汽車維修專業、機械制造類數控技術專業、電子類計算機專業、鉗焊專業等等。
2. 突出技能性的原則。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結構不合理,勞動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技能,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素質偏低,特別是技術工人短缺,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職業技術教育在專業設置上要突出專業的技能性特點,要突顯實踐性和操作性。
3. 強調發展性的原則。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設置要具有發展意識,要能預測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專業設置要具有長遠規劃,要能滿足學生、專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學校在確定專業之前,對市場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掌握未來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動向。
4. 堅持可行性的原則。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在強調需求導向的同時,必須考慮學校自身條件是否可能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這些基本條件主要指師資、教學設施、教學資料、經費等方面的實際狀況。例如我們學校目前所確定的幾個專業,都是基于學校自身條件可行的基礎上開設的,這樣的課程設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可使資源不浪費。
三、改變中職技術學院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具體實施對策
1. 適應市場需要,科學設計課程。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體現著社會對勞動者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客觀要求,它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應適應勞動力就業需要,科學設計課程。課程設置應體現以下幾點:(1)符合社會經濟、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做到與時俱進;(2)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接受能力;(3)突出實踐能力的要求,提高技能操作標準;(4)提高學生就業應變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2. 建立專家人才庫,開發校本教材。積極推進課程設置和教材改革,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和教材。課程和教材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課程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必須通過教材的編寫來實現。開發校本教材,要根據學生實際、企業需求,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充分體現:以技能為主、理論為輔,理論教學只要為實踐教學提供從事相應職業所需要的最實際、最基本的知識和概念就夠了。編寫校本教材,必須成立“教材編寫小組”,由專業教師、企業專家組成。我們要建立企業專家人才庫,聘請他們作為“教材編寫小組”成員,這樣,才能使所編的課程內容切合實際,才能使教學真正的鮮活起來。
3. 強化師資培訓,培養“雙師型”教師。我們都知道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理論知識和完成各實踐環節的技能訓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和教學特點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培養“雙師型”的專業教師。一是要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地選送專業教師到對應高校進行培訓,以勝任專業教學要求;二是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和考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求專業教師每年至少有一周的時間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并完成實踐報告,頂崗實習可作為繼續教育學習;三是聘請企業、行業專家、工程師,一線技術人員來校兼課或講座;四是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方案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專業教師不但要申報教師技術職稱,還要取得專業技術職稱,如,工程師、經濟師、職業指導師等,真正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熟練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為學校各專業的理論及實踐教學發揮積極的作用。
4. 密切企業關系,培養適銷對路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機制,學校密切與企業關系,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市場經濟適銷對路人才的重要途徑。讓我們的學生了解市場、接觸社會、認識職業、學習技能、參與感受市場競爭,讓他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鍛煉思想、磨煉意志和培養吃苦耐勞精神,讓他們真正學會認識社會,知道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
總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應瞄準市場,開設和優化專業設置,應從職業分析入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根據,以課程、教材改革為突破口,以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建設好實訓基地為保證,以重點專業為龍頭,密切校企關系,切實抓好專業建設,才能使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路子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