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沖 范詩笛
【摘 要】本文通過探究高齡父母的成因,以及他們對孩子心理成長影響的積極方面與消極方面,著重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探求高齡父母如何平衡自身心態,如何減少與孩子間的沖突,以及如何克服包括溝通障礙、彼此理解能力欠缺等典型問題的有效解決方式,為孩子營造穩定健康的成長環境提供建議,以更好地迎合現今家庭中高齡父母不斷涌現的需求。
【關鍵詞】高齡父母 孩子成長 心理影響
根據聯合國統計年鑒2012的數據來看,目前眾多國家和地區女性的初婚年齡已在30歲左右。那么,究竟這種年齡的“鴻溝”給現代家庭帶來了什么,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了什么?
1 概述
高齡父母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家庭,大致包括這幾種成因。
首先,是由于大眾婚育觀念的改變。由于現代人文化教育水平更高,思想觀念更開放,經濟以及思想更獨立,認為晚婚或不婚,對于生活并無太大影響。因此,他們往往等到各項時機成熟,才作結婚生育的打算。
其次,是由于家庭經濟水平成型的延后。大部分社會人的學歷的提高使得社會的平均年齡向后延長4年,職業生涯也就是經濟起步相對較晚,達到一定的經濟基礎以撫育孩子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這自然導致婚育時間的遲延。
再次,是由于婚育政策對大眾的影響。晚婚晚育政策推行已久,對人們的生活意識已然產生深刻影響,人們已習慣晚談結婚、晚談生育,從而營造出晚婚晚育的整體社會文化。
最后,生育技術水平的進步對晚婚晚育產生一定的影響。生育技術取得很大進步,通過“試管嬰兒”“冷凍精子”“冷凍卵子”等先進技術,可以滿足一部分條件允許的高齡父母生育的愿望,這種技術保障無形之中也促使著高齡父母的不斷增多。
2 高齡父母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
一方面,高齡父母基于自身的特質,存在一定的教育優勢,不能以偏概全。另一方面,相對于優勢,高齡父母不可避免的在孩子心理成長方面存在諸多劣勢,需要引起格外的關注。
2.1積極影響
2.1.1孩子處世心態的培養
高齡父母更為成熟的心智,在孩子心態的培養上有專屬的優勢。一方面,高齡父母相較于年輕父母,心態更為成熟,處事能力更強。他們在撫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言傳身教,能為孩子心理的成長樹立更為優良的榜樣。另一方面,年紀較大的父母,往往更善解人意、更有耐心、更寬容,這種接納孩子的態度往往更容易培養孩子的合作態度。
2.1.2孩子理財能力的提高
由于高齡父母總體理財觀念較為成熟,多數有長遠規劃的高齡父母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一方面,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在生活小細節中教會孩子理性開支。另一方面,由于高齡父母的憂患意識 ,他們往往較早的鼓勵孩子去親身感受理財體驗。
2.1.3孩子成長關注度的給予
高齡父母對于孩子往往更為珍視。一方面,高齡父母大部分經濟積累足夠,能為孩子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與教育條件,滿足孩子成長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孩子較容易得到高齡父母更多的關愛,這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2.2消極影響
2.2.1 “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
由于生育年齡的拖后,高齡父母進入“更年期”后,孩子往往正處在“青春期”的階段。青春期又稱為“危機時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面臨著性發育的困惑、情緒不穩定以及叛逆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敏感、任性、易怒是他們心理變化過程中很正常的表現。與此同時,他們身上還擔負著課業日益沉重的壓力,“青春期”的心理狀態可想而知。
而高齡父母的“更年期”同樣面臨心態危機。由于身體激素水平的下降,父母的生理與心理將會發生巨大變化,這一點在女性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她們也會出現心理敏感、情緒不穩定以及易怒的表現,并且還會感到胸悶、氣短、眩暈等許多不適。她們不時會暴躁激動,不穩定的心態便不言自明。
因此,這兩期相遇,往往是“家庭戰爭”爆發的動力源。但在這一時期的孩子,正處在轉型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需要的是更多的關愛與理解。而高齡父母,“更年期”之內,想要保持或成為一名理智寬容的父母,多數力不從心。兩者沖突處理不當,會增加家庭矛盾的產生,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總而言之,兩期的沖突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長。
2.2.2“過度溺愛”與“過分嚴格”的反差
“老來得子”,這孩子便顯得尤為珍貴,高齡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關愛,稍不注意,就變成“過度溺愛”。然而,過度的溺愛與保護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只會產生負面影響。事事都幫助孩子打理,讓他(她)過于順利,就會使孩子變得軟弱、過于依賴,缺乏獨立能力。并且,挫折教育是人生成長的必修課。過度的溺愛,其實是把孩子在無形之中變成一個寵物,而不是一個人。高齡父母容易代走孩子的人生路,不利于成熟人格的培養。
還有一些高齡父母,會把過高的期望值加之到孩子身上,對孩子實行極為嚴格的管理。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除了常規學習的成績要求格外嚴格外,還要求孩子進行各種補習班的學習,對于孩子表現不佳或者拒絕抗議,多采取強硬的“棍棒”模式。然而,這種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往往害了孩子。沉重的各類學習負擔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圍,對其身心成長都是一種損害;并且,越是施壓,越是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們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輕則成績下滑,萎靡不振,重則甚至走上歪路。
“過分溺愛”使孩子喪失培養獨立人格的空間;“過分嚴厲”使孩子承受莫須有的壓力。
3 高齡父母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建議
父母的高齡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做的,是積極主動地發揮積極影響,同時想方設法地化解消極影響,因為孩子身上寄托的不僅有父母的希望,更承載著未來世界的希望。
3.1 避免“青春期”與“更年期”的沖突
首先,高齡父母要充分包容孩子的“青春期”反常表現。“青春期”是孩子心理成長特殊且必須經歷的時期。高齡父母們要主動去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體諒孩子的苦衷。對于他們的“反常”表現不要過于敏感,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和思考問題,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往,引導他們化解問題。
其次,高齡父母要合理調節自身的“更年期”反常心理。高齡父母要了解自身“更年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要有規律地鍛煉身體,注意膳食搭配,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以避免不必要沖突的發生。
最后,高齡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高齡父母與孩子間的相互理解,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
3.2 調適“過度溺愛”與“過分嚴厲”的心理
首先,高齡父母要避免對孩子“過度溺愛”,做到嚴愛結合,即要愛孩子,又要對孩子嚴格要求。高齡父母要學會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說明理由;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和對錯,逐步培養孩子遵守規律地習慣;還應培養孩子杜絕浪費、勤儉節約的意識以及吃苦忍耐的精神;更要避免孩子的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避免懶惰與自私意識的形成。
其次,高齡父母要糾正對孩子“過度嚴格”的教育方式。不要盲目的與其他孩子攀比,要放平自己的心態,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適度即可,要懂得換位思考,“過度嚴格”其實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高齡父母要在基于孩子認可的基礎之上,制定合理科學的學習成長規劃;高齡父母要尤其注意自己關心孩子的尺度,重視孩子的叛逆心理,把不良傾向“扼殺于萌芽之中”。
總而言之,高齡父母在調整好自己心態的基礎上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表率。
3.3 化解“高齡狀態”與“成長階段”的矛盾
第一點,高齡父母要尋求與孩子的有效溝通途徑。高齡父母要積極地多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孩子交心談心,去關心孩子學習、生活,去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困惑,解答他們的困惑,包括對父母本身生活觀念的質疑。同時,高齡父母可以試著向孩子傾訴,將自己的煩惱和想法說給孩子聽,不僅更能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和他們一樣的人,父母也有年齡增大的種種難處,從而更加理解父母,更樂于與父母溝通。
另外,高齡父母還要積極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扮演好人生的導師,學習的榜樣和堅強后盾等角色。父母之間關系融洽,家庭氣氛溫馨和美,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易于培養積極樂觀心理的同時,也會促進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地溝通。
第二點,高齡父母要包容孩子的生活觀念。高齡父母應當充分認識到時代差異所導致的其與孩子生活觀念不同的必然性,接受這一差異,并且對孩子所應有的生活理念給予充分的尊重。
第三點高齡父母要做好生活規劃。良好的生活規劃,是高齡父母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高齡父母要制定合理的經濟規劃,既保證家庭日常開銷現金流量的充足,又要保證意外情況下充足資金可供支出。同時,積累足夠的教育基金,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同時,高齡父母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勞逸結合。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孩子的心理壓力。
另外,高齡父母還要盡自己所能,多留點時間給孩子。因為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關注他們的成長。有的父母忙工作,忙事業,忙得忘記了孩子是自己為社會貢獻的最重要的產品,機器出了廢品可以報廢,可孩子如果出了廢品將是遺憾終身。這不僅是身為父母的應盡責任,更是關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
3.4 其他措施
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不僅僅依賴于父母。一方面,根據高齡父母與孩子獨特的心理特征,可以成立相關心理輔導組織機構甚至互助團體,專業人士對高齡父母的子女教育予以指導,幫助排解子女心理成長方面的問題;同時,家長們相互交流,孩子們相互認識,本身對于他們的成長也是一筆財富。
另一方面,對于高齡父母家庭的經濟壓力,政府可以采取相關的經濟救助措施,如美國的“大學教育儲蓄計劃”就是很好的范本。同時,金融機構可以開辟更多適合高齡父母為子女經濟規劃的險種。
結 語
現今,家庭中父母的高齡化是大勢所趨,其對于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齡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將對孩子一生產生重要影響,作為高齡父母,要尤其重視遵循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地隨自己所欲。同時,高齡父母要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哪些劣勢需彌補,關注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尋求不傷害孩子情感的問題最佳解決途徑,建立自信心與孩子一起成長。另外,高齡父母也要善于利用社會資源,使孩子的成長有更好的物質精神保障。
【參考文獻】
[1]本杰明·斯波克,劉瑩譯. 斯波克教子寶典[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
[2]王濤.“老來得子”:教育問題漸凸顯[J].家庭科技:201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