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芳
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心理輔導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為素質教育提供理論支撐,能夠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有效投入學習活動中。由此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是一個急需解決的教學實際問題。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呢?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及這次課題調查來看,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信的心態在語言文字品讀感悟中
語言文字的品讀感悟,首先,應當在朗讀中注意培養學生朗讀的自信心,進而培養學生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自信心。如今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感覺與自己無關,不愿意回答問題,說話聲音也不洪亮,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主要原因是沒有自信,怕讀錯或回答錯。為了培養學生自信心,我們以鼓勵為主,用老師的肯定,成功學生的實例,激發他們從“不愿讀、不敢讀、不去讀”中擺脫出來。其次,是在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中相機的滲透,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學生對課文的品讀,學生就能感悟到文中的話中理、言外意、文中情,體會出文章所蘊藏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此時,教師通過指導點撥,就能讓學生從中受到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承受在語文思想情感的熏陶中
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說過:“志不強者智不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承受失敗,培養學生堅韌的毅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而且現在的課文很多都是讓學生領悟文中主人公的頑強毅力的,教育學生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受不了打擊,動不動就打架。同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作為老師,此時我們要教育學生“決不放棄”,因為放棄必然會導致失敗,甚至導致心理的失敗感,這種失敗心理有時會影響人的一生。如果盡了最大努力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還是不要放棄,應當開始采取另一種行動,再換一種方法,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止。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要不斷用心去尋找,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是要教育學生“再試一次”。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因為失去信心而放棄進一步的努力。這時,不妨告訴自己“再試一次”。再試一次,或許就會成功。
三、合作精神于學習語文方法中
在教學中利用互幫、互教、互學的形式,可以促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學會珍惜友情、學會協作、學會團結,讓學生多些共同協作的機會、多一些共享快樂的機會,以開拓思路、養成活潑和開朗的性格,保持個人與環境的協調,老師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同桌相互說體會句中意思、或對文章的理解等機會,讓同學之間說一說、議一議,因為學生之間年齡相當,環境相似,語言更貼近、更能溝通,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再次梳理自己的理解,而且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健康的心理。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于語文實踐中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養成習慣,積千累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這就明確告訴我們習慣態度的養成是教育活動的基礎,語文學習也不例外。良好的學習習慣態度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按照一定的由學習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方法和規范進行學習時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的效率。習慣的養成靠的是多次的反復,在此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力。學生只有在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處于一種自覺的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使學習事半功倍。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門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特別是人文精神很強的語文學科,教師應當通過對心理學及其他有關理論的學習,以新理念指導語文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改進對待學生的方式;贊賞學生的成就,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進步;聆聽學生的傾訴,學會合作;在不同場合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探索并運用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扎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意識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那我們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和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善華小學——編者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