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寧宵宵

治理水污染,在瑞士蘇黎世是有傳統的——1860年,蘇黎世人就從巴黎取經,建成了第一個污水處理廠。
在上海世博會上,瑞士的蘇黎世、日內瓦和巴塞爾三城將聯合展示他們在水處理和污染治理方面的經驗,詮釋“改善水質,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參觀者可以看到,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是如何凈化城市里的每一滴水的。他們希望,能夠與長江沿岸的上百個城市達成政府間的合作關系,以自己的經驗幫助中國的城市進行水凈化。
“我們的展館主要是由兩個圓柱形展區組成,”瑞士駐上海副總領事及文化主任托馬斯·施奈德先生告訴《世界博覽》記者,“第一個圓柱形展區將著力表現城市元素;第二個展區內的參觀者可以乘坐纜車體驗綠色的田園風光,時長約4分鐘。城市和自然之間的互動,就是我們要傳達的主題。”為什么選擇這個角度來詮釋瑞士?施奈德解釋道:“在瑞士,很多人在城市工作,卻生活在鄉村里,所以把這兩者同時搬進展館,是再合適不過了。”
整座聯合城市館矗立在水池之上,參觀者不僅能夠觸發水中的噴泉,還能直接從泉眼中飲用純凈水,充分體現了“美好水生活”這一主題。同時,三座城市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與使用的技術,將通過水池邊的互動電子雜志進行展示。
城市讓水質更美好
巴塞爾、日內瓦、蘇黎世是瑞士三個重要的城市,每個城市都有河流流經或有湖泊分布。三城市做聯合展館的目的,是想讓參觀者了解到改善水質、長期投資、供水處理和城市間及跨國合作等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問題。公民和政府只要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更好的水質、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
巴塞爾位于大名鼎鼎的萊茵河上游,是重要的醫藥化工城市。萊茵河與流經蘇黎世的利馬特河有過相同的命運,并發生過嚴重污染事件 。
1986年11月1日,山德士化工廠發生火災,致使近20噸殺蟲劑、滅菌劑和除草劑流入河水,造成河中的大量生物被毒死,影響遠達荷蘭。
在過去10多年中,巴塞爾市政府為水質與河流的保護投入了相當大的資金、人力和技術。巴塞爾市中心有大片寶貴的森林。處理系統把萊茵河水抽出來經過簡單的物理處理、沉淀、過濾,再引入森林,利用森林下面幾十米左右的土壤,以自然生態層層凈化河水。大約10天后把水抽起來,再經過過濾和殺菌后,就可直接飲用。
除了技術手段和資金投入,瑞士嚴格的環保立法和普遍的公民意識也在維護城市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瑞士的《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大江大河源頭沿途的企業和居民,嚴禁將有可能導致水體污染的任何物質排放或滲入水體,如含有害添加劑的洗衣粉。當然,水質凈化不是短期行為,瑞士自20世紀中期就致力于改善水質,建造了大量污水處理設備和排流設備,這種傳統保證了各個城市的“宜居”。
2010年4月23日,日內瓦市市長托內爾在本國召開了世博會瑞士城市館的媒體推介會。托內爾表示:“瑞士展示上述三座城市的例子,并不是要給其他國家‘上課,而是希望與其他城市分享自身的經驗,希望世界各國能夠從中有所借鑒,并共同應對城市環境等問題。”他講話內容的主要思想是“保護環境、改善城市生活質量,刻不容緩”,這也是我國一位政協代表曾經的提案題目。這些話語從對城市環境保護最有心得和發言權的瑞士人口中說出來,頗值得玩味。
宜居之城的慘痛史
在大城市里居住的人們,如今已不再僅僅滿足于繁華或高級物質享受,“宜居”一詞既是現代城市人追求的夢想,也是許多城市標榜的發展目標。它在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在現實中很難達成。每年,“全球宜居城市”的榜單都會為向往宜居生活的人們提供一個城市建設圖景的范本,有關宜居城市的信息其實是有些混亂的。
2008年,丹麥的哥本哈根擠掉瑞士的蘇黎世,奪取“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桂冠,哥本哈根人高興了好一陣子,丹麥人奈杰爾·曼德還為此在丹麥的外交官網上撰文《這是官方消息!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到了2009年6月,蘇黎世又把丹麥首都拉下“寶座”,重拔頭籌。
這兩年間激烈爭奪的“官方裁判”是英國著名雜志《單鏡片》(Monocle)。主編泰勒·布魯勒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競爭難分伯仲。我認為人們應當記住,這是一次關于生活質量的調查,而非最幸福城市或者最佳商業中心、文化中心的排位。這是講的是真正的適宜居住性。”他表示,評選標準有許多項目,例如公共交通的投入、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程度,甚至一座城市中攝像頭的數量。“我們同樣會非常關注一座城市與其中的中小企業的關系,而蘇黎世顯然在所有評選城市中得分最高。”
《單鏡片》雜志的榜單能夠引發兩個城市的你爭我奪,證明了“宜居城市”的榮譽對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單鏡片》并不是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唯一權威發布者,另一份由美世咨詢公司(Mercer consulting firm)評比的結果中,蘇黎世位列第二,排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之后;著名雜志《經濟學人》的智庫會參考美世咨詢的數據,同時也會加入自己的評判準則。無論是哪一份榜單,能進入前十的城市多來自歐洲和澳洲,瑞士的蘇黎世、日內瓦等地則是TOP10的常客。
由此看來,國人將瑞士列為歐洲游的重點選擇,絕對是有數據和事實支持的。除去旅游目的地,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舒適生活,也是很多人的憧憬。托馬斯·斯奈德出生在伯爾尼。他記憶中的瑞士城市卻并不是徹頭徹尾的干凈整潔或舒適宜人:“我對小時候見到的‘生病的河流記憶深刻,有一陣子河面上都是死魚,人們遠離河流。”
托馬斯說,瑞士是一個曾經走過彎路的國家。這個彎路指的是幾十年前瑞士各大城市遭受嚴重污染、河水污濁惡臭的年代。
要知道,“最宜居城市”蘇黎世是該國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工業生產占全國第一位,機器制造業占到全國生產總值的四十分之三。40年前,蘇黎世湖曾因工業發展成為污染重災區。事實上,在那個年代里,瑞士許多河流和湖泊的水質都難逃污染的厄運。工業和生活污染曾使這里的河灘垃圾成堆、河水臭氣熏天。蘇黎世污水處理廠的一位專家回憶說,那時,利馬特河的一些支流都可以見到泡沫漂浮物,魚蝦絕跡,下河游泳成為了人們的奢望。
如今從瑞士湖畔觀望,湖水清澈見底,游魚成群,白天鵝、黑頭鴨、鴛鴦等大量鳥類在湖水中暢游。
治理水污染在蘇黎世是有傳統的——1860年,蘇黎世人就從巴黎取經 ,建成了第一個污水處理廠;此后,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瑞士經濟的狂飆,也把自然水體污染的老問題重新擺在人們面前。蘇黎世Werdholzli污水處理廠是歐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污水處理廠之一,1964—1969年,該廠耗資6000萬瑞士法郎進行擴建,以對抗日益嚴重的城市水污染問題。到1985年,該廠經過第三次擴建,已經成為一個耗資3億法郎、全部由電腦控制,包括機械、生物、化學、滲透四個處理過程的工廠。
現在,瑞士97%的廢水都經過污水廠處理,比例大大高于歐洲其他國家。有報道稱,瑞士八成的湖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對此,污水廠的工作人員自然是持謹慎態度的,但他們也自豪地表示,流入利馬河的每一滴水都經過了處理。
現在,面對河水有暢游欲望的人們,就可以不必擔心水質問題、直接跳進河里了。蘇黎世的每一棟房屋都與排水系統相連,城市廢水處理和管理系統掌管著該市的地下水道,“對下水道網絡的了解精確到每一根排水管”。僅下水管道的維護費用,蘇黎世每年就要投資4000多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