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發+王留彥



一
1933年農歷九月初一,范清榮出生在輝縣孟莊鎮南李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兒時的范清榮飽受生活疾苦,直到“土改”那一年,范清榮一家和其他廣大貧苦農民一樣,分到了土地和房屋,從此過上了新生活。經受過嚴冬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這時已長成大小伙子的范清榮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深深懂得是共產黨救了他們全家。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聽黨的話跟黨走,黨叫干啥就干啥”,這樸實無華的言語,反映的是一個翻身農民對黨無限忠誠的樸素情感。后來,他參加了民兵組織,擁護黨的政策,積極工作,事事走在前。
1954年他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后擔任鄉團支部書記。范清榮坦蕩無私,勤勤懇懇,把滿腔熱血都傾注在工作上,贏得了群眾信賴和組織信任,1955年國慶節那天,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底出任南李莊黨支部書記。
日歷翻到了1967年,這是“文革”正亂的年代。范清榮無心去搞那些“不打糧食”的事,他的責任是想辦法讓大家吃飽飯,于是他萌生了建造紙廠的念頭,在發展工業生產上做文章。沒過多少日子,造紙廠在南李莊建成了。雖說是作坊式的手工生產,產品也很粗糙,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有東西就不愁賣,產品銷售還很順暢。南李莊的集體經濟得到了初步發展。
那些年,范清榮帶領村民們一手抓紙品生產,一手抓農耕,抓啥啥成。開荒種糧、種菜,養殖喂豬、養魚,樣樣都是行家里手。在范清榮的帶領下,南李莊發展多種經營,集體經濟大變樣。1976年范清榮出任梁村公社(現孟莊鎮)黨委副書記。
上世紀70年代蓬勃興起的“五小”工業(小煤礦和小鋼鐵廠、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和小機械廠),改變了我國工業經濟結構,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然而,鄉鎮企業管理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不盡相同,導致“五小”工業發展不平衡。梁村公社軋鋼廠一直不溫不火,后來步履艱難到了揭不開鍋的境地,100多名職工半年沒發工資,還欠外債十幾萬元,成了個大包袱。公社書記張世清思來想去,決定讓范清榮去接替管理。1981年深秋的一天,張書記用商量的口氣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范清榮,沒想到他二話沒說就接受了這個任務。在范清榮腦海里只有一句話“黨叫干啥就干啥”,是共產黨救了他們一家,沒什么可挑可揀的。
范清榮離開公社辦公室來到破敗不堪的軋鋼廠,他流淚了。
市場不相信眼淚,要的是真抓實干。他與領導班子成員交心了解問題,他到生產車間察看現場管理,他找工人骨干傾聽群眾意見。短短幾天,他走遍了廠里每一個角落,把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問題找到了,他對癥下藥,拿出了解決辦法。范清榮把全廠的人召集起來,亮出他的“施政綱領”,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大干才能大變樣。他和工人們一起用了四天四夜完成設備大修,這相當于完成了40天的活。范廠長的工作精神也讓工人們看到了希望。不多時,范清榮管理下的軋鋼廠一派生機,鋼花飛舞,鐵水滾滾。當年工人們就領到了盼望已久的那份工資,第二年軋鋼廠就實現扭虧為盈。范清榮為鋼廠發展創出了一條新路子。
二
是金子,在哪都要發光。
1987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中原腹地,輝縣“五小”工業蒸蒸日上。而與此同時,孟莊鎮(時為孟莊鄉)電力能源出現限供局面并日趨緊張,28個行政村、14個鄉辦企業用電告急,要求盡快解決用電問題的請示報告雪花般地落在了鄉領導的辦公桌上。那陣子,各地拉閘限電極為普遍,國企用電還找不著地方,哪還能顧得上鄉企?孟莊用電只能靠自己,鄉黨委決定自辦發電廠,這是唯一的出路。建電廠不是燒炭煉鋼,必須有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才,而對于鄉領導班子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是一塊更硬的骨頭,讓誰去挑這個頭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在這節骨眼上,鄉黨委書記趙啟忠自然想到的是范清榮,他是唯一的人選。領導班子不謀而合,眼睛都盯在了范清榮身上。此時的范清榮還在軋鋼廠與大家一起研究新產品的開發,也在為電力不足發愁呢,沒想到他又要到孟莊當“電公”了。
范清榮沒上過學,在掃盲班里摘掉了文盲的帽子,用他肚子里的那點墨水去抓電廠建設,在一般人眼里是天方夜譚,可他就是憑著敢于擔當的精神擔起了廠長的責任,在開工前20天把行李、鋪蓋搬到了雜草叢生的工地,他明白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
1987年8月28日,孟莊電廠破土動工,人拉肩扛,機器隆隆,施工現場一片繁忙。鄉里建電廠談何容易,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錢,籌集到的資金離預算還差一大截。過慣了窮日子的范清榮,仔仔細細盤算著那點錢,能不花的不花,能少花的少花,凡是力氣活組織大家伙兒搞義務大會戰,把錢省下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嘿,這一招還真靈!面積12畝、深1.8米的晾水池,14000多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量,專業工程隊計劃兩個月完工的工程,他們20天拿下;通往儲煤場的1028米穹圈小鐵路預算幾個月的工作量,他們只用了40天,小鐵路就通了。
隆冬臘月,豫北太行山下氣溫達到零下18℃,滴水成冰,范清榮帶領150多名安裝隊員毫不退縮,攀爬在幾十米高的腳手架上,頂風冒雪保證工期。就這樣,10個月零20天建成了一座火力發電站。并網發電那天,孟莊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充滿歡聲笑語,大家奔走相告,孟莊人的夢想實現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一座1.2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拔地而起發電并網,這個奇跡被永遠載入孟莊大地的史冊。
電廠規模不斷擴大,裝機容量逐年增加,范清榮掌握了發展經濟的主動權,創業的勁頭也越來越大,于是他又萌生了建水泥廠的念頭。說干就干,他們就地取材在孟莊建起了水泥廠,同時衍生出的編織廠也掛牌建成,從此孟莊電廠出品的水泥源源不斷銷往各地。孟莊電廠產品品種多、效益好,短短幾年發展成孟電集團,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絢麗多彩。
人都有衰老的那一天,都有干不動的時候,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孟電集團在一天天壯大,范清榮的年齡也在一年年增長。眼看就是70歲的人了,他開始琢磨交班的事了。endprint
三
范海濤,1962年生,范清榮的二兒子。他17歲時就到縣化肥廠干了幾年最重的活,出大力流大汗,大冬天棉襖也能讓汗浸透。回到家,他沒說過一個累字,沒叫過一聲苦。海濤在外工作是好樣的,在家孝敬父母也是眾所周知。多少年來,只要他在家,總是會給老父親洗腳。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小事可以見精神。常年堅持為老人洗腳,這件普通的小事足以彰顯范海濤所具有的優良品質。
在人生的道路上,范清榮干啥啥成,是個能成事的人才,這種基因在海濤身上也同樣體現出來。經過父親的推薦和組織的批準,2002年4月,范海濤出任孟電集團黨委書記兼總經理。
剛剛進入21世紀的中國大地,鄉鎮企業發展如火如荼,電力供應不足的緊張局面再度出現。范海濤接手孟電集團的第一件事就是擴大生產,盡快緩解電力不足的局面。海濤年輕有遠見,意識超前,他和老爺子擺出了充分理由要再上一臺5.5萬千瓦的發電機組。范清榮聽他說得頭頭是道,喜在心里,放手讓他大膽去干,明確表態:“這事你拿注意,定下來就干,有困難一起想辦法解決。”當年8月,5.5萬千瓦的7號機組開工建設,只用了7個月的時間,7號機組就轉了起來。并網發電那天,時任新鄉市委書記的連維良,親自到場祝賀,高度贊揚他們創造的“孟電速度”。7號機組投產比4臺1.2萬千瓦機組同時發電的發電量還要多。
2003年,我國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范海濤看準了水泥市場需求量將會有一個大的突破,他毫不猶豫敲定立項,上兩條日產3000噸熟料干法水泥生產線,實現產值、效益新突破。10月24日,新建工程開工啟動,新鄉市委書記、市長專程趕來見證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這項浩大的工程僅用了8個多月就建成竣工,于2004年7月3日交付使用。
正如海濤所料,他們新上的日產3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投產后,產量一下子翻了兩番,孟電水泥每天從孟莊出發被送往各大施工現場。一個企業家要有長遠眼光,必須干在今天,看到明天,想著后天,適時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這樣企業才會不斷發展,才能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四
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上世紀90年代后期,各地GDP猛增,工業產值頻頻傳來捷報,但隨之而來的高能耗、高污染令人堪憂。輝縣“五小”工業排放的廢氣遮住了藍天,塵霾擋住了白云,輝縣被人們詼諧地稱為“灰縣”。
節能降耗、治理環境成為重要任務。“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節能和減排兩個約束性目標,電力工業則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關閉小機組、投產大機組的“壓小上大”成了各地的硬任務。孟莊電廠8臺機組發電容量累計17.5萬千瓦,固然屬于“壓小”之列,但也是孟電人20年努力打拼的結果,更是范家兩代人心血與汗水的結晶。他們為之奮斗投入資金10億元之多,付出的辛勞更是無法計算。眼下,擺在范海濤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等待觀望,能拖一天是一天;二是當機立斷,率先“壓小上大”爭取主動,把藍天白云還給大自然。海濤選擇了后者,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老爺子,得到的回答是:“那還有啥說的,就這樣辦吧。”海濤知道老爺子就是這種性格,還是那句話,“黨叫干啥就干啥”。
定下來的事馬上辦。“壓小上大”并非易事,海濤帶領一班人馬做了詳細計劃:小機組炸掉后安裝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首先要安排好水泥廠、編織廠、污水處理廠的臨時用電;施工期間,電廠1000多名職工輪流進行培訓和留守,工資待遇不變,保持隊伍穩定;聯系專業爆破公司制訂爆破方案,保證爆破一次成功;同時向政府有關部門匯報發展規劃,爭取政策支持,搶抓機遇,盡早實現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并網發電。
2007年國慶節過后,海濤認真聽取了爆破方案的進展情況,逐一檢查了1萬多個炮眼位置,認為一切就緒并確定10月26日實施爆破。
定向爆破不同于其他施工,要慎之又慎,確保萬無一失。10月24日,海濤從鄭州請來了全國有名的爆破專家王百姓做指導。王百姓是我國公安戰線上的一名老兵,從事爆破工作3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來到孟電集團仔細察看了爆破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發現炮眼有問題,就說了一句話:“準備工作不徹底,不能如期爆破!”王百姓的一句話像響雷一樣震耳欲聾。若是不能如期爆破則不能通過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審批,帶來的是生產無限期拖延,經濟損失巨大。海濤兩眼含淚,動情地反復解釋說明這次爆破不能延期,一席話講得王百姓熱血涌動,于是王百姓想出了個超常規的辦法。他拿起手機一個個聯系,通知鄭州有資質的爆破公司抓緊趕到孟莊;范海濤則組織人員搭起工作臺供爆破公司打眼裝藥。那會兒,海濤只嫌表針走得太快……
不知不覺到了26日凌晨,3萬多個炮眼全部打好到位,王百姓檢查完畢準許裝藥插上雷管……這時天早已大亮,爆破現場鴉雀無聲,似乎一聲咳嗽就會天翻地覆一般。
70多歲的范清榮老兩口在家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們辛辛苦苦創辦的十億產業將要瞬間化為粉塵,心里越想越不是味兒,便失聲痛哭起來。范清榮不是心疼這幾個錢,只是回想走過的這20年,實在是太不容易了。老人家深明大義,明白發電機組“壓小上大”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有50多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決不能有任何異議。
10月26日上午,在國家發改委、河南省政府領導的現場監督下,在中央電視臺全程現場直播中,10點整,隨著一聲令下,一個個高大的冷卻塔按照預定方向轟然倒地,懸在大家心上的石頭終于落下了。
孟電集團是淘汰技術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小火電的第一家民營企業,在同行中帶了個好頭,展現出一個民營企業家干事創業的膽略和胸懷,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07年11月22日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孟電集團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擴能改造。這次改造從設計上就瞄準頂端技術,引進世界最先進的除塵、脫硫、脫硝技術,把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讓白云在藍天飄蕩。endprint
2011年3月5日,孟電集團兩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為企業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當年上繳國家稅金實現翻番。
五
范海濤從父輩手里接過接力棒,他不僅是孟電集團的掌舵人,還是南李莊黨支部書記,他沒有忘記父輩的教導: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父老鄉親,少數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富。他把農村美、農民富作為追求的目標,實施富民工程。孟電集團生產規模逐步擴大,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范海濤安置南李莊和周邊一些鄉村閑散勞動力進廠務工,讓他們靠勞動致富,從根本上保證農民收入增長。2010年初,經過深入調查和測算,范海濤決定拿出1.9億元徹底改造南李莊,新建新型的農民住宅小區,讓農民也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這個設想一出口便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這是一件好事,好事要辦好也要做好思想工作,讓每個村民都明白才不至于出現不同的聲音。4月1日那一天,范海濤和村“兩委”召開全村村民大會,海濤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說:“咱們南李莊有351戶人家,住房條件不一。現在要統一規劃建新社區,按我家現在住的房子那樣蓋,每戶面積大小、樣式都一樣,復式別墅還有地下室。費用全部由孟電集團出資,不收村民一分錢。過渡期半年,這期間或投親靠友,或找房租住,每月每戶租金按300元補償,共計1800元,會后就能領取。現在要說的就是一件事,請大家抓緊騰房,越快越好,早動工,早建成,早入住。”海濤這一席話說得大家喜笑顏開,甭提多高興了。散會之后只用了5天,整個南李莊空無一人,施工隊伍隨即開進村里風雨兼程,10多萬平方米的村民住宅新區,從動工到回遷入住剛好半年的時間。
喬遷新居是一樁喜事,村民鄭玉林特意選在社區落成時迎娶兒媳婦,喜上加喜。兒子成親那天,他請人撰寫一副對聯貼在家門口:進社區住別墅興高采烈,感范公報梓里共享成果。鄭玉林也把海濤拉到家里來喝喜酒。海濤來了指著那副對聯說:“玉林啊,不要感謝我,不要感謝我們范家。咱是共產黨員,咱所做的一切都是執行黨的政策,要感謝黨,大家都說‘共產黨好,就是俺最大的滿足。”
我們專程到南李莊新村走了一趟。在這里,一排排造型別致的住宅整整齊齊,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村中花園鮮花盛開,陣陣清香撲面而來,不時還傳來清脆的鳥叫聲。村民見我們走來便主動迎了上來,開口就興奮地說起新村建設的故事。他們說當初范書記要為大家建新房,誰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這么好的事,做夢都沒有想到啊。人家范書記說話算數,沒讓大家出一分錢就住上了城里人才能住上的房子。都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可這么大的餡餅掉在南李莊,誰家能不高興?我們說,能讓我們進到家里看看嗎?幾個村民爭著拉我們進家去。好氣派哦:復式住房,上下兩層,暖氣、自來水免費使用,還通天然氣。主人說樓上有270多平方米,樓下還有60平方米的地下室。房主一邊說一邊又把我們領到地下室。我一看何止60平方米,步量測算足有70平方米以上,讓我們這些城里人都十分羨慕。村民王金珠說:“這輩子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這句話充滿了自豪感,也是南李莊村民的共同心聲。
一路走來,我們還聽到了許多范家父子扶貧幫困、助殘助學的故事,他們用于公益事業的資金遠遠超過了自家的日常花銷。
小蒲水村是鄰近的貧困村,這些年在范家的幫扶中面貌大變,而且范家還特別重視教育問題,在教育上花大錢,使小蒲水村有150多人考上大學,培養了12名研究生,普通的農家子弟楊錄軍還考上了重慶軍醫大學的博士生;賀少峰是原陽縣草坡村的一個農家孩子,父母體弱多病,家庭貧困,小少峰面臨失學,范家得知后便主動資助其生活費和學費,后來賀少峰也考上了大學攻讀醫藥學科;老工人杜興的女兒患糖尿病住院治療,范家人悄悄送去錢;工人王保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范家人送去救命錢……
采訪中,范清榮和范海濤父子都不善言談,但他們就是憑著對黨的忠誠和堅定的信念,用實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用汗水改變著家鄉的面貌,用愛心贏得了人們贊譽。2000年以來,新鄉和輝縣市委、市政府先后四次作出向范清榮學習的決定,范清榮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范海濤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3年范海濤還被評選為全國道德模范。
離開南李莊,我的腦海里不斷浮現出看到的一幕幕,我們看到的比聽到的更感人、更精彩。范家父子在事業上完美地實現了接力棒的傳遞,孟電集團正沿著科學大道又好又快地發展。這是一種力量的傳承,一種信念的傳承,更是一種道德的傳承,一種精神的傳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