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



《香港商報》曾這樣評論他,“他的一生,斡旋在財富、權謀與美人之間。他的故事是一個標準的港式傳奇。”他一生拍過逾千部電影,得過金馬、金像等幾十項大獎;締造了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帝國;他是娛樂業大亨,是中國的默多克,他是六叔——邵逸夫。
六叔造就的巨星不勝枚舉,致使TVB被外界稱為:“造星工廠”。不論是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劉嘉玲、張曼玉、張學友、趙雅芝等資深藝人,還是如今依然大紅大紫的張柏芝、劉青云、佘詩曼、歐陽震華等等眾多大眾耳熟能詳的影、視、歌明星,從最早的造型包裝到后期宣傳,每一步都有著TVB獨特的推廣手段,使得電影電視收視長虹,旗下藝人個個身價不菲。...
而TVB的締造者,掌管了香港無線43年的六叔,為何能將一個小小的電視公司發展成影響全港、全國甚至在亞洲也勇奪席位的娛樂帝國?我們且看一場名叫《六叔》的電影傳奇。
邵氏家族與十里洋場的際遇
六叔,原名叫邵仁楞,字逸夫,取意安逸,家里兄弟姊妹八人,邵仁楞因排行老六而得名“六叔”,籍貫浙江寧波。六叔是個富家子弟,其父邵玉軒是有名的顏料商人,不但在生意上經營有方,而且關心時政,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他病逝上海時,康有為、虞洽卿及曾任蘇浙總督的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闿等晚清與民國風云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邵父能夠得到這樣的禮遇足以窺視其身份,但這樣顯赫的家世并沒有讓邵玉軒的子女們有繼承家業的打算,邵家五兄弟幾乎全部進入娛樂圈,對電影著了迷。
俗話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注定的三分,就是其父邵玉軒和電影的際遇——第一次接觸電影,始于與朋友的一次游玩,當時電影剛剛進入中國,還處于無聲期,誰也弄不懂那么一塊白布上,怎么會憑空出現山水樹木、活人畜牲!邵玉軒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他感慨于這神奇又富有生命力的電影,它是那么生動、逼真。這個高級商人有著極高的商業敏感和不俗的投資眼光,他驚嘆之余,馬上去打聽電影,原來他在心里已經開始籌劃著把電影當作一個有利可圖的行當,以商業模式運營!這便是邵氏舉家投身電影業的淵源。當時的邵父怎會知道,邵家的命運從此將和電影緊緊地綁在一起,而愛子邵逸夫則會在影視界叱咤一生。
家道中落,孤注一擲
上海灘是個令無數商賈心馳神往的地方,它可以讓財富像滾雪球般瘋狂增長,甚至也能讓一個窮光蛋在一夜之間成為大富豪。當然,你也有可能從家財萬貫瞬間到一文不值。當初商業世家的邵父將家業轉至上海,主營漂染、財務,生意那叫一個紅火,正值上海劇院“笑舞臺”的老板無力還債,把“笑舞臺”“斷當”,邵父便隨意接收了該劇院,讓長子邵醉翁接手經管。邵醉翁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使得敗落的“笑舞臺”一時頗受歡迎,賓朋滿座。誰也不曾料到,這個無心之舉最后竟成了邵家的救命稻草、邵家東山再起的唯一籌碼。...
1923年,邵家家道中落,所有家業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臺”這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賣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臺”,破釜沉舟,孤注一擲。
由于邵氏大哥的管理經驗和兄弟的不懈努力,這幾個昔日的公子哥把戲劇做得有聲有色,門外漢已然成了半個行家,繼而開始買賣電影片子、放電影,到后來獨樹一幟,成立了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但剛開始,這一切并不順利。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在那段創業的時日里,最使邵逸夫難忘的,就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回憶說:“我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在那里舉目無親,而且放映設備還很落后,用一臺破舊的無聲放映機,一格格地手工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蟲叮咬,奇癢難過。”他們歷經磨難,飽嘗艱辛,窮鄉僻壤和艱苦環境都沒有阻擋住兄弟們心中的熱情,反而更加激起他們成功的欲望,一路前行。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四年之后,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站穩了腳跟,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先后買下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前行的腳步愈加迅速、有力,然而一場意外卻讓邵逸夫險些命喪黃泉。
時值美國經濟危機引發世界大蕭條,不少電影院關門停業。邵逸夫說:“現在大家都困難,舍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入,捷足先登!”于是,迅速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不料,途中輪船觸礁沉沒。老天似乎是看到了邵逸夫對電影的決心和堅定,讓他抓住了一小塊舢板。在漆黑蒼茫又冰冷的海上漂了一夜后獲救,命不該絕的他從好萊塢買回了“喊話機器”,影院里從此有了有聲設備。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就能感受到有聲電影的魔力,因為設備有了,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有聲影片,倔強的邵逸夫又開始自己寫劇本,兩只腿被蚊蟲咬得吃不消,就打上一桶水,把腳泡在水里,一寫就是半個月,可他自己都不滿意。他只能一邊繼續拍無聲片,一邊摸索有聲片的拍攝技術。
“苦心人,天不負”——邵逸夫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電影制作的功夫。1932年,他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據說放映的時候,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十分驚奇,只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行電影制作轟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讓邵逸夫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先驅者,更奠定了他影壇霸主的地位。
電影王國滅亡,港島風云驟起
到上世紀30年代中期,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樂場,并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就在邵氏家族的輝煌時刻,一場殘酷的戰爭徹底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20多年創立的龐大產業。1937年后,日寇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致使邵氏經營慘淡,難以為繼直至被迫關門,二十年的基業付之一炬。endprint
1945年抗戰勝利后,邵逸夫雄心不減,正值盛年的他摩拳擦掌,決心重新開始、大干一場,重振邵氏家業,遂考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最后把基地定在百業俱興的香港,以重建電影王國。
1959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總裁。期間,傾力打造香港清水灣占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七年始告完工,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值得一提的是,在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電影院實行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發誓要用自己的電影征服香港人。作為一名優秀的制片人,他懂得組建什么樣的隊伍來實現意圖。于是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本公司有感于當今電影水準之低,決心改良設備,引進新技術,發掘制片人。已選址清水灣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剪輯、配音等,公司將與同仁并肩奮斗,同甘共苦!”極富煽動力量的廣告很快就得到了陶秦、李翰祥、岳楓等名導的青睞;林黛、李麗華、丁紅、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攝影、制片、剪輯等方面的人才和大量劇作家也前來應聘。影城風風火火地運營起來。邵逸夫離征服港人電影情趣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從此,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出產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制作基地。當時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后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財務人員一做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當時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更是囊括了亞洲電影節的五項大獎,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揚名立萬。
緊接著,邵逸夫勢如破竹、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臺》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傾注著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臺灣以至東南亞一帶掀起了一股中國片的狂潮,觀眾簡直為它著了魔,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影片。可以說,昔日的電影王國帝王又成功地在香港再起風云,勁風掃遍全球。
“電影大帝也改行”
70年代末期,電影業開始走下坡路,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多數受眾不愿再去影院觀影,而是愿意在家里觀看全天免費的電視節目,這樣電影大帝邵逸夫的產業豈不要走投無路了?!再次辛苦建立起來的電影帝國又要衰敗甚至消失了嗎?
而事實并不是這樣,早在1965年,精明的邵逸夫就已經開始進軍電視業,在他與利孝和、余經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TVB”)中任常務董事,堪稱影視舵手的他立即改變航線——收縮電影業務,轉投無線電視。當時曾有人批評他誤入歧途,邵逸夫卻笑罵由人,我行我素。即是,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電影大帝執拗地改行了,因此有人說邵逸夫是專制而霸道的,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半生沉浮背后強大的力量支撐。這都來自于這位電影帝王半生的努力: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電影和壞電影他都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里、壞的電影怎樣壞。因此他成了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他精通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他曾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很晚很晚才下班。”就是憑借這股追求完美的認真勁和對業務的精專,十五年之后,這位TVB的始祖接任董事局主席,并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形成了他“一人天下”的管理格局。
隨后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電視明珠臺和翡翠臺,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使“無線”制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雄視港島,影響擴及內地、澳門、臺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如今的TVB已不再單單屬于邵逸夫一個人的了,而是全香港、全中國的驕傲,而邵逸夫的名字已經成為鐫刻在TVB史上最醒目的符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