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




我們一般說的馬,乃是家馬,我沒怎么接觸過馬,甚至也不怎么敢騎馬,但卻與野馬的一家子朝夕相處,那是生活在我們麋鹿苑的普氏野馬。
三年前的一天,我們的普氏野馬喬遷新居,搬遷那天,工作人員從野馬一家三口中,先把母馬麻醉運走。一時間,失去妻子的公馬,暴跳如雷,尥蹶子噴鼻子,一副氣哼哼的樣子。看不見母親的幼馬,滿世界亂跑,嘶鳴不已,表現得十分異常,可平時沒見這樣,為何?不就是母馬被運走了嗎?難道他們是在表達什么意思?難道公馬在喊:我媳婦呢!你們把我媳婦弄哪去了?小馬則似在呼喚媽媽!媽媽在哪?盡管,野馬不懂我們的善意舉動,但其父女的異常反應,可謂情真真、意切切。這讓我覺得我們絕非這個世界唯一有語言、有感情的動物啊。
馬的分類地位
2014年是中國農歷的馬年。馬,是一種哺乳動物,分類上屬于奇蹄目馬科,在有蹄類動物中,奇蹄目相對于偶蹄目(包括豬、牛、羊、鹿、羚等約二百種),在種類的辨別上要簡單得多,只有馬、貘、犀三個科、不到二十種動物,其中馬科約十種,即亞洲野馬(普氏野馬)、歐洲野馬(普通馬)、亞洲野驢(蒙、藏兩種)、非洲野驢(索馬里、努比亞兩種,非洲野驢是家驢的祖先)、斑馬(包括細紋、格氏、查氏及山斑馬)和一種1860年才滅絕的馬科動物:斑驢。
馬的起源進化
馬的起源是在六千萬年前恐龍消失的新生代,最早化石記錄現于美洲,那時的馬叫始祖馬,身高不足30厘米,大小如狗,出沒于灌叢,這不禁令人想起一個詞“犬馬之勞”。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成為體態漸高的中新馬,經幾百萬年進化為上新馬,這是因1200萬年前的上新世得名,這時的馬已經有100厘米高,并從三趾變為單趾。又經約五百萬年的進化,上新馬繼續長個,發達的中趾成為蹄子,身高達到140厘米,成為現代馬的直系祖先:真馬。
由于氣候的異常,特別是地球的冰川活動,原始的馬科動物,逐漸從白令陸橋西移至東半球的歐亞大陸,西半球的馬,卻絕跡了。真成了“馬挪活,樹挪死”。活躍于歐亞大陸的野馬,開始在歐亞大陸發展并與古人類相伴。據考古學記錄,地球上曾生存過的馬達百種之多(中國古生物學家就先后發掘有三門馬、黃河馬、北京馬、云南馬等,50萬年前,北京人的狩獵對象之一就是野馬)。到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它們就剩最后的兩個種類:灰色的歐洲野馬和黃色的亞洲野馬。
人類與馬的關系
古人為果腹而獵馬,馬肉、馬乳、馬皮,都可維持生命,甚至“馬革裹尸”;憑智慧而捕馬,或集體驅趕轟下山崖,或制作陷阱及假人誘捕,《敦煌縣志》便有“獻神馬于漢武帝”的記載。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約8000年前,才開始對歐洲野馬進行馴化,世界上最早的馴化馬見于俄羅斯基輔的舊石器遺址,中國最早的馴化馬記錄出土于龍山遺址。之所以對馬進行馴化,是由于獵殺的壓力,自然界的馬越來越少,約公元前6000年,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開始不約而同地控制馬這種動物,當然,馴化之初,人類的目的主要是吃肉。大約公元前1000年,即3000年前,人類才跨上了馬背。在西方,馬匹開辟了一個時代——騎士時代;在東方成就了一個帝國——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的騎兵縱橫歐亞,堪為馬背馱起的一個帝國。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民族,一旦與一種平平常常的動物結合,竟然爆發出雷霆萬鈞之力。
馴化的成功,更取決于馬這種動物自身的特殊性,馬的食物是草,與人無爭,隨遇而安;繁殖、配種、選育都容易,全球的馴化馬的品系達300種之多,而且母馬公驢配,生騾子,母驢公馬配生驢騾;性情不溫不火,恰到好處;據說,人類歷史上也嘗試著馴化過斑馬,甚至拉上了車,但斑馬咬傷人的概率比老虎還多,只得放棄。馬的高雅的氣質稟賦和強勁的奔跑能力,親和而不失個性,溫馴中蘊涵著剛烈,特別是“馬力”對人類外力的強化和彌補,改寫了人類自己的時空概念,突破了自身行動的界限,終于使馬和人結盟了,人馬的結合,堪稱“天作之合”。是動物馴化史上的一個奇跡,要不然,為什么我們的馴化的“馴”字怎么都是馬字旁呢。法國博物學家布豐說:“人類對馬的馴服,不愧是最高貴的征服。”如今,全世界的家馬300多種,大到比利時拉曳馬,小到廣西果下馬,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起源于歐洲野馬(分布在歐亞大陸)。歐洲野馬和各種家馬的遺傳基因相同,染色體數均為32對,而唯一幸存下來的野馬就是亞洲野馬,亦名蒙古野馬或普氏野馬,其染色體數為33對,從未被家化。
在北京麋鹿苑就能見到這種圈養的野馬。普氏野馬是1878年被科學發現并鑒定為獨立一種的,發現者是一個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發現地是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真是生不逢時,此時,人類正從冷兵器時代向熱兵器時代轉化,人類有槍,再強大、再機敏、再兇猛的動物也難逃厄運。1890年,一個德國人從中國捕捉到52匹普氏野馬,長途販運到漢堡,僅剩28匹,最終8匹留下了后代,而作為野馬故鄉的中國,到20世紀60年代,自然界的野馬終于滅絕。現在全球千余匹野馬,都是當時那批運離故土的野馬的后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國參加國際合作的野馬還鄉項目,用中國野驢、白唇鹿從歐美換回18批野馬,在新疆和甘肅各建一個保護中心,經成功野放百余匹,新疆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已經再現野馬之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