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侯云
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宏業,敢問路在何方?
文| 本刊記者 侯云
本刊創新五方談已經舉辦了十三期,本期我們以農村科技園區發展為切入點,重點關注農村科技創新的系列問題,參與專家都是行業研究領域的“頂級人士”。我們圍繞五大課題展開討論,它們分別是——1.如何規劃布局,實現農業科技園區產業聚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 2.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模式變革問題;3.如何構建農業科技園區內協同創新的結構體系;4.如何構建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體系;5.如何充分發揮企業在農業科技園區中的作用。我們的討論是熱烈深入的,但是問題的預設與討論內容也許并不完全契合,那是因為產業發展的實踐永遠也跟不上愿望的預期。但是只有遠景在前,夙愿才能提前實現。我們的探討,就是一次理論和戰略上的披荊斬棘,但愿能為您拓開一片壯闊的原野!敬請關注本刊第十四期創新五方談——求解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之路。
背景資料一:農業科技園區的創建始于1994年,自1997年國務院立項成立了“陜西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以來,到2003年,地市級以上的農村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總數已經達到1200多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36個。2001年,在由國家相關部委辦批準建立的高效農業示范區、綜合開發高新技術示范區的主干園區之外,由地方政府主辦的農業科技園區、企業創辦的各種農業示范園區也蓬勃發展。為了形成以科技引導、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驅動力的農業園區發展新模式,2001年,以科技部牽頭的國家6部委協力助推,批準成立了2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展開了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千里征程。
以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為主要載體,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步履已經走過了13年,期間歷經千折百回,在取得了卓著成就的同時,也積淀了不少的問題。從由國家牽頭主導到由地方政府和企業分別建設、之后一些地區發展到由企業和政府聯合開發建設,推動園區發展的主體形式一直“與時俱進”,但是問題也在“推陳出新”。于是,2012年“一城兩區百園工程”在科技部的牽頭下啟動了,為適應新時期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一城兩區百園工程”以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楊凌國家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為主干,聯合118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展開了,到2013年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這是農業科技園區工作以新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運營水平的大膽嘗試,它以管理公司的方式跨越行政區劃統一結盟,以投資聯動、信息共享的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的進一步整合發展,以使現代農業的產業鏈能夠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締結與延伸。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創新,這在傳統的工業化、城市化推進過程中是沒有先例的。但是,這確實也是一個難題,難就難在,這個“頂層設計”的屋頂,尚沒有房梁、房柱和美學布局的形成......
本次“中國農村科技創新五方談”開啟,邀請了政、產、學、研、用方面十幾名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吳永常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意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到今天,就目前的一城兩區百園聯盟而言,我認為首先兩區就是有缺陷的,是不能擔負創新責任的?!?/p>
吳研究員的結論并沒有引發異議的聲音,相反,這個結論卻激發了專家們對于農村科技創新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的探討。
背景資料二:隨著幾年的發展,到2007年前后,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始顯露出不同類型的問題——由于缺乏總體規劃布局,一些園區的優勢產業定位不準,產業選擇不切合當地實際,建設內容和開發產品重復雷同;部分園區的設施定位“高大上”,導致示范容易推廣難,“好看不好用”;一些園區產業規模小、比較成本高、導致具有競爭力具有市場前景的企業自身的優勢難以發揮、發展后勁不足;多數園區面臨著人才匱乏,經營機制滯后、經濟模式研究不夠、產業鏈條不長、資源配置未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

中國農村科技創新五方談“科技引領 產業集成創新”座談會現場。
針對這些問題,科技部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以一城兩區百園聯盟為抓手,力圖推進農業科技園整體層次的提升,并希翼通過宏觀體系建設、產業鏈整合來解決食品安全、物流網協作等空間信息配置和協同交換的問題。
愿望是良好的,但路徑是曲折的,吳研究員以多年基層調研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今天的科技園區面臨最突出的問題是受科技和資金兩大要素的制約。科技成果難以轉化、企業和園區發展都缺乏資金的現狀,影響著其他要素的進一步聚集——包括物資、信息、人才、產業要素的聚集。農業科技園區說到底是一個以科技為紐帶聚集各種要素的平臺,只有“要素”聚集起來,才會形成“人流”和“人氣”,只有“人流”和“人氣”的提升,園區才能持續發展。
但是,不論“要素”的類型是什么,都是由人帶來的,以不同趨向的“人才”為核心所聚集起來的“人氣”是“要素”集聚的外在表現,而“要素”的類型不過是“人流”和“人氣”的類別而已。因此說到底,根本的制約因素還是“人”的因素。
而“要素”的聚集和“人氣”的形成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留住人首先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窮鄉僻壤的農區如何提供一片安居樂業的場地?同樣,想要留住人才,也需要有一個能夠讓人才通過奮斗可以美夢成真的土壤;讓企業主通過信息交流、產業配套、戰略協助等獲得企業發展壯大的先機。在此基礎上,才會有資金、項目、技術、物資等要素的進一步聚集,而當園區管理者能夠進一步引入或開辟拓展投資理財、營銷策劃、會展會議、娛樂休閑等現代服務業的時候,農業科技示范園就會成為現代農莊經濟的典型,將會是一片各種先導經濟要素都趨之若鶩的園地。
因此,解決要素聚集難題需要先解決生活配套、產業配套甚至是營銷配套等問題,這就與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密切相連——農村科技園區的創新發展,需要與城鎮化建設、城鄉一體化布局有機地銜接起來。
不僅如此,吳研究員更高地提升了農業科技園區的地位,他有感而發道:“在今天,農業科技園區實際上承擔了一項新使命,就是要成為城鄉一體化、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因為未來的產業方向就是規?;Ⅲw系化,農業科技只有融入工業化、城市化的體系之內,才能實現創新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盧鳳君教授一語中的:“園區科技創新有個最大的問題沒解決——那就是社會距離!”他干脆利落地說:“園區成了一個個的孤島還怎么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意義就在于城市與農村的無距離感,企業發展說到底是營銷基礎上的發展,如果在鄉村十公里半徑內,就可以解決園區產品的銷售問題,還愁小企業不能發展壯大?”
五方會談解讀一: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發展是一個宏觀面上的問題,是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立體維度內解決的問題,它依賴于宏觀政策的調配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科技園區實際上就是一個平臺,最重要功能是要素聚集,要素間相互交流和碰撞才能使創新閃光。農業園區想要突破孤島狀態,就需要與城鄉一體化銜接甚至成為城鎮化推進的載體。解決“人流”、“人氣”、“人才”的基本路徑,是要使山光水色的鄉村優勝于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城市“森林”。
有了要素的聚集,農業科技園區的科技創新效應就一定能產生嗎?與會人員各自提出不同的觀點。在大大小小的園區尚未解決要素聚集問題的同時,不乏有不少典型園區已經走過要素聚集的階段。那么它們面臨的問題又是什么?創新,在這樣的園區里是一瀉千里的景致嗎?如果不是,那是哪里出了問題?
這個話題對于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盧鳳君來說可謂感懷久已,他曾經參與過東北精品大米和密云原生態雞蛋的培育課題,對于兩種產品均沒有賣出“好價”他有耿于懷:“我們那么好的環境出來的產品,賣不出應有的價值,為什么呢?就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在價值鏈環節的不統一和不認同!這種社會距離的存在導致小企業發展的信息成本太大。小企業怎么發展?除了把自己作為價值鏈環節中的一鏈與其他環節鏈協同共進外別無他法。但目前這個價值鏈空間載體的各環節在一些園區雖然存在,但卻是割裂的、不兼容的、沒有杠桿效應的!”

盧鳳君,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
對于價值鏈條的協同發展障礙的表現,盧教授拿科研項目的研究分配舉例,就一城兩區百園聯盟項目而言,聯盟拿了研究課題,然后再分解給相關科研專家,完成之后將成果進行“組裝”利用,這種靠物理連接方式“集合”出來的科研成果怎么樣?由于“做慣老師”的專家們“不愿意與他人合作”,因而整體成果并不容易應用得體。不僅僅在科研領域,產業界各種經濟鏈條上的割裂現象更是如此,由于每個產業鏈環節的經濟實體都在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而不是“價值”最大化,所以一些園區企業雖然聚集得足夠多,形式上的配套鏈條足夠長,但由于均是沒有聯系的獨立存在,不僅難以“能動”起來,反而因為擔心商業泄密而人為地絕緣割裂。
產業群落機械性擴張,產業鏈條無效性延生。聚集而不融合,聚集而不集約,這樣的集群,效能如何?盧鳳君說:“那是加權平均后的減法,功能趨零!”
而在園區管理者方面呢?各園區似乎都專注于擴張而忽視了在企業內需上進行有效服務這一根本。核心區、功能區、輻射區.....園區的“拼盤”加法越做越大,經濟功能越來越多,“10個億投下去了,有用嗎?”盧教授不客氣地說:“20億也沒用!”
由要素經濟向創新經濟轉型,看起來并不是一個個要素的復制和疊加。創新經濟面對的是全產業鏈的過程,因為科技成果只有進去生產環節成為被市場接受的商品,創新的過程才能完成。沒有市場的科研成果僅只是基礎科研的一部分,而不是創新經濟的產業化應用實踐。想要讓創新成果直接面對市場,就需要由市場來決定創新的項目和研究的課題,由企業來完成創新過程。
現在的問題是,創新主體究竟是誰?
“過去的創新主體主要是科研機構,但是科研機構對產業鏈無能為力,對市場不熟悉,所以只能是企業?!北R教授說:“農業生產有四大主體,農業大戶、農場、合作社和農業公司,但是,我不認為它們中誰有能力成為創新主體,只能是一種基于創新‘環節’的主體,真正的創新主體一定是一種全產業鏈的存在,那么,它只可能是某個行業的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可以解決產、供、銷一體化問題,由于有著跨區域的產業布局、高效優質的信息聚集能力和相對優勢的人才結構,因而能夠以市場的真實“需求”來甄別創新項目,同時由于占有渠道資源,因而具有技術成果的市場推廣能量,這是其他經濟實體所無法比擬的。

現代農莊側影。
但是,這是一個風水輪流轉的企業時代。江山代有才人出,現實是,各領風騷三五年。龍頭企業的一系列優勢雖然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但是不外乎來自于人才和資金實力這兩大基礎。就這兩大基礎而言,在龍頭企業之外,創業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十步芳草,而在金融多元化今天,資金的獲得雖然依舊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但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逐漸成熟和完善,也并不是一個一直持續的難題。
創新的主體是誰?目前看來并不是一個能夠清晰分辨出的問題。在今天的農業發展大業上,以各種形式存在的經濟實體都可能是活躍在市場前沿的創新先驅,但是產業一線的創新需求需要借助于科研力量的多方面參與,這就是今天產學研一體化逐步推進的實際。
創新的項目或課題,是一種基于市場“需求”的確定,而在紛繁雜沓的市場經濟中,誰掌握了“需求”的方向和節點,誰就能占領先機,所以“信息獲得”與“信息轉化為效益”的能力一樣,是創新經濟中兩項缺一不可的條件。在當前,龍頭企業擁有“信息轉化為效益”的能力,那么“信息獲得”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從現在開始到不遠的未來,對于實體經濟而言,誰獲得了“信息”,誰就可以成為創新的主體!
“在發達國家,信息服務體系是很健全的,主要是市場中介和行業服務部門。”盧鳳君說,“但是在中國,這樣的信息——政府沒有,行業不做,市場中介又多是噪音信息,這就是問題?!?/p>

五方會談解讀二:微觀層面上,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發展是一個產業鏈維度的問題,產業鏈需要聚集,但更需要聚集之上的兼容與合作。聚集而不融合,在服務體系不健全和不到位的情況下,龍頭企業便成為創新的主體。但是時代是在變遷的,隨著中國市場化經濟的進一步推進,創新的主體將會是各種掌握了市場“需求”信息的不同層次的企業實體。科研力量的作用,就是要與這些群體充分合作,變科技創新的先驅群落為產業創新的壓軸群體,科研機構與企業實體坐標位置的互換,這是創新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
現代農業是什么樣的?與會嘉賓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相近的感觸,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資源、環境戰略管理中心趙桂慎副主任調研了若干產城一體化項目,他贊嘆于一些典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規模和環境:整個城鎮與農業產業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化產業形態于生態城鎮環境的無形之中。提到四川邛崍的一個農業開發區,他闡述道:“30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市里的領導們一個鄉鎮一個鄉鎮地做產業配套,一年達到50億元的產值,這就是現代農業的面貌?!碧岬胶愂械囊粋€園區以園內企業的一種成熟的新型科技——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為依托,推進整個產業鏈環節配套時,他表示:“科技園區只有圍繞這樣的企業擴張產業鏈,才能做大做強;科技園區也只有立足于‘自有’和‘自主’的科技項目,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結構?!?/p>
河北省武強縣是一個貧困縣,這幾年依靠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了快速的發展,縣長助理范步忠認定了“專業化的前提是規?!边@個理兒。他說,過去那種以單元分割為主要方式的傳統農業是必須要由現代農業來替代的,因為單個農民是無法承受市場和資源錯配的風險的。
“我們引進的龍頭企業自建了萬畝牧場,結果帶來了20個千畝牧場的產生。過去秸稈焚燒是環境的破壞者,現在每個牧場的秸稈都變成了價值600萬元的營收?!狈恫街艺f,“農業的每個環節都是可利用的資源,動物植物微生物循環往復,不斷延伸產業鏈,而沒有規模企業的介入,這是根本不能完成的事業!”
實際上,園區的發展是個量質互動的過程,成規模的量可以帶來質變,同樣高能量的質變也可以催發規模的產生,而以科技創新這一“點”引動規模化發展這一“面”,恰是農業科技園區更重要的意義所在。研討會主持人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調研室副主任袁學國舉了一個例子:“我們曾經調研過云南當地一個技術人員研發出的生物制劑技術,這個技術破除了桃樹的休眠周期,使桃樹在12月到次年3月不間斷的有果子摘采,可是這種桃樹種植卻不能提高當地的GDP增量,很難獲得政府的扶持幫助。怎樣才能把類似這樣很有價值的創新成果產業化和規模化?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p>
可見,科技創新與農業發展在缺乏支持的環境下有時是不能同步的,龍頭企業的引進容易解決環境不配套下的產業發展問題,龍頭企業因為自己特有的服務體系,可跨區域地引入“源頭活水”實現一產向三產的延伸,從而解決了二產的市場問題。但是,龍頭企業的數量畢竟有限,而各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卻是千差萬別,各農業科技園區如果紛紛加入爭奪龍頭企業的“大戰”,就會造成園區產業結構的雷同,而根據木桶原理,還會在宏觀面上導致優勢產業的短板效應。
“服務,只有服務這個‘流水’,才能將一產、二產、三產有機融合起來,才能以虛擬經濟的杠桿撬動實體經濟的倍數增長!”
園區服務更需要做的恰恰是打造眾多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所急需解決的“環境配套”體系。作為要素聚集的平臺,園區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服務于科技創新,而且在于服務“本身”的創新,這個創新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科技和產業資源,打造科技產業化所需的“內部結構”和拓展“外部環境”,開辟出一條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的“正確”之路。
這是一個螞蟻絆倒大象的年代,在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之外,還有著更多埋沒于市場經濟土壤中期待商機出現的科技“金種子”,園區是否可以為它們創造一個發光發熱的空間?以嫁接企業資源、推動政府工作、搭建競賽平臺、對接風險投資、參與孵化再造或者引入營銷渠道等方式,幫助它們發展壯大?
園區服務的過程就是一個貼心和貼身的過程,貼心,是做企業之所想,貼身,是做產業之所需。企業需要什么?知識、信息、資本、渠道、合作橋梁...這些不同種類的需求,園區只要潛下心來工作可以做的很好;產業需要什么?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產業鏈各環節的融通、協作與升華裂變...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園區引入或牽線更多的第三方服務業可能比自身親為更有效……
“要素的引進、融合和高效提升,會形成經濟景觀中的‘勢差’和‘場’效應,”盧鳳君說:“勢差,就是內在驅動力,場效應,就是外在輻射力,服務可以促進聚集的擴散、再擴散,高效的服務是貼近企業需求核心的、有規劃、有梯次、有杠桿能量的內生性服務?!?/p>
五方會談解讀三:就中觀層面而言,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發展需要在功能維度上強化能量——借助于多種形式的“服務”模式跨越發展:龍頭企業自有的服務體系可以解決產業鏈協作和以服務手段開拓市場的問題;社會第三方服務業的健全與深入,可以促進一般企業的創新發展;而園區管理層面“貼心”、“貼身”的服務則能夠全方位地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要素的擴散。園區發展的問題可以歸根于服務體系的缺位——宏觀信息和調節手段缺失、第三方服務業發展不健全、園區服務結構的錯位與服務提供的不到位。
本期五方會談結束,盡管時間很短討論意猶未盡,但是在如亂云飛卷的思緒思潮中,對于以科技為支點撬動農業產業創新發展這一主題,我們依舊看到了問題的復雜面和廣泛的聯系性。農業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科技”本身適應性問題,而是一個“產業”升級的系統性工程,是一個立體維、鏈條維、功能維“三維”互動的過程,需要借助于宏觀、中觀、微觀、甚至是微生觀的協同共進。
這的確是個難題,但這個難題恰恰產生在從互聯網到物聯網飛躍的時代。在以信息流傳遞為手段和由此帶來的組織結構扁平化管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演進中,系統工程的推進,將不再是一個“蜀道”難走的過程,我們將會迎來在“信息流”穿躍往復的運動中——自主高效的分權時代。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
產業經濟結構的雷同,園區布局、功能定位的模糊和低水平,不僅僅需要政府宏觀、中觀層面的調控和指導,也需要產業專家、智囊組織、咨詢機構的有效切入;
如何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高效到位的服務體系?在生產關系已經全面升級的今天,僅僅靠出賣土地來帶動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初級到無法再啟口的問題。服務的創新要求機制的創新,在靠行政推進不能有效拓展服務深度的園區,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未嘗不是可選擇的模式之一;
怎樣增強科技在園區經濟中的帶動力?除了構筑成果孵化器和轉化器、參股各種“草根”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外,是否可以鼓勵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等生產要素入股,共同推進園區的股份制改造?以激活園區的經營管理創新,提高園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水平...
…………
發展模式的創新,絕不是一個教條機械的過程,同樣,農業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也不能成為靠意念去構造的空中“樓頂”。農業科技產業創新的頂層設計,必須是一個“砌”于地基、“接”于四維的精雕細作的過程。
在扁平化的時代,園區管理與企業發展、園區發展與政府推進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個主導與被主導、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而是一個共生共榮、能量轉換、依靠信息流互動實現良性循環的關系。以積極探索主動投入的姿態引領潮流,這就是跨越關隘的能量,是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宏業蓬勃發展的源泉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