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 新環保 新生活

“可回收筒”、“不可回收筒”,這種在城市常見的分類垃圾筒,如今也開始“下鄉”了。
10月23日,霜降節氣。望城縣東城鎮大龍村村民姚運芳吃完午飯,習慣性地拎著簸箕,將垃圾分別倒進兩個垃圾筒。她介紹說,果皮、剩菜堆漚后回田做有機肥;舊電池、碎玻璃等不可降解垃圾,就由保潔員來收了。通過“戶分類”,垃圾出戶時減少了一大半。
新農村需要新環保,新環保帶來新生活。長沙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工作,環保主戰場向農村延伸,環保設施向農村發展,環保體系向農村覆蓋,探索出以“政府主導、村民自治;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為主要特征的農村環保“長沙模式”,受到國務院高度肯定。
近日,長沙被列為全國首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城市。
長沙市以占全省5.5%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占全省約29%的地區生產總值,每平方公里環境負荷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數倍。在為全省發展大局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長沙也承受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農村環保一度滯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
近年來,隨著環保行動的推進,這種情況有了根本改變。以在長沙縣果園鎮為例,該鎮的農村環保合作社開創了全國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先河,合作社在全鎮9個村(居委會)建了4500個垃圾池,覆蓋每個農戶。村民將果皮、剩菜堆漚后回田做有機肥,舊電池、碎玻璃等不可降解垃圾賣給村垃圾收購點,實現了“垃圾能賣錢、污水能肥田”。
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展的“新農村、新環保、新生活”活動,拉開了長沙市環保行動向農村推進的序幕。長沙市環保局組織1300多名大學生、環保專家、環保干部,開展走村入戶的環保調查與宣傳。近幾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頭戲,制定了《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實施意見》、《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環保、財政、農業、建設等部門及各縣(市、區)上下聯動、協調行動。市里出臺一系列污染治理補助政策,鼓勵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到鄉鎮、到村、到戶。其中,鄉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享受30萬~50萬元/鄉鎮不等的一次性建設補助,以及1.2萬元/村·年的運行補助;規模養殖場完成污染治理,可申請30~40元/平方米的市級財政補助;鄉鎮污水處理廠可獲得最高345萬元/座的建設補助和8萬元/年·座的運行補助。
果園鎮“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被推廣到全市農村。望城縣橋驛鎮18個村,每家每戶僅投入幾十元,建成6800個簡易垃圾池;寧鄉縣灰湯鎮、岳麓區坪塘鎮垃圾池(筒)也覆蓋80%以上的村組。
至今,長沙市政府共發放畜禽污染治理補助2500萬元,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補助2000萬元,下達2010年度90個鄉鎮的農村固體垃圾無害化處置補助計劃3420萬元。
對于鄉鎮工業污染,長沙市則通過規劃,引導260余家企業進入園區,從源頭上保證了污染的集中治理。4年來,市縣兩級環保部門否決了140余個對農村環境影響較大的項目。
走進瀏陽市葛家鄉金塘村,只見綠蔭匝地,村道整潔。一陣風吹過,花香撲鼻而來。
村支書王樂定說,金塘村養豬的多。在2007年之前,還是前屋養豬后屋住人,屋前屋后污水橫流,“家不來客、客不喝茶”。
針對農村環境“有人怨、無人理”的現狀,長沙市堅持政府主導,推進村民自治,充分發揮農民的環保主體作用。
在環保部門引導下,金塘村在全省創造了好幾個“第一”:第一個“村級環保規劃”、第一個“環保村規民約”、第一個“村級環保促進會”、第一個“村級環保聽證會”等。“村級環保規劃”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2009年4月,長安組村民余仁庭申請在家門口擴建一個存欄200頭的豬場。村級環保促進會組織左鄰右舍,召開“環保聽證會”。由于是限養區,申請設址下方不遠處還有4口水井,與會的4戶鄰居一致反對,余仁庭的豬場擴建計劃就此打住。在適養區,村里統一規劃養殖小區,財政獎勵補助100多萬元,全村推廣生物酶發酵“零排放”等技術,修建沼氣池270余個,大型污水處理池10余處,實現污染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如今的金塘村,呈現一幅全體村民共享環保自治成果的美麗圖景:污水流出變清泉,沼氣農肥樣樣全,垃圾出門分類放,公園就在家門前。4年來,村里生豬存欄數、人均純收入都翻了一番,而養殖污染減半排放。
通過環保自治,村民實現自我教育、自愿投入、自覺約束、自我受益,激發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持久動力。望城縣橋驛鎮成立全省首家農村環保公司;寧鄉縣壩塘鎮保安村等地每年評選“最清潔”、“最不清潔”家庭……如今,長沙市600多個村創建成農村環保自治村。

“城市污染農村的水和地,農村污染城市的飯和菜”,形象地說明了城鄉環保一體化的重要性。
以前,長沙黃花機場附近因焚燒秸稈而煙霧繚繞,時常導致飛機航班不能正常起降。最近幾年,這種現象很少出現了。沒錯,這是長沙農村環保的成果之一。在有機物料腐熟劑作用下,秸稈腐爛后就地還田,成為有機肥。這項技術推廣后,焚燒秸稈現象大為減少,實現環保效益城鄉共享。
2008年開始,長沙市投入近100億元,建設水、氣、聲、固體廢棄物、生態等五大領域369個重點項目,初步形成覆蓋農村的污染防治體系、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綠色產業體系。全市建設鄉鎮垃圾中轉站50個,村組農戶垃圾池(筒)6.5萬個,鄉鎮垃圾收集處置率達50%;完成600多家養殖場畜禽污染整治,治理面積65萬平方米;啟動71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工作,其中10家已基本完成。
農村環保“加壓”,鄉村環境“減負”,為長沙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環境容量。與2006年相比,2009年全市GDP增長85%,COD排放量卻下降12.2%。持之以恒的農村環保行動,取得了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多贏”效果:一是農民受益——農村環境改善,“發財不發病、小康又健康”;二是社會滿意——長沙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去年名列全省第一,連續4年獲得全省環保目標考核一等獎;三是城市也受惠——長沙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10%,比2005年提高35個百分點,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排名由過去倒數第一躍居首位;湘江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由2005年的87.18%上升到去年的92.1%。
(本文摘編自網易)
擴展閱讀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對策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垃圾的生成量得以快速成倍增長,種類也由過去易自然腐爛的菜葉塵土、紙張等易分解的成分、瓜皮發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廢電池等許多不可降解的垃圾,農村的垃圾量日益增多,逐漸向日前以垃圾袋、瓶子、泡沫等不易分解成分占很大比例轉變,垃圾的品種由單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垃圾、無機物塑料袋、破衣服、玻璃碎片等多個品種轉變,垃圾的數量不斷增加。
而農村垃圾處理工作還處于原始狀態,主要采取單純填埋或野外堆放焚燒的方法,大部分農村的垃圾還只是隨意傾倒,不僅影響了農村整體的村容村貌,而且嚴重污染了河道、地下水、土壤,給村民的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農村垃圾日益增多與垃圾處理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其中“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建設新農村,垃圾處理要先行,它直接關系到農村的持續發展及文明形象。目前山區的生活垃圾大多隨意傾倒于鎮內低洼地塊,嚴重地影響了周邊水體和地下水的質量。對環境的影響不言而喻。科學處理農村垃圾,徹底改變農村垃圾隨處亂倒的千年陋習,是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人居住環境的迫切要求,刻不容緩。

農村垃圾處理問題頗多
目前,填埋和焚燒是我國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大約有90%以上的垃圾都采用填埋處理方式。實際上,填埋不能稱之為垃圾處理,而是垃圾轉移,填埋是人們按照“污染隔離”的思維模式發展起來的,它雖然具有處理量大、無需進行垃圾分類、對技術設施要求較低、操作相對簡單、與焚燒方式相比一次性投資小等優點,但是,近20年填埋垃圾的實踐暴露出不少問題:占用大量的土地,好多地方已無地可埋;裸露的垃圾堆存場臭氣難聞,蚊蠅鼠害滋孽,成了疾病的滋生地和傳播源;垃圾滲瀝液屬高濃度有機廢水,嚴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江河湖海;甲烷沼氣引起垃圾場爆炸;垃圾發酵揮發出的氣體含有致癌致畸成分,廢舊的燈管、廢電池中含有鉛、鎘、砷、汞、鎳、鉻、鋅、銅等重金屬,會產生生物毒性和植物生長阻礙毒性等等。
經過實驗證明,現有的處理方法,如建垃圾焚燒處理廠和填埋場等,并不適合農村的垃圾處理。垃圾焚燒處理廠雖然具有占地小、處理時間短、減量化顯著、可回收熱能等優點,但成本高昂、燃燒不充分、易產生二次污染;垃圾填埋場只能解決環境污染隔離問題,無法產生任何經濟回報,對于山區農村垃圾的處理都不適用。因此,農村垃圾處理的傳統方法一般都采用集中處理、小型焚燒爐處理、漚肥場處理等幾種方式。
集中處理采用的是村收集、鄉鎮中轉、縣處理方法,這種方式就是每個村建垃圾收集箱,鄉鎮建垃圾中轉站,后運到縣級垃圾處理場集中處理。這種處理方式最大缺點是運行費用很高,對落后的山區政府無法承受。以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為例,該區共有22個鄉鎮街道、369個行政村,2005年農村生活垃圾總量約4萬噸,每個鄉鎮建一座垃圾中轉站投資660萬元。運行費用按照人工工資平均每月800元、垃圾中轉費用4.14元/噸、垃圾清運費202元/噸/公里計算,假設蓮都區每月產生4萬噸垃圾,平均運距30公里計,年垃圾中轉費16.56萬元,清運費242.4萬元,合計達258.6萬元。
建小型焚燒爐也是處理垃圾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運行費用較小,但因小型焚燒爐直接排放,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因對大氣產生污染,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而漚肥處理就是將生活垃圾堆積成堆,保溫至70℃儲存、發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養分。經過堆肥處理后,生活垃圾變成衛生的、無味的腐殖質。既解決垃圾的出路,又可達到再資源化的目的,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養分含量低,長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和地下水質變壞,所以,堆肥的規模不易太大。適合小鄉村垃圾處理,蓮都區現有漚肥場12座。
大部分農村垃圾的處理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環衛覆蓋面小,管理粗放;鄉鎮垃圾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村級垃圾和環境衛生缺乏管理;生活垃圾隨意傾倒,許多是倒入河道和池塘;垃圾填埋場處于飽和、措施不完善、處理能力低等,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大量有害物質,如干電池、廢油等未經分類直接進入垃圾,增大了垃圾無害化處理的難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垃圾無機成分多于有機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增大了生活垃圾的運輸處理量。
如何處理好垃圾問題
有人說“垃圾是放錯位的資源”。那怎么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垃圾變廢為寶,很值得研究。對于廣大農村來說,尋找一項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的處理技術,以達到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建議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循環經濟理念,用生態凈化強化的方法,對農村垃圾進行低成本、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建立有效的農村垃圾統一收集網絡機制。農村范圍大,經濟薄弱,要科學處理農村垃圾,徹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是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農村垃圾統一收集網絡機制,以村為單位統一收集垃圾分類,充分利用垃圾資源,讓垃圾變廢為寶,尋找一項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的處理技術,以達到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
推行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處理。垃圾不進行有效分類,“垃圾資源化”將是一句空話,無論下游技術多么成熟與先進都將無用武之地。因此,我們提出農村垃圾按照“門前三包、統一收集,就地分類,生態處理,綜合利用”的思路,實現70%的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這是一種既環保又省錢的新模式,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切合農村實際。具體做法是各村確定1~2名保潔員,由有關部門統一管理,做好保潔員垃圾分類培訓等,以村為單位統一收集垃圾,進行就地分類處理。
政府對農村垃圾實行以獎代補。各村建設小型村級垃圾處理場,實行保潔員管理。對按要求建成垃圾處理工程,垃圾就地分類處理的村,區財政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獎勵補助。
加快大中型漚肥場開發利用推廣。目前漚肥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建議一個村建立1個大中型漚肥場,集中全村生活垃圾。首先對垃圾進行分類,對不能發酵的無機物、玻璃、石子、塑料袋等垃圾與能發酵的有機垃圾進行分類。不能發酵的垃圾運到垃圾處理場處理,能發酵的垃圾直接進入沼氣池發酵漚肥,產生沼氣可作生活燃料或提供生產用能,沼渣、沼液用于種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有機養分,沼液對農作物病蟲害有防治和抑制作用,減少農藥使用,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