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金融立法 發展現代農業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面臨著若干突出問題。其中,對現代農業投資嚴重不足尤為突出。現行信貸與融資模式不適應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例如:農村現有的合格抵押物十分匱乏,農民最主要的資產如宅基地與房屋、承包的土地,其抵押設置問題尚存在法律障礙;適應工業化、規模化經營的信貸工具不適應農業生產特點等等。同時,我國縣域農業與非農業存款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村資金外流情況依然嚴重。這些問題都無法僅僅通過市場和政策的引導有效解決。因此,需要適時啟動相關農村金融立法,以解決農村抵押擔保難,遏制農村資金外流,促進向農業農村的投資等急迫問題。
農村科技金融工作是社會關注的一個重點。黨的十八大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作出了戰略部署。當前,一產、二產和三產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城鄉統籌、“四化”同步,農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新的發展態勢。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科技產業的新興業態,需要創新科技金融工作,創新金融工具。針對農村金融這個我國金融體系中的短板,如何通過金融創新使之健康快速發展,使農村金融、科技金融有效為“三農”服務,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期盼,也是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也提出加快農村金融立法,為此,科技部承擔了農村科技金融立法調研究工作。
農村金融創新落后于農業產業變革。去年,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近44萬億元,但在一產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到1萬億元;2013年,我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71.9萬億元,其中農業貸款只有約3萬億元,占比約4%。從投融資角度看,相比農業對GDP較大的貢獻,投資卻嚴重不足。另外,從目前國家金融運行的體制和機制上來看,針對“三農”的創新也滯后于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農業產業周期長、波動大、風險高、對政策敏感。對于這樣具有獨特發展規律和結構特點的產業,需要專門的立法保障和金融工具,有效調整風險與收益關系。從而使融資者以較低成本融資,讓投資者以較小的風險和良好的收益預期便捷地投資。
金融立法應充分考慮科技創新。經常提及的農業效益低、農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產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原因并非僅僅在于水土資源約束,與農業產業分工分業和產業鏈密切相關。中國農業迫切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可行的解決途徑就是豐富農業產業體系、延長農業產業鏈。同時,科技創新需要人才、科技成果轉化需要資本,所以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
農村金融立法要充分考慮農業產業變革對資金的需求、農業科技創新對資金的需求、新農村建設對金融的需求。用創新的科技金融思路,提出農村金融的立法建議,打破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資金制約瓶頸,讓金融有效普惠到廣大的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