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明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文|朱明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農業園區正成為一股新熱潮席卷整個中國。
僅以貴州省為例,截至今年6月,貴州省19個省級農業園區和1個市級農業園區累計投入資金20多億元,銅仁市上半年25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完成總投資43億元,實現產值33.96億元,銷售收入23.04億元,均占年度計劃的50%以上。
中國已經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階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農業園區為何如此之熱,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農業園區現在分為兩個階段,最初是農業科技園區,后來發展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又分為特色產業園區、加工園區、物流園區等,形態與數量都越來越多。
實際上,農業科技園區最早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做起,當時,中國農業的狀態主要是傳統農業,想要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改革開放后,開始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這樣,以政府為主導,建設一批農業科技園區,主要就是搭建一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物資裝備來進行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園,作為給農民的一個示范,來培訓農民,帶領農民走現代農業道路。
從種植方面而言,以溫室大棚為主體的農業園區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階段。期間,引進國外一些現代化的溫室進行設施園藝的生產。
當時,中國特別是北方地區面臨著蔬菜產品冬季供應的問題,到了冬季品種單一,幾乎只有大白菜和土豆。如今,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能吃到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這主要的功勞就來源于設施農業。
把蔬菜放在可控環境中進行生產,不受氣候條件、區域限制,使得農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并且帶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我認為,這個時期,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農業示范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區別也是政府主導。傳統農業最大的特點是自發性,但是現代農業國家要在有宏觀規劃,有統一路徑目標的情況下去發展,幫助農民把農業作為一個大產業進行建設發展。
2000年以后,由于政府所建立園區示范作用的影響,特別是進一步側重農業現代化后,有些企業開始進入農業領域。
起初,企業都對農業有一點偏見,覺得投資回報率低、風險大、回報周期長,當時很少有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到農業。
但是,2000年后,隨著中央對農業的重視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各企業都看到了農業的發展。如果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農產品再加上加工及物流,效益也很可觀。
實際上,如果選好農業產業,在好的區域選好的產品,比工業投資風險低得多,因為需求沒問題、市場沒問題。工業產品趕上市場危機調整的話風險比較大,而農業每四個小時都會產生一次需求,從產業本身特點來講是很值得投入的,所以很多企業大老板也投身農業。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安全、營養、健康、特色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
綜合這些,很多工商資本開始進入農業,而進入農業領域的主要形式就是興建園區,以園區化形式來做,做某一個產品、產業、環節,來發揮他們的優勢。
早在2010年,中央覺得園區應該向更廣闊的方向發展,要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部按照中央戰略部署開始來做中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全國選擇條件較好的,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縣或單位,個別以市為單位的來建設示范區。通過這樣的措施來逐步的使現代農業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實現更全面的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