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德龍 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微生物肥料產業發展趨勢
文| 沈德龍 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從 1997年實行登記以來,微生物肥料在近前十年的發展初期階段里,每年平均登記產品僅幾十個。直到2010年以后,年均登記量達200多個,微生物肥料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截至目前,產品總登記量大約是2300個左右,仍在有效期內的近2100個,但這其中還有一些產品處于“睡眠狀態”,沒有投入生產當中。2012年,新型肥料總產值近649億元,新型肥料銷售額僅占全國肥料銷售額的7%左右。2012年,新型肥料總產能1600萬~1700萬噸,微生物肥料產值930萬噸,占新型肥料總產能的56.4%。這兩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微生物肥料企業近1000家,產量也突破1000萬噸。但是現在企業發展良莠不齊,接下來可能會進入一個調整期。
目前在農業部登記的產品分為菌劑類和菌肥類兩個大類,產品種類有 11 個,主要包括各種微生物菌劑、復合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機肥類產品。在已登記產品中,菌劑類產品占到近50%;使用菌種達到150多種,但相對于國外對根瘤菌、固氮菌、解磷菌的使用,國內在土壤修復類新菌種研究尚有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登記中也反映出微生物肥料產品菌種單一、同質化問題。大多產品以保存容易和生產成本較低的芽孢菌為主,但是芽孢菌在遇到不良環境時進入休眠,其效用就很難發揮,企業應當開發一些效果更加穩定的非芽孢菌產品。
與幾年之前相比,企業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都有了極大的提升,菌含量、雜菌控制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微生物肥料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國家對微生物產業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扶持生物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微生物肥料生產企業將迎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基于我國農業現實,未來微生物肥料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養分的高效轉化,圍繞著開發菌種功能,提高微生物肥料的養分轉化能力,如開發利用固氮菌、解磷菌等;二是關注土壤修復功能,比如開發一些菌種促進重金屬污染土壤鈍化修復等;三是篩選菌種,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轉化農業廢棄物;四是新型有機—無機復合技術,通過研發新型復合技術,減少施肥次數等,使得肥料既能發揮無機肥的速效,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我國肥料利用率長期徘徊在30%的低水平現狀;五是發展環保新型肥料,這也包括了改進生產工藝。在微生物肥料中,發揮肥效的菌體所占不足1%,載體是其主要組成。目前國內常用草炭等為主的載體,這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通過工藝、設備等的創新開發新載體,發展環保新型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以菌類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導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應的一種制品,菌類對土壤等生物系統是否產生負作用,是微生物肥料面臨的風險之一。另一方面,載體安全性也是微生物肥料在應用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比如,對一些以產業垃圾、城市污泥等為載體的微生物肥料安全性的控制等。當前,國家對生物產業管理越來越嚴格,對生物制品開始實行準入制度、風險預警制度,迫切需要對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等產品安全性、作用機理等風險防范方面進行研究。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創新五方談”論壇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