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Vision
看點

新華社消息,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
會上,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和安徽省及云南紅河州、福建晉江市、山東桓臺縣馬橋鎮負責人匯報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思路、做法和建議。李克強對各地的積極探索給予肯定。他說,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用好新型城鎮化這個強大引擎。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綜合載體,不僅可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生產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擴大消費、拉動投資、催生新興產業,釋放更大的內需潛力,頂住下行壓力,為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和持續發展增動能。
李克強指出,我國各地情況差別較大、發展不平衡,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試點先行。國家在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中,確定省、市、縣、鎮不同層級、東中西不同區域共62個地方開展試點,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重點。所有試點都要以改革為統領,按照中央統籌規劃、地方為主、綜合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緊緊圍繞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等重點,積極探索,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形成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改革試點的“先遣隊”作用。同時鼓勵未列入試點地區主動有為,共同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作貢獻。
李克強說,新型城鎮化貴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寫好“人”字,要以著力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為切入點。要公布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探索實行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允許地方通過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拓寬融資渠道,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把進城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不能讓他們“懸在半空”。要科學規劃,創新保障房投融資機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會資金,加強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約1億人居住的各類棚戶區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讓困難群眾早日“出棚進樓”、安居樂業。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十三五”時期重點向中西部傾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國家級產業轉移示范區,鼓勵東部產業園區在中西部開展共建、托管等連鎖經營,以“業”興“城”,做大做強中西部中小城市和縣城,提升人口承載能力,促進約1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徙。
據新華網報道,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關于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推動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續積累、開放共享和轉化應用。
《意見》指出,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將科技報告納入科研管理,有利于加強各類科技計劃協調銜接、避免科技項目重復部署,有利于廣大科研人員共享科研成果、提高國家科技投入效益,有利于社會公眾了解科技進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意見》明確,財政性資金資助的科技項目必須呈交科技報告。按照統一標準、分步實施、分類管理、分工協作的基本原則,科技行政主管部門、項目主管機構、項目承擔單位各負其責,建立健全國家科技報告組織管理機制和開放共享體系,逐步完善相關政策、標準和規范,形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報告制度,為提升我國科技實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據科技部網站報道,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3〕109號)精神,切實做好主要農作物良種重大科研攻關規劃編制工作,9月2日,科技部農村司召開了主要農作物良種重大科研攻關規劃調研報告匯報會。自今年5月規劃編制工作啟動以來,各調研組深入大學、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和主產區生產現場,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大豆、棉花和蔬菜等主要農作物種業產業發展水平、良種科研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種業技術發展趨勢、種業企業發育情況及綜合競爭力、農業生產良種需求等情況進行了系統調研,形成了8份較為詳實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