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濤,宋 航,龍冬梅,王國威,黃 一,李志宏
地震救援中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預測與早期干預
胡光濤,宋 航,龍冬梅,王國威,黃 一,李志宏
地震;軍人;應激障礙;預測;干預
在各種搶先救災中,冒著生命危險開展災難救援的軍人經常性處于急性或慢性應激狀態,嚴重者導致心理應激障礙。過去,對災難事件中救援軍人心理應激的關注較少,特別是對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早期識別、早期預防和干預存在不足,缺乏系統性。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研究地震救援中軍人心理應激的相關文獻,分析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常見表現、預測因素,并對筆者多次參與的地震救援軍人早期心理應激干預實踐經驗進行總結,以便能早期發現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高危易感人群,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
地震救援中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預測因素是多方面的,地震的破壞程度、社會環境因素,心理應激的早期癥狀,個體心理及生物學因素等,都對應激障礙的發生與發展起著一定的預測作用,并且各因素以復雜的交互關系共同對心理應激障礙產生影響。
1.1 創傷性事件和社會環境因素 創傷性事件作為應激障礙發生的必要條件,其類型、強度及個體在創傷事件中的暴露程度,都對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有一定影響[1]。救援中,除了救援環境的惡劣程度及地震本身的威脅性、殘酷性和不可預見性對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率產生直接影響外,救援軍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也是影響心理應激的重要社會因素。災難事件中,救援軍人如果能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高,遇到心理問題能及時得到專業的心理援助和治療,可明顯降低心理應激障礙的危險性和患病率[2]。
1.2 早期癥狀 地震救援中,軍人經常處于超負荷的身心緊張狀態,當威脅和挑戰超出個體應對能力,機體內外平衡被打破,表現出一系列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的改變。生理方面出現系列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頭昏、心慌、呼吸、心跳頻率加快、食欲下降、腸胃功能紊亂、肌肉緊張、軀體疼痛、易驚醒、失眠、噩夢、易疲勞等;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自責、無助、孤獨、過分敏感、緊張易怒等負性情緒。有研究認為,恐懼的嚴重程度可以預測心理應激障礙的嚴重程度[3];認知方面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邏輯推理和理解、判斷能力下降等負性認知;行為方面表現為警覺性增高、動作變形、失誤率增多,有的甚至出現逃避現實、孤僻、少語、易發生人際沖突等,嚴重者產生酗酒、嗜煙等物質依賴行為。
1.3 心理因素 面對同一應激原,救援軍人是否發生心理應激障礙,心理因素作為重要中介變量,是非常重要的預測因素。目前,具有明確預測因素的心理特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1.3.1 人格特征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4],人格與應激障礙的發生和程度高度相關。面對應激,具有內向性、神經質、高掩飾性的個體,更容易導致特定的負性情緒反應,進而與心理應激障礙發生聯系。安飛等[5]對汶川地震救援軍人研究發現,PTSD的發生與16PF中的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幻想性等因素呈負相關,而與有恒性、世故性、自主性、緊張性等因素呈正相關。
1.3.2 認知模式 個體對應激事件的認知評價是決定應激反應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動因[6]。面對相同應激事件,由于個體認知評價的不同,直接影響個體的應對方式和心身反應。在地震救援中,面對創傷事件,軍人即有的認知模式遭到破壞,出現對創傷性事件過分夸大的負性評價,從而增加心理應激障礙發生的危險性。
1.3.3 應對方式 個體應對方式是影響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重要預測因素。應對方式作為個體用以應對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及其有關的情緒問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策略,直接影響心理應激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從而起到調節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7],面對創傷性環境,救援軍人采用不成熟應對方式(自責、幻想、回避現實)更容易導致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而采用成熟應對方式的(解決問題、求助)個體,可降低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率。
1.3.4 歸因方式 歸因方式作為個體經歷創傷性事件后應激障礙易感性的一個潛在心理影響因素,對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地震救援中,患有心理應激障礙的軍人更傾向于將正向事件歸因于外在、不穩定和具體的因素,將負性事件歸因于內在、整體和穩定的因素。研究顯示[8],并不是所有的緊張性刺激都會導致應激障礙的發生,只有那些不能預測和不能控制的緊張性刺激,才對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個體可通過增強對應激事件的控制感達到改善應激癥狀的目的。
1.4 遺傳易感性 具有一定遺傳易感素質的個體,即使遇到較低強度的應激事件也可能導致應激障礙。應激障礙的遺傳學研究發現[9],有精神疾病家族史、酒和物質依賴家族史者暴露于創傷性事件中,心理應激障礙患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心理應激障礙患者家族史陽性的發病率是經歷同樣應激事件未發病或無此經歷者的3倍,提示心理應激障礙可能與其他精神疾病享有共同的遺傳背景。在雙胞胎研究中,Ture等[10]對4042對男性雙生子創傷后心理應激障礙患者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均有影響,其中核心癥狀的13%~34%可由遺傳因素解釋。
早發現、早預防是控制地震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還沒有一種干預技術可以全面預防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為降低心理應激障礙的患病率,就需對各種預測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及早發現高危人群,并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或藥物綜合干預。Caplan[11]提出了心理應激干預的“支持、接受、信任”3個基本原則。Belkin[12]提出了心理危機干預的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和心理社會轉變模式3個基本模式。目前,基于實證研究的早期干預技術相對匱乏,國內尚無統一可借鑒的成熟干預模式。
2.1 心理干預 有學者[13]提出,在早期心理干預過程中,應把握立足發展、共情適度、方法綜合、保護隱私等原則。我院對汶川、雅安地震中救援軍人早期應激干預實踐經驗進行總結,認為早期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在心理應激障礙的預防和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地震救援軍人早期應激干預的主要目標應是: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與支持,穩定其情緒,從而減少創傷情境造成的應激性損傷;同時提供信息幫助救援軍人增強安全感,有效應對災難救援現場帶來的心理沖擊,保障救援軍人從危機或創傷事件中康復。
目前關于地震救援軍人早期應激障礙的有效心理干預文獻主要集中在認知行為治療上,有些文獻甚至將它作為早期心理應激障礙的首選干預方法。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并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提出地震救援軍人早期綜合性心理干預技術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包括解決救援軍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及時補充水分和食品,保障充足有效的睡眠,提供安全、衛生的居住環境,同時鼓勵救援軍人多與心理干預者、領導、戰友接觸和聯系,減少孤獨和隔離。(2)積極接納、接受救援軍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認知,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3)開展心理救急,積極處理各種急性心理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放松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郁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藥物。(4)積極開展心理監測評估,根據不同個體或群體對應激事件的不同反應,有針對性地選擇合理的心理干預技術。早期心理應激干預技術必須簡單明了,有確實的理論基礎。目前較成熟的早期心理應激干預技術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緊急事件晤談(CISD)、眼動脫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療(EMDR)和心理素質訓練(MQT)等。
2.2 藥物干預 藥物干預作為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早期預防還處于探索階段。藥物干預作為心理治療的輔助工具,能緩解某些應激癥狀,減少患者的痛苦體驗,增加患者對心理治療的依從性。近年來的研究表明[14],苯二氮類藥物起效快,可以減少過度警覺癥狀,早期應用有較好的干預效果,可預防PTSD的發生,但應注意藥物依賴及停藥后戒斷反應,長期應用可能損害認知功能。新型非BZ類抗焦慮藥如丁螺環酮等,能改善PTSD患者的核心癥狀、認知障礙,不損害精神運動功能,也不導致過度鎮靜、肌肉松弛和停藥綜合征,但因眩暈、頭痛、惡心等不良反應,且其半衰期較短,要求每日規律服藥,會影響服藥依從性。多數關于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治療心理應激障礙的臨床研究表明,SSRIs能夠明顯緩解抑郁、焦慮癥狀,改善睡眠質量,減少回避癥狀,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被認為是最理想的PTSD預防治療藥物,其中被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心理應激障礙的藥物有帕羅西汀和舍曲林。目前在藥物選擇方面,更傾向于采用SSRIs類藥物作為預防和治療救援軍人心理應激障礙的首選藥物。
[1] 馬萍,潘集陽.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預測因素[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4):379-382.
[2] 陳樹林,李凌江,盧原,等.火災災民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5,31(3):198-201.
[3] Mellman T,Lydiard RB.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J].Clin Psychiatry,2008,69(1):2.
[4] 侯彩蘭,李凌江.創傷后應激障礙和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4):256-258.
[5] 安飛,王家同.汶川地震救援軍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24):3169-3172.
[6] 程祺,王麗杰,苗丹民,等.軍人慢性心理應激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13):1213-1215.
[7] 胡光濤,李學成,李敏,等.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心理應激狀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6):607-610.
[8] 陳俊,林少惠.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心理預測因素[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64-69.
[9] 王振,肖澤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遺傳病因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8):507-509.
[10] Ture WR,Rice J,Eisen SA,et al.A twin stud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iabilit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J].Arch Gen Psychiatry,1993,50(4):257-264.
[11] Caplan G.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s,1964.
[12] Belkin GS.Introduction to counselling[M].3rd ed.Dubuque,Iowa:W G Brown,1988.
[13] 楊國愉,戴琴,馮正直,等.地震救援軍人整合心理干預模式初探[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5):383-386.
[14] 翟金國,趙靖平.創傷后應激障礙藥物治療新進展及臨床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5,5(2):85-88.
軍隊心理衛生科研課題(12XLZ324);成都軍區“十二五”醫學科研重點課題(B12009)
400411 重慶,解放軍324醫院精神與心理衛生中心(胡光濤,宋 航,王國威,黃 一,李志宏);成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龍冬梅)
綜述·講座
R 129
A
1004-0188(2014)01-0105-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1.048
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