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梁,呼永河,李 靜,孫 薏,匡 紅,田衛衛,李 碩,周龍甫,鐘國成,沈 毅,楊 宇,謝春光,高永翔,黃秀深,由鳳鳴,張豐華
淺議久濕入絡與體質的相關性
鐘 梁,呼永河,李 靜,孫 薏,匡 紅,田衛衛,李 碩,周龍甫,鐘國成,沈 毅,楊 宇,謝春光,高永翔,黃秀深,由鳳鳴,張豐華
久濕入絡;體質
體質與疾病關系密切,研究體質與久濕入絡的關系,闡述久濕入絡的體質特點,將為預防久濕入絡的發生和產生的危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中醫對體質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按五行屬性將人的體貌特征、心理和對疾病的易感性分為了“金、木、水、火、土”五種特性。《靈樞·通天》有“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的描述,這是根據陰陽辯證的不同來分類;《靈樞·百病始生》又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闡述了體質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現代中醫體質學以王琦和匡調元為代表,王琦[1]提出了體質七分法,包括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匡調元[2]提出了六分法,分為正常質、燥紅質、遲冷質、倦質、膩滯質、晦澀質六類。此外還有按營衛氣血、臟腑經絡的功能狀態分類等[3]。王琦[4]從生理和心理不同的角度提出,體質是生命在成長過程中,依據先天遺傳和后天發展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匡調元[2]提出,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體質,這是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的代謝、機能與結構所決定的,體質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對致病因子的易感程度和發病類型的傾向性,決定了疾病的發生、發展、病性、病位和預后轉歸等重要的過程。
久濕入絡作為一種病理過程,與濕、痰、瘀的關系密切,病久則虛,故常出現濕、痰、瘀、虛相互糾結而發,形成虛實夾雜的證候,導致疾病纏綿難愈[5]。久濕入絡產生的原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外因,多為感受外濕,環境高濕,比如西南或沿海地區,由于地理或氣候的關系,導致空氣中濕度過大,或長期工作生活于潮濕的環境中,如漁民、坑道作業、船員等。一是內濕,多因飲食不節、情志郁結等導致。由于科技的發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多貪涼好逸,缺乏鍛煉,飲食不節,導致脾胃陽氣損傷,脾陽不振,運化失司而出現濕阻脾胃的證候。同時由于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容易導致肝郁氣滯,氣滯則水濕運化無力,內濕自生。
既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直接受體質的影響,導致疾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那么久濕入絡的發生與體質也會有密切的關系。有的人感濕不容易發病,有的人卻受濕嚴重,說明不是所有人都會產生久濕入絡的過程,必定是內在的一些因素導致了久濕入絡的發生。誠如《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特定的體質與其相應的病邪具有特殊的親和性,即所謂“同氣相求”。
由于種族的不同,生活和飲食習慣也會有很大的區別,由此造成了個體對疾病不同的免疫能力,機體形成化濕、化寒、化熱、化燥等區別[6]。既然體質決定了發病的傾向性,那么能形成久濕入絡的體質類型與能否化濕密切相關,主要可見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其中以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為最多見。
西南地區由于氣候和飲食習慣的關系,導致了居民的體質偏于濕熱,而濕熱體質的人患病后更容易出現濕熱證[7]。陽虛質和氣虛質這兩種體質類型,由于均為虛證,多因陽虛則氣化無力,氣虛運化失職,水濕內生而成久濕入絡。瘀血質的人因為血瘀導致氣血不通,氣滯則血瘀,水濕不化。故這三種體質都具有產生內濕的生理基礎,只要感受濕邪,很容易形成久濕入絡。有研究[8]顯示,痰濕體質是以遺傳為基礎,在外界環境因素的持續作用下,以痰濕內蘊為主要特征,并易引起痰濕證的體質狀態,這決定了痰濕體質易感濕邪,發病之后多表現為痰濕證。濕盛類型的體質多因體內痰濕過盛,多見形體肥胖、面部浮腫、胸脅痞滿、渴不思飲、頭身沉重如裹、大便稀溏,或尿渾濁,或帶下清長,苔膩,脈濡或滑。偏于火則為濕熱,偏于寒則為寒濕。因痰濕的產生與肺、脾、腎三臟有關,故調補肺、脾、腎三臟意義重大。
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體質具有可變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飲食的更換、藥物、鍛煉以及治療的當否等因素,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可變性對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即通過調節體質,可以防治某些疾病,通過調節體質來改變疾病的轉歸[9]。
根據體質的不同進行尊重辨證施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其具體的體現。同一疾病因為體質的不同,治法方藥也不同。在疾病的善后調理上應采取不同的方式,對患者的生活習慣、藥物劑量、飲食方式、心理因素等進行調整。比如,濕盛體質除平日里需戒除肥甘厚味、暴飲暴食、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外,還應多食清淡之蔬菜水果,包括能除濕之薏苡仁、蘿卜、扁豆、紅豆、蠶豆、多食紫菜、海蜇等海產品,可服用補肺湯、二陳湯、六君子湯等健脾除濕之品,可以改善濕盛的體質。高濕或潮濕的環境利于外濕的侵入,在長夏陰雨季節里,要注意防止濕邪的侵襲,避免生活居住在潮濕的環境中,同時避免汗出當風,長期身著濕衣服。體育鍛煉也是排除體內濕邪的一種方式,濕盛之人一般都偏胖,體重超標,通過運動可以減肥,各種慢跑、游泳、武術或舞蹈等運動,利于濕邪的排泄[10]。
體質因素關系到疾病的發生與轉歸,體質的可變性使疾病的發生與轉歸發生變化,因此,研究體質的規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久濕入絡的體質規律,將使久濕入絡的理論研究更加深入,對于防治在高濕環境下可能出現的疾病傷害有著重要的啟示。但目前還欠缺這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需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驗證的支持,闡釋其病理機制,方可廣泛用于指導臨床辨證和治療。
[1]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
[2] 匡調元.中醫體質病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3] 阮劍虹,沈曉紅,高成璐,等.淺談中醫體質學說[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6):18-20.
[4] 王琦.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4,18(2):74-82.
[5] 呼永河,田衛衛,鐘梁.“久濕入絡”理論初探[J].西南國防醫藥,2011,2011,21(1):75-76.
[6] 孫理軍.中醫體質學說應用述要[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2,3(2):54-56.
[7] 呼永河,鐘梁.四川地區濕熱證候探討[J].西南國防醫藥,2011,1(2):180-182.
[8] 宋詠梅.痰濕體質的定位傾向及相關疾病[J].山東中醫雜志,2003,22(9):518-519.
[9] 景浩.論體質與證的關系[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1999,1(2):82.
[10] 孫理軍.中醫體質學說應用述要[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2,2(3):54-56.
全軍醫學科研“十二五”第一批計劃課題重點項目(BWS11J067)
610021 成都,解放軍452醫院(鐘 梁,李 靜,孫 薏,匡 紅,田衛衛,李 碩,鐘國成);成都軍區總醫院(呼永河,周龍甫,沈 毅);成都中醫藥大學(楊 宇,謝春光,高永翔,黃秀深,由鳳鳴,張豐華)
呼永河,E-mail:huyonghe@vip.126.com
R 223
A
1004-0188(2014)01-0107-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1.049
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