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金,潘 澤
(四川省國防醫院,四川 成都610041)
病例 男性,29歲,戰士,主因下腹部脹滿感入院,不伴腹痛、腹瀉、盜汗、午后潮熱及尿路刺激癥。查體:T 36.50C,BP 120/80mmHg,營養中等,心肺未發現異常,腹平軟,肝脾未捫及,莫菲氏征(-),全腹無明顯壓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余均未發現異常。外周血 RT:WBC 16.3×109/L,N 0.86,L 0.13;大小便常規正常;全腹B超:未發現異常。初步診斷:細菌性腹膜炎。予“注射用青霉素”960萬U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 VD 1次/日。10天后下腹部脹滿感加重,自覺潮熱,時解糊狀大便,復查血 RT:WBC 16.7×109/L ,N 0.87,L 0.13,復查大便常規正常。體征除腹部觸診發現腹壁揉面感外余無變化。復查B超:少量腹水;結核菌素實驗(-)。修正診斷:結核性腹膜炎。予抗癆治療14天后,腹脹加重,出現消瘦、納差、厭油等癥,再次B超檢查:中至大量腹水,再查血常規:WBC 17.0×109/L ,N 0.86,L 0.13;肝 功 能:ALT 120u/L。予停用抗癆藥物,予保肝和支持治療。腹水常規及生化檢查均提示正常;腹水脫落細胞檢查發現大量Ca細胞(腺癌);腹水CEA 13.9ng/ml(正常參考范圍:<6.5ng/ml);腹部增強CT:中至大量腹水,余無發現;全身PET-CT:胃壁大彎側腫塊,大小約3.0×3.0cm,攝取FDG異常活躍,胃大彎部數個淋巴結腫大,攝取FDG異?;钴S。胃纖維內窺鏡檢查未發現異常。最后診斷:原發性胃漿膜腺癌伴淋巴結轉移?;?個療程后病人死亡。
討論 原發細菌性腹膜炎很少見,往往繼發于腹腔各臟器細菌性炎癥[1]。而結核性腹膜炎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的非特異性癥狀有低熱、午后潮熱、盜汗、消瘦等;主要特異性體征為腹部觸診腹壁揉面感;實驗室檢查腹水常規為滲出液,生化檢查異常,結核菌素實驗(+)[2]。本文病例入院時以下腹部脹滿感為唯一癥狀,以感染血象為突出表現,經驗治療“細菌性腹膜炎”及“結核性腹膜炎”失敗。因腹水實驗室檢查發現Ca細胞(腺癌),CEA升高;腹部CT及全身PET-CT檢查發現異常,故最后診斷為:原發性胃漿膜腺癌伴淋巴結轉移。分析本例誤診原因:①原發性胃漿膜腺癌臨床罕見[2]。如果在分析腹腔漿膜腫瘤方面,除了考慮腹腔各臟器的漿膜層腫瘤外,盡管胃纖維內窺鏡檢查陰性,也應考慮原發性胃漿膜原發癌的可能。②血液的腫瘤標志物,漿膜腔液的腫瘤標志物檢查、脫落細胞的病理學檢查及PET-CT篩查早期惡性腫瘤非常必要,應及早實施,避免延誤治療。③原發性胃漿膜腺癌實驗室檢查以感染血象為突出表現,提示其與骨髓等造血系統有某種關聯,尚需探索和論證。
[1] 朱無難.實用內科學(下冊)[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469-1472.
[2] 陳其芬.實用內科學(上冊)[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252-255.
[3] 劉厚玉.實用內科學(下冊)[M].第三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303-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