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明,竇德才
·個案·
結腸黑變病1例5年隨訪結果
謝清明,竇德才
結腸;黑變病
病例 男,70歲,慢性便秘10余年,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及其他中成藥通便,偶有腹脹,余無其他主訴。近10年每年體檢,各項血生化指標及腫瘤標志物指標正常,多次CT、MRI及全身PET/CT檢查,均未發現體內占位性病變。2008年,首次行結腸鏡檢查,發現全結腸呈褐青色花紋,貌似蛇皮,血管紋理模糊,發現淡粉色息肉7粒,直徑0.2~0.3 cm,當即鉗除并送病理檢查,病理診斷:結腸黏膜固有層大量色素沉著,結、直腸多發性絨毛狀腺瘤性息肉。臨床診斷:結腸黑變病(MC);多發性腺瘤性息肉。此后幾乎每年行結腸鏡檢查,腸壁黏膜均呈黑褐色,似蛇皮樣花紋,息肉情況如下:2009年發現息肉11粒,直徑0.2~0.4 cm,予以電灼切除,未做病理檢查;2010年無息肉,2011年未復查;2012年發現息肉9粒,直徑0.2~0.4 cm,病理報告:直腸、橫結腸、升結腸多發性炎性息肉;2013年發現淡粉色息肉3粒,直徑0.2~0.3 cm,病理報告:升結腸黏膜管狀腺瘤;間質陳舊性出血。
討論 結腸黑變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結腸固有膜內巨噬細胞含有大量脂褐素樣物質,導致腸壁黏膜色素沉著的良性病變,臨床較罕見。近年來隨著結腸鏡檢查的普及,MC病例檢出率逐漸增多,但鮮有長期臨床跟蹤的MC病例報道。
研究發現,MC多見于老年,男性居多,檢出率約1.8%,伴發大腸腺瘤比例較高[1-2],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便秘和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是結腸黑變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蒽醌類瀉藥(代表藥為大黃和麥冬)是結腸黑變病發生的主要因素[3]。結腸鏡檢可見腸壁呈豹紋或蛇皮樣花紋改變,病理檢查可見腸黏膜固有層內有密集或散在的含有色素顆粒的巨噬細胞,也有病理報道黑變可累及局部淋巴結[4]。
MC臨床表現本例長期借助含“大黃”成分的中成藥通便,無腹痛及便血,經過5年的臨床觀察,定期復查結腸鏡,發現結腸息肉立即摘除,并做病理檢查,該患者病情穩定,結腸未發生惡變。
臨床最關注MC是否為結腸癌癌前病變。調查發現,MC易伴發結腸腺瘤性息肉[1-2],而結腸腺瘤目前是公認的癌前病變[5]。有研究顯示,MC細胞黏膜凋亡與突變的幾率介于正常黏膜與癌前病變之間[6]。
對于MC尤其是合并結腸息肉的患者,需進行長期的臨床跟蹤,定期復查結腸鏡。有研究顯示,早期發現腸道息肉并進行息肉摘除,可使結腸癌發生率下降76%~90%[7]。對于慢性便秘患者,建議首先通過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量改善通便,慎用含蒽醌類的緩瀉劑。
[1] 舒秀麗,金建軍.86例結腸黑變病回顧性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52):85-87.
[2] 許良璧,車筑萍,譚慶華,等.大腸息肉1461例臨床分析[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34(1):87-90.
[3] Huang Y,Jiang YG,Lin GW,et al.Analysis of 163 patients with melanosis coli [J].Chin J Dig,2008,28(11):782-783.
[4] Harris A,Buchanan GN.Melanosis coli is reversible[J].Colorectal Dis,2009,11(7):788-789.
[5] 陳建華.結腸癌及癌前病變組織中COX-2及VEGF的表達[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19):2167-2169.
[6] 徐光輝,仇敏潔,凌國敏,等.結腸黑變病與癌基因表達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2013,28(3):294-297.
[7] Winawer SJ,Zauber AG,Ho MN,et al.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colonoscopic polypectomy[J].N Eengl J Med,1993,27:2083-2029.
610011 成都,成都軍區機關第一門診部內二科
R 574.62
B
1004-0188(2014)06-0674-01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6.057
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