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施 敏
(1.常州市國土資源局,江蘇常州 213022;2.常州蘇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江蘇常州 2130227)
常州市綠色礦山創建初探
劉 軍1,2,施 敏1
(1.常州市國土資源局,江蘇常州 213022;2.常州蘇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江蘇常州 2130227)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中,體現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就是要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創建工作。本文在分析創建綠色礦山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基礎上,調研先進地區的創建經驗,對常州市礦山現狀進行考評分級,進而提出常州市綠色礦山創建行動方案。
綠色礦山;生態文明;初探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常州市地處蘇錫常都市圈,是蘇南地區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原料基地之一,常州的礦產資源開發有效地保障了地方經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黨的十八大后,新一屆政府將城鎮化建設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礦產品的需求必將進一步增加。但是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且常州的非金屬礦產多為露天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在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決策的新形勢下,處理好經濟發展對礦產品旺盛需求與礦產開發中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目前礦政管理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十八大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是要求我們犧牲社會經濟發展,而是要做到“融入”。就礦產資源的開發來講,我們不能為建設生態文明而全面限制開山采石,這樣會切斷城鎮化建設的物質基礎。要保障經濟發展對礦產品需求供應的同時把生態文明建設工程落到實處,就要求礦山開采過程中做到地質環境的有效保護,綠色礦山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模式。可以說,綠色礦山建設是在新形勢下對礦政管理工作和礦業發展道路的全新思維,是解決礦山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1]。
(1) 綠色礦山理念
“綠色礦山”概念的提出,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英美等國提出“綠色礦山”概念,其要素是環境,重點在植被保護、環境美化;第二階段,二戰結束后,人們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綠色礦山概念從單純的環境保護延伸到“資源綜合利用”;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后,綠色礦山除了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內容外,更引入了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相和諧的理念。
(2) 我國綠色礦山建設歷史與現狀
就我國而言,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主要是粗放型,能源消耗大。之后,提出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進入新世紀,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我國的綠色礦山建設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提出的。
2003年中央電視臺18集電視片《2003資源環境記憶》中首提“綠色礦山”。2005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礦山的建設。2007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國土資源部正式提出“發展綠色礦山”的倡議。《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提出了發展綠色礦山的明確要求,并確定了2020年基本建立綠色礦山格局的戰略目標。
2011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國土資源部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力爭到2020年,大中型礦山基本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小型礦山企業按照綠色礦山條件嚴格規范管理,基本形成綠色礦山格局。對新建礦山,嚴格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加強準入管理,對運營礦山建設要督促不斷改進開發利用方式,限期達標。
(1)創建綠色礦山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對礦產資源需求不斷升級。我國礦產資源原本就有貧礦多、富礦少的特點,粗放型開采方式更加劇了資源約束的矛盾。
綠色礦山要求礦山企業“科學開采,綜合利用”。科學開采的內涵就是要求礦山企業執行經批準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提高資源利用率,回采率、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做到優礦優用,優劣搭配,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資源附加值;采用高效低能耗的先進加工設備,加工工藝和流程先進合理。綜合利用就是要求礦山企業綜合利用資源,包括主礦產資源、共伴生礦產資源、尾礦和廢石等固體廢棄物,以及廢水、廢氣、土地、環境資源等。
因此,創建綠色礦山,一是可以節省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經濟發展與同資源不足的矛盾。二是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2)綠色礦山是中國礦業活動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礦業的飛速發展為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我國生產煤30.5億噸,鐵礦石8.8億噸,10種有色金屬2650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99倍、1760倍和1767倍。同時,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事故頻發、礦地關系緊張等問題也十分突出。國土資源部大范圍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礦山環境形勢嚴峻:采礦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突出、毀損土地資源嚴重;礦產開發過程中的“三廢”排放污染環境,造成公害;采礦活動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加劇了礦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據統計,全國11.3萬座礦山中,采空區面積約為134.9萬公頃,占礦區面積的26%。近幾年,采礦引發的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累計12366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6.3億元。
礦產資源需求持續增長,礦山環境不容樂觀,礦地矛盾十分突出,這些都要求我們的礦業生產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綠色礦山是必然選擇[2]。
(3)創建綠色礦山是改善人居環境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部分大中城市的空氣質量日益惡化,霧霾天氣飽受垢病,人居環境與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環境訴求極不適應。以常州為例,2013年1~5月,灰霾天數122天,占81.9%。而開山采石的揚塵也是灰霾的來源之一。
開山采石不僅引起空氣污染,而且采石宕口導致的生態破壞,給周圍居民生活、風景區景觀帶來極大傷害。
截止2012年常州市持證礦山共124家,其中采石礦山34家,地熱1家,礦泉水2家,巖鹽5家,磚瓦粘土82家,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采石類礦山和磚瓦粘土類礦山數量占礦山總數93.55%。
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為改善礦山周圍的人居環境,先后投入各類資金約4.9億元,用于治理廢棄采石宕口的地質災害和恢復周邊的生態環境。回顧礦業開發史,教訓是深刻的,廢棄露采礦山治理代價是沉重的。不能再走先開采后治理的老路,必須走綠色開采之路。
常州市國土資源局承擔了江蘇省國土資源廳2012年度國土資源專題調研計劃課題——《創建綠色礦山,促進科學發展》。為做好調研課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常州市綠色礦山創建方案,課題組前期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一是學習先進地區的創建經驗,為常州市綠色礦山制度提供素材。二是對常州市礦山摸底調查,對礦山現狀進行評級,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步驟奠定基礎。
3.1 典型經驗調研
(1)浙江省湖州市綠色礦山創建工作調研
湖州市是全國綠色礦山創建先進城市,經實地調研,歸納出以下幾點經驗。一是省、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領導高度重視綠色礦山創建。二是政府引導、部門指導、企業主導的“三導”創建路線落到了實處。三是管理到位、制度健全、政策配套是綠色創建的重要保障。四是制定的操作程序、考評細則可操作性強。五是分級創建、分類驗收是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創建的重要舉措。
(2)江蘇省金壇市綠色礦山創建工作調研
金壇市自2007年起在江蘇率先開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2011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金壇鹽礦獲得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稱號。作為常州乃至江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創建經驗值得借鑒。通過調研,金壇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主要經驗有以下4點。
①打好基礎是前提。2007年金壇出臺全省首個縣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10年規劃,幾年來,關閉采石礦山27家、軋石廠15處,磚瓦窯廠23座,礦業布局漸趨合理,整合礦產資源開采,促進礦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廢棄露采礦山得到全面治理。
②有章可循是基礎。2008年,金壇市編制了《金壇市綠色礦山創建標準》。同時,還于2008-2009年完成省廳下達的《綠色礦山建設考評指標體系研究》的科技項目報告。
③以點帶面是保障。2009-2010年,選擇中鹽金壇公司金壇鹽礦為綠色礦山創建試點,編制《金壇鹽礦綠色礦山創建方案》。2010年初,通過省級審查,2011年3月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在先進試點的帶動下,全市創建工作進入良性發展態勢。新建、重建礦山以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要求,提高準入門檻。在采礦山分類指導,要求分期分階段整改達標。
④同心協力是關鍵。領導重視,正確部署,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全國國土節約集約模范市創建體系之中,抓早抓實;國土管理部門工作細致務實;礦山企業密切配合。上下同心協力,開拓綠色礦山創建事業。
3.2 礦山評級
綠色礦山創建應遵循先易后難、先優后差的原則循序前進。對應建礦山不僅要調查近3年內是否有嚴重違法及重大安全事故等問題,篩選出問題礦山,還要就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安全生產、社會和諧、企業文化等方面對每個企業進行考評,最終對企業進行等級類別排序。
對于各方面都優秀的礦山,首先規劃進入創建序列,并爭創國家級綠色礦山。對各方面都表現一般的礦山,要加緊轉變觀念、提升企業形象,條件成熟后進入創建序列。對一些問題礦山,要重點整改,爭取條件,逐步納入創建序列。
經對常州市27家大中型采石類礦山以10大項28個元素(表1)進行考評,由礦政管理部門、專家、監理三方考評得出平均分,然后進行排序,將應建礦山分成3級組合,作為綠色礦山建設分步實施的依據,優者先行,依次類推。
4.1 高度重視,明確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常州市綠色礦山創建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心,以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目標,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圍繞“綠色常州”、“生態常州”建設,以有效保護和集約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主線,統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提高礦產資源儲備能力,優化礦業布局,推進礦業循環經濟建設,有效整治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綠色礦山”、“生態礦山”,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常州市綠色礦山創建的建設目標是:按照“規劃統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部門促進、政策配套、分類實施、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的思路和“政府引導、依法推進;行業自律、全面推進;結合市情、務實推進”的原則,力爭到2020年,全市露采礦山和地下深層開采礦山全部以綠色礦山標準進行創建,磚瓦用粘土礦山全部納入以綠色礦山要求規范管理,全市綠色礦山格局基本形成。
4.2 調整布局,實行礦產資源整合開發
全面落實《常州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要求,嚴格控制礦山總量和開采總量,提高礦山開采規模和地質環境保護準入門檻,逐步調整礦業結構布局,促進礦業規范化、集約化發展。通過關閉、淘汰、兼并、聯合、改造等方式,進行綜合整治。巖鹽、水泥用灰巖、建筑用火山巖等主要礦產實現規模化開采、集約化利用。對于磚瓦用粘土開發利用,要結合土地整理探索實行統一規劃集中開采供土模式,調整礦業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3 嚴格要求,高標準建設綠色礦山
根據國土資源部2010年《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的要求,綠色礦山的建設標準包括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等9個方面[3]。結合常州市礦業現狀和實際情況,將常州市綠色礦山的建設標準分為5類10條:一是依法辦礦,安全生產。依法辦礦方面內容很多,其中必須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尤為重要。安全生產方面,重點包括制度建設、技術規劃的執行、改善生產環境。二是創新機制,規范管理。首先,要轉變觀念,力求在礦山發展理念、思路、方法和管理方式上深刻變革。其次,要創新機制,建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管理體制,實現現代化企業管理。要形成節約、降耗、增效的企業經營機制;形成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形成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最后,要規范管理,企業要建立健全資源開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生產成本等一系列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三是科學開采,綜合利用。科學開采必須達到資源利用率最大化、高效節能減排。綜合利用要做到對主礦、共伴生礦、尾礦和固體廢棄物、以及廢氣、廢水、土地、環境資源都要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四是保護環境,生態治理。采礦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落實防污措施。防止和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邊采邊治,履行復綠、復墾義務。五是企業文化,和諧社區。要把以人為本、改善民生作為企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與社區和諧相處,開礦一處,造福一方。

表1 礦山考評元素表
4.4 專項規劃,分步分類實施
一是要制定專項規劃。在市、縣二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綠色礦山建設專項規劃,提出目標、任務、要求、措施,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同時,也要指導礦山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參與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申報。
二是要分步實施。目前,要結合礦山企業的實際和,分步實施綠色礦山創建計劃。常州市綠色礦山創建應按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試點階段,編制好規劃,制訂相關激勵政策,落實技術支撐、完善考評體系。力爭4家礦山列入國家級試點,10%的應建礦山成為綠色礦山,20%的取土礦山按要求規范管理。第二,全面推廣階段,60%的應建礦山成為綠色礦山,60%的取土礦山按要求規范管理。第三,鞏固整改階段,前期綠色礦山進一步鞏固提高,基礎條件差的問題礦山整改到位。創建全部到位。
三是分類驗收。要根據礦山類別,分類制定具體的驗收標準和要求,采取差別化的措施進行實施。第一,露采礦山,對環境影響最大,必須就資源開采、環境保護、科學管理、企業文化、和諧社區等方面嚴格要求,建成真正的綠色礦山。第二,地下開采礦山,對環境的破壞不嚴重,對照綠色礦山標準,可適當簡化。第三,取土礦山,主要就資源利用、土地復墾、社區和諧方面加強規范管理。
常州市啟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相對較早,各級國土管理部門對創建工作較為重視,有一定的綠色創建的社會氛圍,并取得了一定成績。江蘇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在2011年3月被確定為第一批37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一家,2012年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級綠色礦山,標志著我市綠色礦山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的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具備良好的基礎。常州有條件在全省先行先試,在以往工作基礎上不斷擴大成果,率先完成綠色礦山創建目標。
[1]黃敬軍.論綠色礦山的建設[J].金屬礦山,2009年,第4期:7~10.
[2]劉玉強.綠色礦山建設現狀及展望[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1年,第5-6期:4~8.
[3]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R].國土資源部,2010.
[4]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R].國土資源部,2010.
[5]劉瑞芹,韓宗禮,程麗霞,等.綠色生態礦山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節能與環保,2013年,第2期:34~36.
[6]孫維中.淺談綠色礦山建設[J].煤炭工程,2006年,第4期:60~61.
Discussion on Green Mine in Changzhou City
LIU Jun1.2, Shi Min1
(1.Changzhou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angzhou 213022; 2.Sunan Land Consolidation Model Center of Changzhou , Changzhou 213022)
During the cour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ing integrated in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it needs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ly the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in the terms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creating green mines, it evaluates and ranks the mines in Changzhou city. Finally, it presente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green mine in Changzhou city.
Green mine;Ecological civilization;Discussion
TD2
A
1007-1903(2014)03-0018-05
劉軍(1982- ),男,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環境與地質礦產等方面的工作。Email:cugliu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