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北京 100195)
地質工作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作用
李海軍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北京 100195)
地質工作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城市總體規劃,是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發展目標的重要引領性規劃。文章以北京市為例闡述了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及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城市地質工作的基礎支撐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底線,合理確定城鄉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
2014年5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啟動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修改工作,提出了以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統籌治理“城市病”,推動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新的規劃理念?!冻青l規劃法》第25條規定:“編制城鄉規劃應當具備國家規定的勘察、測繪、氣象、地震、水文、環境等基礎資料”,就是要在規劃制訂過程中,全面掌握本地區的自然地理、地質條件、生態環境、資源稟賦等等城市的先天條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做為規劃編制的約束性條件,提高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次北京市總規修改前期工作中設置了28個重點專題,其中7個專題中包含了地質工作研究內容,地質工作在總規編制中參與內容之廣、程度之深在歷次規劃修改中尚屬首次。體現了政府和社會更加注重資源、環境和生態對城市發展建設的約束和保障作用,更加注重發揮地質工作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
北京市的地質工作不僅包含傳統意義上的礦產地質,近些年來更多工作是圍繞與城市建設相關的地下水資源、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農業地質、旅游地質以及地熱等清潔能源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地質工作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任何城市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質體上,而地質體因其自身性質不同而存在差異。北京市位于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交匯部位,地質條件復雜,山區易發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平原區有3條較大的北東向活動斷裂和1條北西向活動斷裂。同時,由于人類活動影響加大,地質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城市規模,存在著水資源短缺、水土污染、地面沉降等地質問題。
本次總規修改進一步明確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核心功能,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資源環境的制約,總規修改要遵循這一戰略定位,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來統籌首都功能疏解和空間優化,而城市地質工作是從城市所在地質體的基礎條件出發,對本地區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地質環境等方面開展調查研究,劃定地質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底線,為規劃首都戰略定位、產業布局和發展模式提供決策支持。
地質條件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先決條件。工程地質學主要研究與人類工程建設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區域穩定性、工程地質條件適宜性進行分區,進而劃定城市增長邊界,為城市空間布局、建設規模、市政工程、公用事業等提供工程地質依據。土壤地質環境調查和監測可以查明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分布,對土壤污染現狀進行監測,工作成果可應用于指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打造特色農產品等方面。
本次總規修改要突出“瘦身健體”,調整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城鄉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把“攤大餅”式的發展遏制住,把綠色空間發展起來,努力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留給市民,使首都的環境更加宜居。城市地質工作對建設區域穩定性、適宜性的調查評價以及對土壤地質環境的調查監測,其成果有助于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約利用,特別是為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的發展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基礎資料支撐。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和難以預測的特點,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域范圍內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614處,多數位于山區,對于城鄉一體化建設影響較大。在城鄉規劃前,必須對規劃區的環境地質條件進行調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類型、成因、分布及危害性做出評價,為城鄉規劃布局、功能分區及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依據。目前北京市正在建設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系統投入運行后,將對科學防治地質災害、構筑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發揮積極作用。
北京的發展已經患上了相當程度的“城市病”,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比如藍天難見、繁星無影、河水斷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先天地質環境的脆弱性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導致地質環境破壞和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規劃建設之初就要對建設場地的地質環境進行科學評價,減少地質災害威脅。重要基礎設施、重大線性工程要合理規避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易發區,保證工程建設安全。
地質工作研究范圍內的資源能源,主要包括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以及地熱、淺層地溫能等清潔能源。地下水歷來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供水水源,北京市地下水占城市供水總量的2/3左右,目前北京市地下水處于長期超采狀態,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質狀況不容樂觀。本次規劃修改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因此有必要開展地下水的長期連續監測和對資源量的評價,明確水資源保障、利用的原則和對策。通過對地下水實施科學監測,劃定水資源保護紅線,在規劃中提出水源涵養保護區、地下水超采控制區要求,提出水質恢復改善對策。
地熱及淺層地溫能資源作為一種清潔環保能源已經在北京市取得廣泛應用,在能源消費總量、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目標控制下,清潔能源的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地熱、淺層地溫能資源都具有其特定的賦存條件和分布規律,應站在總體規劃層面上對其進行科學管理、合理規劃、有序開發,否則不僅無法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可能會產生地質環境惡化的后果。
地下空間以周圍巖土體為介質環境,受地下水、活動斷裂、工程建設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開發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地下空間是重要的資源,現代城市中地下軌道交通、地下管線錯綜復雜,地下空間的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家建設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指出,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在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應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編制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規劃,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編制應采用準確、可靠的城市勘察、測量、水文、地質等資料。北京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在規劃中要全面考慮地下空間所處環境的地質條件和地質背景,才能保障安全合理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為實現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目標,本次規劃修改工作提出要重點加強北京與周邊地區在城市職能定位、空間布局、產業分工、交通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對接,明確規劃布局思路,形成“規劃一張圖”。把地質資源與環境要素統籌到京津冀城市群建設之中,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的新型首都經濟圈。如在北京新機場建設、區域交通一體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水資源保護與水環境治理等方面,要廣泛深入合作,實現更大尺度、更大范圍的發展。
中國地調局成立了京津冀一體化地質工作組,開始著手編制京津冀地區地質災害分布與危險程度分區圖、京津冀平原區土地質量評價與適宜性分區圖、京津冀平原區地下水環境狀況圖等一批涉及區域產業布局、生態環境保護和重大工程部署的地質基礎圖件,在綜合三省市地質基礎資料和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京津冀地區規劃建設地學建議圖的總體編制方案,從“大地質觀、大資源觀、大生態觀”的角度出發,支撐京津冀一體化建設。
注重城市地質工作,對城市規劃建設的支撐作用已形成廣泛共識。紐約、倫敦和東京等世界城市都把城市地質作為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前期保障對待,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明確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須建立在對地質條件和地質環境現狀清楚的認知之上。為進一步界定城市地質的工作范圍、實施主體和管理體系,建議制定《北京市城鄉地質管理條例》,明確本市重大建設項目前期論證過程中,在規劃選址前和用地預審前,由地質部門對建設區域的地質條件適宜性進行綜合評價,出具地質審查意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地質工作要超前部署,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要做到事前評價和事后監督,保障地質工作發揮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地質勘查單位也要創新工作思路、加強科技攻關,促進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融合,認真研究地質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問題,在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科學的決策參考意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發揮專業部門的優勢和力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全國人大,2007.10.
[2]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2005.1.
[3]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方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2014.5.
[4]衛萬順.城市地質學理論創新與北京城市地質工作實踐發展[J].城市地質,2013,8(1).
The Function of Geological Work in Urban Comprehensive Plan
LI Haijun
(Beijing Geology Prospecting&Developing Bureau, Beijing 100195)
Geological work is the Fundamental and leading work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plan is an important guidance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scale and development goal for a city. This article takes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and focuses that the urban geological work needs playing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overall plan. Its aims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intensity of a city based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Geological work; Urban pl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地質工作;城鄉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P6
A
1007-1903 (2014) 03-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