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忠元,張 蕊
(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全球經貿發展正在邁入一個由標準化主導的新時期,國際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標準之間的競爭。紡織業是我國最具有傳統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其總體生產能力及紡織品出口總量均居于世界首位。但標準化水平的落后對我國紡織行業的固有優勢發揮也形成了明顯的扼制。因此,深入研究標準化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對于確立我國紡織行業的長遠競爭優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隨著標準化實踐的不斷前行及其貿易效應的逐漸加強,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也漸趨豐富。國內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程鑒冰(2008)對最低質量標準GB18401影響我國紡織品出口進行研究,發現國內最低質量標準政府規制對出口貿易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國外最低質量標準則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負面影響。[1]武玉英和郭眠(2007)以 1999-2003 年我國對歐盟主要貿易伙伴水產品貿易流量為例,認為歐盟的水產品法規數量每增加1%,我國對歐出口額將減少12.97%,歐盟氯霉素的藥物殘留限量標準提高1%(標準值降低),中國水產品對歐出口就減少 0.65% 。[2-3]楊麗娟(2012)采用誤差修正模型對1990-2008年間中國的標準量與貿易額進行檢驗,研究發現,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均很顯著。[4]
就總體而言,已有的標準化貿易效應實證研究大多集中于貿易總量層面或農產品貿易領域,而立足于企業調查并面向紡織行業的標準化出口貿易效應研究相對較少。
通常情況下,標準化水平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制定和執行標準、推廣標準的總體水平,它包括標準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標準執行情況及其效果等。盡管標準具有產品銜接和貿易紐帶的基礎作用,但當某些標準約束超出通用的技術水平,或超出為達到正當目標所需要的程度,或在制定標準時帶有歧視時,標準就會成為貿易的障礙,對他國的商品起到排斥作用。從這一意義上說,目標市場國的有效標準數量與種類及其約束的廣度與程度、標準限制的歧視性與不兼容性都構成了標準壁壘水平的反映,國外標準化總體水平的不斷提升將會引發標準壁壘的增強。而且,對于過度依賴單一比較成本優勢實現外貿出口增長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為適應國外標準所進行的工藝改進、國際認證以及相關知識產權費用的支付等均會導致生產出口成本增加和比較成本優勢的削弱,對出口貿易增長構成了外在抑制。1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若國內企業不能適應國外標準化的進程,企業經營績效也會隨之降低。同時,初級生產要素作為競爭力生成的基本因素之一,需要和技術、創新、擴散等高級要素密切聯合才能確定產業競爭的根本優勢,標準可確立技術的衍生優勢,成為產業競爭力的潛在支撐力量。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借以技術進步與標準化行動實現國內外標準的接近、對等甚至超越,提升標準的認證認可水平,打破國外標準入門檻,故而可以反映出一國跨越國外標準壁壘的能力。可見,國內標準化水平的提升則可以促進企業產品的質量、安全、性能及產品認證比例的提高,提高市場滲透能量,增強跨越國外標準壁壘的能力,通過標準化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促進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并且標準化生產實現了規模經濟,獲取低成本優勢,提高生產效率,贏得更大的出口利益,從而有利于企業經營績效的改善。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本研究引入國內外標準化水平作為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解釋變量,并將標準壁壘的水平和跨越標準壁壘的能力作為中間變量,以國內出口企業績效及其商品出口狀況作為標準化影響出口貿易的評價指標,具體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標準化水平影響出口貿易的理論框架
本文研究的基礎資料來自于課題研究中所進行的出口企業問卷調查,按照課題預期的研究目標與要求,受訪對象涉及農業、紡織、機電三大產業部門,其中,由紡織行業出口企業反饋的有效問卷138份。有關標準化水平及其影響出口貿易的評價指標包括商品出口、企業績效等。
為確保調查問卷的可靠性,需要對數據進行信度分析。信Cronbach’s Alpha系數的值介于0和1之間,其值越趨近于1,表示測試的信度越高。采用spass16.0進行數據的一致性分析,測量結果(見表1)。研究結果顯示,此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采用AMOS7.0作為建立和運算結構方程模型的工具,得到模型擬合度等指標。各指標的實際值與評價標準參見表2。結果顯示,各模型擬合指數除了 GFI與 NFI分別為0.897、0.877略低于標準值之外,其他擬合指數均處于理想狀態,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無需進行模型修正。
模型的參數估計采用最大似然估計,在結構方程建模技術中,判別回歸系數是否顯著異于0的標準是臨界比率(C.R.),當 C.R.的絕對值≥2 時,回歸系數就可以認定為在顯著性水平0.05下與0存在顯著差異。模型路徑分析結果(表3)顯示,各路徑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

表1 量表的信度

表2 擬合標準和模型擬合指數

表3 模型路徑分析結果
該潛變量表能較好的解釋量表的對應問題。
為進一步探討各潛變量間的效應關系,本文將計算結果匯總于表4。除國內外標準化水平對商品出口的影響效應為間接效應外,其他均為直接效應。國外標準化水平對紡織品標準壁壘的總效應為0.676,國內標準化水平對紡織企業跨越標準壁壘能力的總效應為0.603。對紡織品出口的效應分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兩部分。直接效應中,跨越標準壁壘的能力(0.873)高于標準壁壘的水平(-0.464);間接效應中,國內標準化水平(0.526)高于國外標準化水平(-0.122)。國內標準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效應(0.935)顯著高于國外標準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效應(-0.296)。說明國內標準化水平及跨越標準壁壘的能力是影響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國內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了企業績效,而國外因素占據次要地位。這是因為國外提高技術標準或實施新標準會導致我國短期內出口貿易流量迅速減少,而從長期來看,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實現規模經濟消除成本增加產生的貿易限制。同時進行研發創新以實現技術改進,達到進口國的標準要求,使產品順利進入進口國市場。國外標準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短期負面效應會被國內標準化水平對企業績效的長期正面效應逐漸覆蓋,因此作用程度較弱。

圖2 模型標準化路徑系數

表4 潛變量間的效應關系
以上研究表明,加快國內標準化進程對提升我國紡織行業的出口貿易競爭力和改善紡織品出口企業經營績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力爭標準化活動的實質參與權。我國標準化機構及廣大國內紡織企業應密切關注全球標準化動態,緊盯ISO、IEC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構和主要目標市場國技術標準與法規的最新進展,匯集國內紡織企業技術研發人員與標準化專家的力量,加強紡織品標準的修訂、研制、推廣、采納、認證等工作。同時,積極推進國內外標準化組織之間及其紡織行業、企業之間的聯盟協作機制建設,將產品升級、資源循環利用等作為標準化重點建設領域,開展標準的合作研發、標準的互認與標準化的聯合管理,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增加話語權。[5]
2、強化標準化機構的信息與服務功能。健全面向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國內外標準化信息發布系統,完善紡織業標準化綜合服務平臺,增強發布系統和服務平臺的交互性、時效性、完整性。各級標準化機構除了及時公布自身的工作計劃和國內外紡織業標準化動態外,還應積極為紡織企業提供采標咨詢、標準化專業培訓、標準認證代理等服務,提升紡織品出口企業標準化行動的針對性和效率性。
3、提升標準研制的技術水平。加大政府和企業的專項資金累積與有效投入,增強紡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標準化動力,建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的互動、聯動機制,在加快自主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的同時,提升紡織業自主標準的技術含量與國際競爭力。
4、加大標準化國際人才的培養。不斷完善標準化工程師資格制度,推進紡織業標準化工程師協會建設,在擴大標準化技術、管理隊伍的同時,加大紡織業創新型、國際型高層次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借鑒美、英、日等國標準化教育培訓體系的設計,以標準化類專業辦學、網絡教學、虛擬會議、定點訓練等多種方式,實現專業性的精英教育和基礎性的大眾化培訓相結合。發揮產業界、教育界和學術界在人才培育中的各自優勢,加強國內外“產、學、研”機構在標準化專門人才培育中的合作,強化人才培育中的互換輪崗和國際交流。
[1]程鑒冰.最低質量標準政府規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2):40-47.
[2]武玉英,郭眠.我國水產品出口歐盟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研究[J].財貿研究,2007,(2):56-71.
[3]王耀中,賀嬋.標準差距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8,24,(5):26-29.
[4]楊麗娟.國家標準、國際標準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J].亞太經濟.2012,(3):48-52.
[5]齊欣,岳晉峰.標準制度互認機制與發展中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突破.[J].國際貿易,2005,(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