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萍
(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天津 300191)
以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導向的創新型城市發展,其產業集群表現出明顯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趨勢。從城市競爭優勢角度看,創新型城市的競爭優勢建立在與之密切聯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之上,高新技術產業的專業化、集中化、網絡化與地域化促進了產業鏈條的延伸、資源的節約和效率的提高。創新型城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形成使企業競爭出現高級化發展,為產業帶來更多的創新行為,帶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繼而促進城市經濟健康化發展。通過對天津高新技術產業集聚趨勢的測算來分析天津產業集聚集群的現狀和變化趨勢,這有助于提升天津城市競爭力。
從理論上看,二者之間密切相關,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的創新資源聚集過程往往伴隨著明顯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趨勢,城市經濟結構出現創新驅動特征,這有力地促進了創新型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集群思想萌生于古典經濟學階段,Adam Smith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國國民財富積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專業化分工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新經濟地理學將空間因素引入到新古典經濟學中,其主要觀點體現在經濟活動的聚集方面。新經濟地理學的一個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用新工具方法和新經濟學思想研究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另一個研究方向是利用新工具新方法和新的經濟學思想來研究區域間貿易問題,這都有力地解釋了創新型城市資源聚集過程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的過程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例如,Marshall A認為工業區位選擇能決定大量相關廠商的擇址選擇,專業化的勞動力集中能吸引工業在某地區落址,人力資本優勢導致產業的集聚效應。[1]由于公司與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對創新行為的影響,空間在知識溢出問題上起到了很大的調節作用,因此,Anselin L、Varga A、Acs Z指出公司投資的研發活動和大學的研發活動產生了知識,如果第三方在利用知識的過程中受到距離的影響,那么知識溢出豐富的地方就會產生產業的聚集。[2]外部環境以及人力資本的豐富程度都成為產業集聚的原因(Hanson G H.),[3]例如生產資料、教育資源、勞動力資源、知識溢出都是造成產業聚集的原因(Audretsch D B),[4]例如在美國,人力資本的空間演化正是與產業發展同步進行的(Black D)。[5]Krugman P R 認為經濟活動的聚集與規模經濟緊密聯系并能導致收益遞增,他更關注產業集群問題,認為本地化的規模報酬遞增和空間距離帶來交易成本之間的平衡成為等級化的空間產業格局發展原因。[6]Krugman P R為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作出了突破性貢獻,Krugman P R指出地區經濟聚集產生是由最初天賦條件所決定,例如企業的隨機區位決策以及后天條件能決定地區經濟聚集,后天條件是指后來的企業由于路徑依賴性對先前企業擇址的跟從,他率先將“運輸”這一條件引入到產業聚集研究領域中。[7]
城市作為區域經濟中心,具有勞動力儲備豐富、交通便利的優勢,同時作為技術匯集的中心地帶為創新資源的集聚提供了地理空間。現代城市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發展重點的趨勢,使城市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提供了更好的空間,而從國內外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來看,創新型城市產業集群明顯表現出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化、創新驅動的特點。
馬歇爾最早提出了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問題,而Schumpeter J A將“創新”與“產業集群”問題進行連接。[8]產業發展需要依靠生產之外,還必須依靠一些發展條件,例如社會基礎服務設施的支持、尤其是社會服務的相對集中。[9]
張暉認為產業集群發展與創新型城市發展密切相關,高新技術產業路徑依賴決定了城市未來經濟演進的方向與模式。導致產業升級路徑依賴的強化由幾個因素導致:規模報酬遞增機制、學習效應、協調效應、適應性預期、轉換成本、利益集團阻撓、地方政府行為。[10]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刺激機理用Arther的技術路徑依賴理論來進行解釋更為準確,技術創新創造了產品新的功能以及產品的高質量,在特定知識傳統和經濟內在結構的鎖入效應下刺激收益遞增,從而產生一個正反饋機制,實現經濟持續增長。[11]從動力源頭上看,正是技術創新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技術創新為產業帶來了可以應用于生產的成果,從而直接推動產業演進。而創新的正反饋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化發展,為創新型城市發展帶來不竭動力。
從微觀角度說,企業是城市創新中的重要的主體,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實現路徑。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創新驅動特征提升了城市的創新產出,意味著更多的技術創新成果得以轉化應用于產業中,帶動城市產業整體技術進步,實現產品更新換代、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實現產業由較低層次發展到較高層次。同時,產業創新也往往不是一個企業行為的后果,而是大批企業的創新集合,能為創新型城市產業發展帶來了活力。此外,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受制于市場需求、技術水平以及地區資源的限制,創新型城市提供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環境創新優勢作為動力因素,各動力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高新技術產業在創新型城市內聚集是在城市對資源的集聚作用下,專業化的勞動力、技術、人才以及生產資料等創新要素匯集的結果,技術等創新資源轉化的水平決定了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水平的提高,而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水平的提高也影響城市的經濟水平。
目前國內外對產業聚集度進行測算普遍使用的是空間基尼系數法(Krugman)、空間集聚指數法(Ellison G,Glaeser E L)[12]和產業自我地理集中度指數法(Rosenthal S S、Strange W C),[13]由于本文試圖對天津城市范圍內的產業的聚集度進行測算,采用區位熵的方法更為適用,因此本文采用了區位熵的方法來對天津32個產業聚集度進行測算,所選擇的32個產業基本涵蓋了天津主要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優勢產業。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相關數據均為2001-2011年各城市的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2-2012)、《中國統計年鑒》(2002-2012)、《天津統計年鑒》(2002-2012)、以及《天津科技統計年鑒》(2002-2011)。根據區位熵指數的計算公式,天津32個主要產業區位熵指數變化情況如表1、表2所示。
2011年,在天津32個主要工業產業中,區位熵指數大于1的有14個產業,其中,區位熵指數最大的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3.58,居于第二位的是食品制造業1.99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99,居于第三位的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71,其他居于前列的是金屬制品業1.70、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64、橡膠制品業1.43、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1.39、專用設備制造業 1.31、醫藥制造業 1.25、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18、通用設備制造業1.11、塑料制造業1.01、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00。這表明這14個產業在天津聚集度較高。這14個產業組成了天津產業發展主導產業群,而其他18個產業組成了天津產業發展的潛導產業群。

表1 天津32個主要產業區位熵指數

表2 天津32個主要產業區位熵指數續
從產業集群的梯度看,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的區位熵指數較高,這表明了天津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電子信息和醫藥產業產業集群程度較高,產業發展環境較好,具有強勁的發展動力,因此處于產業集群中的優先位置;而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共同組成了天津臨港工業區的主要產業,這主要是基于臨港工業區裝備制造項目形成的,這些產業位于天津產業集群中的前列。
從產業集群形成的動態過程看,根據產業聚集趨勢,從2001到2011年32個產業中區位熵指數上升的產業依次為: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445.8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79.59%、農副食品加工業824.54%,這三個產業具有明顯的聚集趨勢。而農副食品加工業的聚集趨勢說明了傳統產業的聚集程度在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這幾個產業在產業集群梯隊中的位置在不斷提高,表明了這三個產業對城市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大。
從產業集群梯隊變化的動態過程看,根據各產業十年的變化情況,十年間產業區位熵下降但區位熵仍大于1的產業有: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0.6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43.43%、金屬制品業-24.62%、通用設備制造業-64.97%、專用設備制造業-59.9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62.24%、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0.83%。這些產業的聚集程度在2001——2011年間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較高的聚集水平、對城市經濟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在產業集群梯隊中的位置已經處于后排位置,產業集群趨勢漸緩。
因此,從天津產業集群梯隊發展趨勢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梯隊中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作用日益顯現實現,但產業總體布局仍需優化。新老產業“齊頭并進”的局面仍有待改善,仍需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升級速度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
隨著天津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深入,城市經濟的發展仍需依靠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城市經濟結構的良性發展。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對促進產業集聚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強,但企業在宏觀方面仍較難以發揮作用,仍需政府推進創新型產業聚集來彌補市場的缺陷。政府為產業集聚所創造的基礎設施、資金、人才、技術條件以及立法提高了創新型產業集聚的效率,政府對產業聚集的規劃,是推進重點項目、吸引國內外投資的主要力量,因此,政府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仍是推動創新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實現創新型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仍需從優化產業政策、整合各類資源以及優化創新環境,努力提高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入手,來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性產業,構建傳統產業的新增長點和發展優勢,實現城市經濟結構高端化發展。
天津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仍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型高端產業,加速發展電子信息、醫藥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深入發展石油石化等臨港產業,創新型城市產業體系。通過擴大區域內外產學研合作,帶動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之間的合作,形成以創新為特色、核心技術領先的一批大企業來加速天津創新型城市建設。
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創新型城市產業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以創新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帶動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積極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通過利用國內外先進創新成果升級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落后產能和技術的淘汰、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注入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為主導、高新技術帶動傳統產業發展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天津傳統產業的高新化、高質化、高端化可持續發展,實現天津產業的健康發展。
[1]Marshall,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Macmillan Press,1920.
[2]Anselin L,Varga A,Acs Z.Local Geographic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3):422-448.
[3]Hanson G H.Scale Economies and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1,1(3):255-276.
[4]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3):630-640.
[5]Black D,Henderson V.Spatial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321-327.
[6]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49.
[7]Krugman P R,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33(2):129-144.
[8]張長立.產業集聚理論探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04,(12):32-44.
[9]Hansen N.Competition,Trust,and Recipro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Regional Milieux[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92,71(2):95-105.
[10]張暉.產業升級面臨的困境與路徑依賴鎖定效應—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現代財經.2011,261,(10):116-122.
[11]Arthur W B,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Economic Journal.1989(99):116-131.
[12]Ellison G,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4.
[13]Rosenthal S S,Strange W C.Geography,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Agglomer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85(2):37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