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軒 朱道信 周建國
【摘要】 目的:研究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觀察組患者給予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復位并行小切口鋼板固定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切開手術治療。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較高,膝關節間隙寬度明顯較窄,膝關節間隙恢復明顯較好,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較短,治療優良率明顯較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低,上述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關節鏡輔導下; 球囊成形術; 脛骨平臺骨折; 臨床應用
本研究對本院近兩年來收治的5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了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損傷。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18~65歲,平均(33.4±5.2)歲;在骨折位置方面,左側12例,右側13例;在骨折原因方面,5例為重物砸傷,9例為墜落傷,11例為交通傷。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9~68歲,平均(35.6±5.4)歲;在骨折位置方面,左側10例,右側15例;在骨折原因方面,7例為重物砸傷,8例為墜落傷,15例為交通傷。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位置、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復位并行小切口鋼板固定治療。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讓患者取仰臥位,常規關節鏡入路,對患者的關節腔進行認真的檢查,并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關節內軟組織損傷等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將關節腔內積血有效清除掉,對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韌帶及側副韌帶損傷與否進行仔細的探查。如果有損傷,則應該盡量先行修補。在脛骨骨前外側近端作一切口,并在切口的近端作一小的膝關節橫行切口,利用微創化的手術技術在手術切口部位放置一鎖定T型支撐鋼板,在鋼板最下方軟圓型螺釘孔內預先置入一枚皮質骨螺釘臨時固定鋼板,在球囊擴張時可以作為外部皮質的支撐結構,預防皮質破裂。而臨時固定的皮質骨螺釘允許后期根據需要調整鋼板高度,并在骨折塌陷平臺部位的下方前后側置入兩枚克氏針作為遮擋,為后續手術步驟作準備。C型臂X線機透視下定位,將適當的球囊進針角度選擇出來,通過X線引導在平臺塌陷的中心位置放置球囊,使其平行與周圍。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注意,通過關節鏡監視對球囊的擴張程度進行有效的控制,對沒有充分抬高和過度抬高脛骨平臺的情況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如果過度抬高了塌陷的骨折塊,則運用關節鏡工具將其復位,不需要對患者進行外固定[1]。
1.2.2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切開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讓患者去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驅血后加用止血帶;將切口做在膝前外側,沿著半月板下打開關節囊,然后將半月板提出來,將關節面充分暴露出來,對撬撥器和骨膜玻璃器進行恰當的選擇。如果關節面塌陷,骨折劈裂,則復位關節面和骨折,運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C型臂X線機下透視,完成復位后運用合適的鋼板或螺釘固定[2]。
1.3 術后處理 手術之后第2天讓患者服用合適的抗生素,同時讓患者進行全范圍活動,依據患者的實際耐受情況幫助患者進行膝關節被動功能訓練。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等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運用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表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3]。
1.5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HSS膝關節相關評分標準評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在85分及其以上,評定為優;患者的膝關節評分在70~85分之間,評定為良;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在60~69分之間,評定為可;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在59分及其以下,評定為差[4]。
1.6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較高,膝關節間隙寬度明顯較窄,膝關節間隙恢復明顯較好,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較短,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脛骨平臺骨折及其治療概述 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占所有骨折的1%。患者的膝關節面會受到脛骨平臺骨折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會造成膝關節功能障礙,嚴重的情況下還會發展為脛骨平臺壓縮、塌陷,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還會導致膝關節不穩、疼痛等。有學者認為,良好的早期功能鍛煉+內固定+復位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最好方法。因此,為了促進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穩定性的顯著提升,臨床應該積極固定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對創傷性關節炎的產生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將脛骨原來的對線、對位關系有效恢復過來,同時也將膝關節的整齊圓滑有效恢復過來[5-7]。
3.2 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較傳統切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越性 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傳統手段是傳統切開手術,該手段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傷,使患者無法在前期進行功能康復運動,同時在復原關節面的過程中也無法在直接監視下完成,關節內的其他合并上也無法被早期察覺。因此嚴重阻礙著膝關節的復原,而由于關節鏡能夠對關節疾病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傳統治療手段的諸多缺陷能夠在關節鏡的輔導下得到有效的彌補[8-10]。
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同時具有關節鏡手術和球囊成形術兩方面的優勢:(1)關節鏡具有較小的創傷,可以先清理關節內,將關節內結構損傷尋找出來并給予其恰當的處理。手術過程中對塌陷的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在對球囊的擴張程度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對不足或過度抬高脛骨平臺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從而有效解剖復位脛骨平臺,平整關節面;(2)充分的強度支撐能夠在擴張的球囊和灌注的骨水泥獲得,使關節面部位再次塌陷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手術之后督促患者積極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具有較少的并發癥和較短的住院時間;(3)對于不穩定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來說,手術之后的早期膝關節鍛煉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其膝關節功能,患者的關節囊能夠在膝關節鍛煉的作用下將滑液分泌出來,從而有效潤滑關節面,同時能夠將營養提供給關節面軟骨,對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4)可靈活應用微創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減少骨折部位血運破壞、手術時間,預防和減少創傷性關節炎、關節不穩、畸形等并發癥,可使患者術后盡早活動關節,進而促使骨折早期愈合,從而避免患者殘疾的發生。此外,一定的應力在活動關節的過程中能夠在骨折界面產生,為軟骨缺損部的間充質細胞轉化為軟骨細胞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患者的關節面及膝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11-16]。本研究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較傳統切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越性。
總之,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澍寰.臨床骨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1051-1052.
[2]石永常,俞強,王寶.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J].北京醫藥,2011,23(6):341-343.
[3]楊光,王乃龐,羅聰,等.關節鏡輔助下治療膝內側副韌帶損傷[J].中國骨傷,2010,18(7):434-435.
[4]陳偉,張奇,鄭占樂,等.經皮球囊擴張治療脛骨平臺壓縮骨折初步報告[J].河北醫藥,2009,31(12):1507-1508.
[5]吐爾孫塔依·吐爾汗,張克遠,曹力,等.關節鏡輔助下與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8):1020-1021.
[6]姜渤,呂晗,陳林林,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關節面高度丟失原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28(3):280-281.
[7]李云華,劉春磊,王貴清,等.關節鏡在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 Ⅰ-Ⅳ)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1,4(3):209-212.
[8]沙愛林.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2):37-39.
[9]劉唐浩.膝關節鏡引導下脛骨平臺骨折的微創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192.
[10]趙奮偉,劉海勇.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68例[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7):841-842.
[11]張建軍,仇振何,何峰.膝關節鏡下輔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0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17-118.
[12]周濤.微創LISS鋼板治療Schatzker Ⅴ、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26-27.
[13]文俊.關節鏡輔助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3-34.
[14]張建軍,仇振何,何峰.膝關節鏡下輔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0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17-118.
[15]李建,樊劉偉,謝翼,等.脛骨平臺骨折的微創治療探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116-117.
[16] Frattini M E,Vaienti E,Soncini G,et al.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Chir Organi Mov,2009,93(3):109-114.
(收稿日期:2013-12-10) (本文編輯:蔡元元)
3.2 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較傳統切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越性 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傳統手段是傳統切開手術,該手段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傷,使患者無法在前期進行功能康復運動,同時在復原關節面的過程中也無法在直接監視下完成,關節內的其他合并上也無法被早期察覺。因此嚴重阻礙著膝關節的復原,而由于關節鏡能夠對關節疾病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傳統治療手段的諸多缺陷能夠在關節鏡的輔導下得到有效的彌補[8-10]。
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同時具有關節鏡手術和球囊成形術兩方面的優勢:(1)關節鏡具有較小的創傷,可以先清理關節內,將關節內結構損傷尋找出來并給予其恰當的處理。手術過程中對塌陷的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在對球囊的擴張程度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對不足或過度抬高脛骨平臺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從而有效解剖復位脛骨平臺,平整關節面;(2)充分的強度支撐能夠在擴張的球囊和灌注的骨水泥獲得,使關節面部位再次塌陷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手術之后督促患者積極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具有較少的并發癥和較短的住院時間;(3)對于不穩定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來說,手術之后的早期膝關節鍛煉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其膝關節功能,患者的關節囊能夠在膝關節鍛煉的作用下將滑液分泌出來,從而有效潤滑關節面,同時能夠將營養提供給關節面軟骨,對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4)可靈活應用微創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減少骨折部位血運破壞、手術時間,預防和減少創傷性關節炎、關節不穩、畸形等并發癥,可使患者術后盡早活動關節,進而促使骨折早期愈合,從而避免患者殘疾的發生。此外,一定的應力在活動關節的過程中能夠在骨折界面產生,為軟骨缺損部的間充質細胞轉化為軟骨細胞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患者的關節面及膝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11-16]。本研究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較傳統切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越性。
總之,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澍寰.臨床骨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1051-1052.
[2]石永常,俞強,王寶.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J].北京醫藥,2011,23(6):341-343.
[3]楊光,王乃龐,羅聰,等.關節鏡輔助下治療膝內側副韌帶損傷[J].中國骨傷,2010,18(7):434-435.
[4]陳偉,張奇,鄭占樂,等.經皮球囊擴張治療脛骨平臺壓縮骨折初步報告[J].河北醫藥,2009,31(12):1507-1508.
[5]吐爾孫塔依·吐爾汗,張克遠,曹力,等.關節鏡輔助下與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8):1020-1021.
[6]姜渤,呂晗,陳林林,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關節面高度丟失原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28(3):280-281.
[7]李云華,劉春磊,王貴清,等.關節鏡在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 Ⅰ-Ⅳ)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1,4(3):209-212.
[8]沙愛林.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2):37-39.
[9]劉唐浩.膝關節鏡引導下脛骨平臺骨折的微創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192.
[10]趙奮偉,劉海勇.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68例[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7):841-842.
[11]張建軍,仇振何,何峰.膝關節鏡下輔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0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17-118.
[12]周濤.微創LISS鋼板治療Schatzker Ⅴ、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26-27.
[13]文俊.關節鏡輔助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3-34.
[14]張建軍,仇振何,何峰.膝關節鏡下輔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0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17-118.
[15]李建,樊劉偉,謝翼,等.脛骨平臺骨折的微創治療探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116-117.
[16] Frattini M E,Vaienti E,Soncini G,et al.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Chir Organi Mov,2009,93(3):109-114.
(收稿日期:2013-12-10) (本文編輯:蔡元元)
3.2 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較傳統切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越性 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傳統手段是傳統切開手術,該手段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傷,使患者無法在前期進行功能康復運動,同時在復原關節面的過程中也無法在直接監視下完成,關節內的其他合并上也無法被早期察覺。因此嚴重阻礙著膝關節的復原,而由于關節鏡能夠對關節疾病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傳統治療手段的諸多缺陷能夠在關節鏡的輔導下得到有效的彌補[8-10]。
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同時具有關節鏡手術和球囊成形術兩方面的優勢:(1)關節鏡具有較小的創傷,可以先清理關節內,將關節內結構損傷尋找出來并給予其恰當的處理。手術過程中對塌陷的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在對球囊的擴張程度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對不足或過度抬高脛骨平臺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從而有效解剖復位脛骨平臺,平整關節面;(2)充分的強度支撐能夠在擴張的球囊和灌注的骨水泥獲得,使關節面部位再次塌陷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手術之后督促患者積極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具有較少的并發癥和較短的住院時間;(3)對于不穩定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來說,手術之后的早期膝關節鍛煉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其膝關節功能,患者的關節囊能夠在膝關節鍛煉的作用下將滑液分泌出來,從而有效潤滑關節面,同時能夠將營養提供給關節面軟骨,對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4)可靈活應用微創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減少骨折部位血運破壞、手術時間,預防和減少創傷性關節炎、關節不穩、畸形等并發癥,可使患者術后盡早活動關節,進而促使骨折早期愈合,從而避免患者殘疾的發生。此外,一定的應力在活動關節的過程中能夠在骨折界面產生,為軟骨缺損部的間充質細胞轉化為軟骨細胞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患者的關節面及膝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11-16]。本研究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較傳統切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越性。
總之,關節鏡輔導下球囊成形術在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澍寰.臨床骨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1051-1052.
[2]石永常,俞強,王寶.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J].北京醫藥,2011,23(6):341-343.
[3]楊光,王乃龐,羅聰,等.關節鏡輔助下治療膝內側副韌帶損傷[J].中國骨傷,2010,18(7):434-435.
[4]陳偉,張奇,鄭占樂,等.經皮球囊擴張治療脛骨平臺壓縮骨折初步報告[J].河北醫藥,2009,31(12):1507-1508.
[5]吐爾孫塔依·吐爾汗,張克遠,曹力,等.關節鏡輔助下與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8):1020-1021.
[6]姜渤,呂晗,陳林林,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關節面高度丟失原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28(3):280-281.
[7]李云華,劉春磊,王貴清,等.關節鏡在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 Ⅰ-Ⅳ)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1,4(3):209-212.
[8]沙愛林.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2):37-39.
[9]劉唐浩.膝關節鏡引導下脛骨平臺骨折的微創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6):192.
[10]趙奮偉,劉海勇.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治療68例[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7):841-842.
[11]張建軍,仇振何,何峰.膝關節鏡下輔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0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17-118.
[12]周濤.微創LISS鋼板治療Schatzker Ⅴ、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26-27.
[13]文俊.關節鏡輔助下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3-34.
[14]張建軍,仇振何,何峰.膝關節鏡下輔助治療脛骨平臺骨折30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17-118.
[15]李建,樊劉偉,謝翼,等.脛骨平臺骨折的微創治療探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7):116-117.
[16] Frattini M E,Vaienti E,Soncini G,et al.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Chir Organi Mov,2009,93(3):109-114.
(收稿日期:2013-12-10) (本文編輯: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