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蘭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是由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文化不但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師生對學校的使命感和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基于對學校文化的深刻理解,我校從學校形象和辦學水平的高度出發,整合學校文化元素,規劃學校發展戰略,從多個方面踐行文化的內涵。而作為感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孝道教育”,經過研究與實踐已成為我校的品牌文化特色。
一、深味孝之內涵,與現代教育接軌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孝道”的重要內容。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孝義的精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而今天,我們有必要對孝的內涵進行重新理解和闡釋,挖掘“孝”的內涵,讓“孝道教育”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為創建和諧社會服務,為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服務。
當今社會,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廣,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呈現出“421”的結構,即四位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這導致了人們普遍愛幼有余而敬老不足。孩子們認為大人的呵護是理所應當的,而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卻呈現出倒退的趨勢,甚至出現打罵父母、虐待老人的事件。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傳統的許多有價值的理念和思想被認為是陳舊的而遭到拋棄,“孝道”也遭受到了同樣的待遇。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從青少年抓起,加強孝道的教育。為此,學校決定在全體師生中實施“孝道教育”系列活動。
二、種下孝道意識,浸入學生心靈
為了提高學生的“孝道”意識,學校召開全校動員大會,明確活動的內容、目的和要求,并且邀請專家做有關孝文化的專題講座;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活動內容,配合學校開展工作,和學校一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一,開展孝道學習活動。各班利用班會時間統一收聽或者收看孝敬父母的故事;各中隊組織隊員學習《弟子規》并開展集體背誦活動;低年級傳唱感恩歌謠,中高年級誦讀古今中外感恩故事;學唱一首孝歌,通過每天唱孝歌,進一步宣揚孝的思想;全體教師充分挖掘所授科目中與“孝”及感恩相關的素材,讓學生在每堂課中都能接受孝道教育。
第二,讀敬老書活動。結合學校的小書架開展讀敬老書活動,推薦書報和媒體上的敬老文章供學生閱讀;將《二十四孝故事》編印成掛歷,懸掛在每個班級,時時刻刻滲透“孝”的教育;把《中國敬老故事精華》一書作為學生學習孝道知識的首選書籍,組織開展讀敬老書心得交流會,激勵學生向先輩看齊,反省自身行為。
第三,開展孝道問卷調查。學校在全體學生中開展關于“孝心”的問卷調查,利用這種方式將孝道觀念播種在學生的心田。例如,在“對父母的了解”調查中發現,62%的學生不能準確說出父母的生日,48%的學生不能準確說出父母喜愛的食物,59%的學生不能準確說出父母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通過這樣的問卷調查活動,促使學生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今后要對父母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是一種有效的觸動,有了這種觸動便有了長期的堅持孝道的心理基礎。
三、開展行孝活動,使孝的文化落到實處
經過研究和討論,我校決定從生活的細節入手,開展行孝活動,使孝文化落到實處,并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行動中去。
第一,送父母一句溫馨的祝福。祝福不限時間,不限地點,不限內容,它可以是對父母健康的祝愿,也可以是對父母辛勤工作的理解,還可以是對父母付出的感激。一句簡單的話語看似簡單,但這卻能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祝福,學會關心父母。
第二,給父母講一個開心的故事。父母每天辛苦地工作,他們很少能靜下心來去細細體味一個美好的故事,作為子女,如果能夠在父母勞累之余給他們講一個開心的故事,如同小時候父母講給自己一樣,事情雖然簡單,卻能夠幫助父母舒緩一天的疲憊和壓力,這種行孝,是對父母的一種回報。
第三,給父母過生日,贈送親手制作的禮物。孩子的生日一直是父母生命中時刻銘記的特殊日子,而父母的生日則在終日的忙碌中被淡忘了。如果在父母生日時,送給他們一份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對父母而言不僅是驚喜與感動,更是莫大的安慰。
第四,給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捶背、洗腳、倒水,這些本是極為平常的舉動。但是作為被父母呵護的孩子,能夠做這些,對父母而言卻是極為不平常的。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正是行孝的最基本體現。
第五,幫父母做家務。獨生子女很少在家里做家務,如果鼓勵他們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僅僅是幫父母分擔家務,更是一種責任的擔當和義務的體現,點點滴滴中滲透著孝道的痕跡。
第六,搜集關于父母之愛的名言或歌曲。在搜集到有關父母之愛的名言或歌曲后,教師幫助學生解讀其中內涵,使學生在先輩的影響下,在美妙歌曲的熏陶中,體會父母之愛的偉大,指導自己的行孝行為。
此外,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孝道教育的活動:制作祝福卡,展示祝福墻;以“感恩親情,我愛我家”為主題制作一份手抄報;舉辦以“感恩的心,感動你我”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舉行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開展“班級孝星”評比等等。我們認為,有必要把孝道、感恩教育列入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科學地進行孝道、感恩教育,并且在中學、大學層層推進,讓孝道伴隨每一個人的成長。
四、推行孝道教育的成效與意義
開展孝道教育,提倡孝的文化,這些行動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并且收到巨大的成效。
第一,“孝道教育”響應了社會的需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和推廣,這項工作受到家長和社會的好評和贊譽。
第二,“孝道教育”促進了和諧家庭的建立。經過長期大量的工作實踐,學生在家里的表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家長反映學生比以前懂事了,并在給學校的來信中表示“此項教育活動確有成效,希望學校把這樣的教育活動繼續堅持下去”。
第三,“孝道教育”促進了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孝道的開展,讓學生懂得了怎樣做人,尤其是怎樣關心他人、關心父母。在這種教育的熏陶下,學生不僅知道尊敬師長,而且也學會尊重教師的勞動,伴隨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顯著提高。
第四,“孝道教育”促進了學校“和諧發展”培養目標的實現。提倡孝道教育,就是要把和諧教育深入到家庭中去,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而這一和諧發展的風氣在學校里也得到了發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有利于構建文明校園。
第五,將“孝道教育”拓展到社會。學校引導同學們向社會獻愛心,讓學生在關心社會、服務社會之中樹立社會責任感:“小孝星”們尊老愛幼,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節假日到社區做環保宣傳,幫助打掃衛生,清理小廣告,撿白色垃圾;幫助軍烈屬干活,到養老院為老人義務服務等,他們的行為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
然而,在小學開展孝道教育的意義和價值還不止于此,實踐證明,在小學教育階段扎根于學生心中的觀念會伴隨他們一生,也就是說,利用小學教育的最佳時段將孝道深深地種在學生的心中,將會成為他們一生的財富。只要全體教師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工作,學生必將受益一生,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必將流傳于后世,并且不斷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健康街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