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舊聞、食事作家,上海作協會員,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喜歡吃肉的我,每次看見酒席上色澤亮麗、顫顫抖動的老上海紅燒肉以及有異域風情的德國咸豬手、春天應季的腌篤鮮就非常開心!近日,好友曹曉東兄寄給我一方咬不動的“蘇州五香醬肉”供我解饞。這方產自草原戈壁灘上的奇石與我在其他地方看見的南方紅色的肉石完全不同,這是“煮熟的蘇州醬肉”,肉皮略帶油,呈淺黃色,皮上似有未拔凈的殘留豬毛,肥多精少,肥瘦層次分明,瘦肉紋理絲絲在目,肉膘處好似還有油色瑩潤的感覺。這方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令我拍案叫絕!
好友曹曉東,河北省張家口康保縣人,從小喜歡玩山上的石頭。多年前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東坡肉形石”,便被那逼真的肉石吸引住了。他想,這古代皇家收藏的寶石究竟出于哪里呢?這塊肉石應該產自于離北京不遠的某座山上?1998年,曹兄約二位石友走遍戈壁、沙漠、草原尋找肉石,最終在內蒙古與河北省康保縣的交界處覓到一種瑪瑙質地、色彩如肉的奇石,其質地、肉色、紋理、形態堪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媲美。
曹曉東于2008年創辦了國內首家專門介紹肉石的網站“中國肉石博物館”,他收藏的全部產自康保地區的幾百件肉石展品一碟碟展現在我們眼前,有“蘇州醬肉”、 “叉燒肉”、 “豬頭肉”、 “咸肉”、 “火腿”、 “紅燒肉”、 “炸豬排”、 “蹄髈肉”、 “小排骨”,件件精品,塊塊逼真,瑰麗璀璨,看了直令人眼饞,喜歡吃肉的朋友恨不得咬上一口,品嘗豬肉的鮮美之味。我把肉石圖片貼到微博上,好友驚呼:“逼真到恐怖!”昨天曹曉東來電告訴我說,他正在山上尋找肉石,一大清早驅車出發,直到中午還沒有覓到一方他覺得滿意的肉石……
這些肉石的原巖由距今大約800萬~1億年前火山爆發噴射出的巖漿在地表處裂變冷卻而成,地殼中有一層層結構的石英(二氧化硅)礦脈從地下隆起,受到自然界影響,脈體破碎后因水的作用搬到山下溝壑、平原地表,散落戈壁灘中。肉石由三部分組成,肉皮、脂肪層(膘)和瘦肉層,棱角分明,肉的質感強烈。那些如肉色的色澤,黃褐色、肉色、淺棕色、油白色的零星石頭,被地里土壤中含有鐵礦元素的三價鐵離子浸潤染成淺紅褐色,形成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肉色……奇石專家解釋說,康保肉石儲量稀有。因戈壁灘非常干旱,地下水中礦化度很高,除各種鹽類外,水溶液中也溶解了高濃度的氧化鐵。由于含鹽量高,水分蒸發時被停留于地面上的礫石阻擋,在礫石底面形成許多露珠狀的水點。荒漠石頭十分干涸,吸水性極強,使這些礦物質進入石內一定深度,形成各種美麗的帶狀條紋,又名“沙漠漆”。
以前有位上海老畫家,家藏一方清代肉石,形態、色彩相當逼真。某年過年請客,他把那方大肉石裝在青花瓷盆里,混在八仙桌上放的冷盆熏魚、白切雞等美食之中。一位老吃客坐定一看,一大塊蘇州“陸稿薦”醬肉,油油的,好像聞得香味,靈咯!伸筷去夾,奇怪,這肉怎么沉甸甸、硬硬的搛不動?湊近一看,啊呀,原來是塊石頭!一桌人大笑。世上事,真作假來假亦真,真肉假肉誰能分?
康保五花肉石,每一塊都是巧奪天工的獨石,不加任何人工修琢,以其天然合理的質、形、色、皮,令人嘆為觀止。乍一看,皮下的脂肪層潔白細膩,如白玉凝脂,不摻雜色,油質感極強;瘦肉部分質地鮮嫩、色澤紅潤有度。有些肉石像極了肥瘦相間的紅燒五花肉,尤其是略帶皺褶,似有細密的毛細孔及顯得油潤的肉皮,惟妙惟肖。肉石肉皮上的毛孔粒紋清晰平滑,呈地道的“品”字形或三角形,排列有序,與豬肉真皮毛孔的特征完全吻合。
康保肉石,集天地之靈光,沐日月之精氣,成為當今奇石收藏中的一大亮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