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教授級高工,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
年輕時在山區生活了8年,那時屋前屋后的山上都是竹林,所以每當冬春時節,人們會上山挖冬筍。冬筍一般是立秋前后由毛竹的地下莖(竹鞭)側芽發育而成的筍芽,尚未出土,因而十分鮮嫩。質量好的冬筍,鱗片略帶茸毛,外皮呈黃白色,筍肉呈乳白色。
挑選冬筍時,要挑內行所稱的“小腳筍”,形狀似封建社會婦女裹的小腳,腳背高呈駝背狀,兩頭小、中間高,這種筍肉多且老根少。過大或過小的冬筍都不好——過小的因未成熟而太嫩,吃起來口感不好;過大的往往根部發達,分量雖重但質老,口感也不好。
各地采挖冬筍的時節不同,一般在農歷十一月至十二月開始采挖,但不能亂采濫挖。合理的采挖不僅可以保證竹子正常生長,而且令冬筍成為一種美味營養的食物。近年來,為了搶鮮賣個好價錢,無論是冬筍還是春筍,上市時節越來越早,而且供應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呢?
除了種養條件改變外,最大的奧秘還是在儲存保鮮環節里。冬筍挖出后較難儲存,不加以處理的話,很快會霉爛、失水、變質。記得當年我們是把冬筍埋進黃沙,放入山洞來延長保鮮期的。但是近年來從各地查處的案件可見,用硫磺熏是延長冬筍或春筍保鮮期常用的手法。今年也有報道稱,一些農貿市場的冬筍攤主把冬筍放在塑料薄膜或油布下蓋好,然后用硫磺熏半小時以上。熏后的冬筍蠟黃、鮮嫩,有的霉爛冬筍原有的黑斑霉點也不見了,而且大大延長了冬筍的保鮮期。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硫磺燃燒產生二氧化硫,遇水形成亞硫酸,亞硫酸是較強的還原劑,在被氧化時可將著色物質還原褪色,使食物保持鮮艷色澤,還可抑制食物中的氧化酶,防止褐變。其還原作用還可阻斷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氧化過程,抑制微生物繁殖,從而起到防腐作用。因此,二氧化硫物質是食品加工過程中常用的漂白劑和防腐劑。
不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規定,硫磺只能用于水果干類、蜜餞、涼果、干制蔬菜、經表面處理的鮮食用菌和藻類、粉絲、粉條和食糖,而且只限于熏蒸。新鮮冬筍和春筍并不在此范圍內,可見用硫磺熏蒸冬筍是違規的行為。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對二氧化硫類物質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危險性評估為:二氧化硫的日允許攝入量(ADI)為0~0.7毫克/ 千克體重。也就是說,一個60千克體重的成人,每天二氧化硫的攝入量不超過42毫克。如果攝入過量,會引起各種急慢性危害,主要毒性表現為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此外,還會影響鈣吸收,導致機體鈣丟失。
對那些昧著良心用硫磺熏出來的冬筍和春筍等,可以用“一聞、二嘗、三看、四測”的方法進行鑒別。
一聞 如果有異味、酸味或刺激性的硫磺味,可能是硫磺熏過的。
二嘗 舔一下要買的筍,如果舌頭感覺稍有刺激或辣味,可能是硫磺熏過的。
三看 硫磺熏過的冬筍往往一批的顏色均勻,筍殼都是鮮黃,筍肉特別白嫩,而一批自然的冬筍顏色總有差異,筍肉顏色也是自然白。特別是春筍,出土的筍頭應該是青色的,熏制后筍頭變得發白、發黃。新鮮的冬筍筍殼包得很緊,而硫磺熏制過且存放較長時間的冬筍外觀鮮黃,但筍殼已松開了。
四測 有條件的話可用pH試紙測一下,先用水把冬筍淋濕,然后用精密pH試紙貼上去,若試紙顯示呈酸性,說明冬筍含有酸性物質,一般是用硫磺熏過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