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拓



近期,我國多地頻現嚴重霧霾天氣,空氣污染加劇,引發社會及輿論的廣泛關注。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13 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 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 13 地均創下“歷史紀錄”。氣象專家指出,我國各地霧霾成因復雜,長期危害可能將集中顯現。霧霾治理任重道遠,需多管齊下,實施區域聯動并加強科技治霾力度。
霧霾到底是怎么回事?對人體可能造成什么樣的危害?我們又該如何科學應對霧霾天氣?
PM2.5是霾的罪魁禍首
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等。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大城市,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燒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質難以擴散,導致空氣質量顯著下降。在霧霾天氣中,細顆粒物(PM2.5)是“罪魁”,它是指環境空氣中直徑≤2.5微米的顆粒物。形象地說,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由于PM2.5粒徑小、比表面積大、組成復雜,易于富集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故已被公認為大氣環境中對健康危害最大的污染物。
霧霾天氣易誘發多種疾病
空氣中大顆粒進入鼻腔時已被過濾掉,小顆粒會隨后被人體呼出,直徑在2.5~3微米之間的顆粒則不容易被人體清除。霧霾天氣中的細顆粒物可吸附有毒有害化學物及細菌、病毒等,通過吸入方式進入人體呼吸系統后,刺激人的鼻黏膜、支氣管黏膜等敏感部位,或者被直接吸入到肺部,從而誘發過敏、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越小粒徑的顆粒物影響越大,將PM10與PM2.5作對比,粒徑更小的PM2.5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大,因為粒徑>5微米的顆粒大多停留在上呼吸道,即沉積在鼻咽區、氣管和支氣管區。這些顆粒物不會久留,經過纖毛運動、吞咽或咳嗽、打噴嚏而被掃除。而粒徑<5微米的顆粒物多停留在細支氣管和肺泡中,顆粒物越小,進入部位越深。顆粒物會影響和腐蝕肺泡壁,長時間作用會損壞呼吸道的防護機能,致使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發作。
由于霧霾天氣時氣壓低,空氣中的氧含量有所下降,人們容易感到胸悶;早晨潮濕寒冷的霧霾還會造成冷刺激,容易導致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心臟負荷加重,誘發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
此外,霧霾天氣還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些間接影響。霧霾的出現會減弱紫外輻射,并使空氣中傳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強。霧霾天氣還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使人產生壓抑、悲觀等不良情緒。
6 大預防措施要記牢
1. 少外出
嚴重霧霾天氣時少出門是自我保護最有效的辦法,兒童、孕婦及患有心血管系統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中老年人應盡量避免外出。如需外出,最好等霧霾天氣減輕后再出行;外出時應采取戴口罩等防護措施,并盡量減少戶外停留時間。
2. 少開窗,少吸煙
室內PM2.5主要來源于室外,故霧霾天氣時應盡量關閉門窗,減少外環境顆粒物進入室內的機會。室內確需開窗通風時,應避免長時間開窗,并盡量避開霧霾高峰時段。
室內PM2.5還可來源于吸煙等途徑,霧霾天氣時應減少室內吸煙,有條件的家庭可使用空氣凈化器,以控制室內顆粒物的污染。
3 . 做好個人衛生
外出回家后要及時洗臉、漱口、清理鼻腔。洗臉最好用溫水,以有效清除附著在皮膚上的空氣污染物;漱口的目的是清除附著在口腔內的臟東西;最關鍵的是清理鼻腔,可以用干凈棉簽蘸水反復清洗,或者反復用鼻子輕輕吸水并迅速擤鼻涕,注意避免嗆咳;兒童應在家長監護下清洗。
4. 保持合理膳食
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腐及牛奶等食品,必要時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保持科學的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
5. 注意調節情緒
心理脆弱、患有心理障礙的人在這種天氣里會感覺心情異常沉重,精神緊張,情緒低落,這類人群在霧霾天氣時要注意調節情緒,可以聽聽音樂,做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
6. 正確選擇與使用口罩
對于什么程度的霧霾天氣需要戴口罩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或規定,一般來說,對于老年人、過敏體質和體質較差的人,在霧霾天氣期間外出時,建議佩戴適宜有效的口罩。
常見的口罩有普通棉紗口罩、醫用無紡布口罩和專業防護口罩。由于普通棉紗口罩和醫用無紡布口罩基本起不到防護作用,而專業防護口罩( 如N95型防護口罩)對PM2.5阻擋效果更好(如對小于2.5微米顆粒的捕獲能力為95%)。因此,建議在霧霾天氣期間選擇佩戴專業防護口罩。
不過,口罩是在一定條件下佩戴的,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佩戴。專業防護口罩由于密閉嚴、透氣性差,配戴后呼吸阻力增大,會給使用者造成不適的感覺。建議老年人、孕婦、兒童及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謹慎選用。
口罩也不適宜長時間佩戴。一方面是因為口罩外部吸附了顆粒物等大量污染物,會造成呼吸阻力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口罩內部也會吸附呼出氣中的細菌、病毒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