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書記,請你解決一下我們兩家的土地糾紛問題。”那是在去年初秋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幫農戶采摘獼猴桃時,村里的李小黑與張華已氣洶洶地站到我面前,讓我幫他們處理兩家因土地流轉出現的難題。這是我在駐村任第一書記期間,化解土地流轉糾紛記憶最深刻的一次。
事情這樣的,李小黑在2006年因到鎮上做香菇生意,沒時間打理自家的3.5畝承包地,便將它轉讓給自己的鄰居張華耕種。由于當時沒有簽訂規范合同,只是口頭協議約定讓張華耕種15年,每年給李小黑2800元轉讓費(每畝800元),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約定。張華耕種兩年后,看到種獼猴桃收入高,沒有給李小黑打招呼,便種上獼猴桃。三年后掛果,每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由于李小黑去年不再做香菇生意,便向張華要回自己的承包地,張華不同意,便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我陷入了深思,這是一樁典型的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的案件。由于農戶自發進行轉讓承包地經營權,法律意識淡薄,沒有規范的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只是兩條口頭協議,如何平穩化解鄉親們之間這一利益糾紛難題從而使雙方都滿意呢?我思索再三,決定還是從兩條口頭協議入手來化解。他們之所以出現土地流轉糾紛,是因為雙方都有錯,李小黑沒到時間就想收回耕地,違背雙方的口頭協議;張華也因沒有給李小黑打招呼便種上獼猴桃,雖然在口頭協議中沒有約定,但也是不對的。因此,土地流轉而引起的轉讓費的多少應該是解決這個難題的關鍵。
為了摸清他們的真實想法,我分別與他們進行了交談,掌握了他們的真實想法。李小黑提前收回承包地就是想多收點轉讓費,張華也認為自己種獼猴桃沒有給李小黑說不對,愿意提高轉讓費。
“真是太感謝你了,你是我們群眾的法律調解人啊。”經過我耐心細致地講解《土地承包法》的有關內容,既堅持原則又靈活處理,最后雙方重新達成協議,并簽訂規范合同,握手言和。
(郭其重 河南省西峽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