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莉教授,全國職業教育專家委員會首席健康教育專家;《公共營養師》出版教材主編;CCTV全國創業大賽顧問評委;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創業導師;衛生部中國企業健康行特邀專家;中國少林禪醫功夫學院教學院長;遼寧省委宣傳部《遼海講壇》專家講師團專家。
常識告訴我們,只要是肥胖,那必定是身體超重了。怎么可能體重正常同時還肥胖呢?這不是矛盾嗎!
要談清這個問題,還需從源頭說起。
什么是正常體重?國際通行的一種方式是采用“體質指數”(BMI)法,即用實際體重的kg(公斤)數除以身高m(米)2。舉例說明:郭濤,男,36歲,電腦一族,體重70kg,身高1.73 m,計算體質指數為70kg÷1.73 m÷1.73 m=23.4 kg/m2。我國健康成年人體重的BMI范圍為18.5 kg/m2~23.9kg/m2,也就是說24kg/m2及以上者為超重或肥胖。
按照這個標準,郭濤的體質指數(BMI)為23.4 kg/m2,體重是正常的,但日前做健康體檢后被告知為——肥胖!
內臟脂肪含量高也是肥胖
郭濤做的是健康體檢,不同與以往醫療體檢,除了測量體重之外,還增加了身體脂肪比例和內臟脂肪含量的檢查,結果顯示其體脂比和內臟脂肪含量均超過了正常范圍。評定是否肥胖從過去單一檢測體重和腰臀比(評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發展為增加了體脂肪占總體重的比例以及體脂肪分布情況的測定,可以更加細致精準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按體重評定是否肥胖已經落伍
人的體重包含身體脂肪組織的重量,還包括骨骼、肌肉、皮膚等非脂肪組織的重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BMI的增加大體反映身體重量的增加,但不能體現體內脂肪占人體的比例和脂肪在內臟器官周圍的儲存情況。有些人群比如健身愛好者,BMI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24kg/m2,但肌肉發達,骨骼健壯,身體素質很好。而有些人群體重在正常范圍內,但骨質疏松,肌肉不足,體內脂肪比例過高,內臟脂肪含量過多,用綜合指標來評價,已屬不健康人群了。
評定是否肥胖,前沿而科學的檢測內容為:①體重、②腰臀比、③體脂比、④內臟脂肪含量。這4個條件中有一項異常便不能稱其為健康。
關于體內脂肪占總體重的比例,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公布標準,下列標準來自于美國,可供參考。
“內肥”者更危險
科學家通過能夠檢測體內脂肪的新型掃描儀發現,有些人BMI在正常范圍內,但是心臟、肝臟、腎臟周圍卻堆積著大量的脂肪,即所謂的“內肥”。如果內臟器官脂肪堆積較多,將嚴重影響心、肝、胰、腎等重要臟器的生理功能,更容易發生糖尿病、痛風和心腦血管疾病。也就是說,體重正常但身體脂肪比例過高尤其是“內肥”者更為危險!流行病學調研發現,這種內臟脂肪含量過高者,往往男性高于女性,郭濤先生的案例便符合這一規律。
我們說“內肥”型肥胖更加危險還因為脂肪隱藏在內臟周圍,外觀難以看出,而傳統的體檢并沒有體脂比例和內臟脂肪含量的檢測,因此,很多“內肥”型肥胖長期不被發現,直到出現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這時已錯過了早期防治的有利先機。
哪些原因能導致“內脂”過多
導致內臟脂肪過多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及缺乏運動。很多體重正常但“內肥”型的人士,往往全天的進食量并不太過,但晚餐食量較多,伴有長期運動不足,導致體內惰性脂肪增多,并趨于集中到內臟器官周圍。
怎樣預防“內肥”型肥胖
1. 加強運動鍛煉。長期運動不足是發生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市化的生活模式,大大減少了體力活動。由于促進人體正常代謝的動力不足,導致多種慢性疾病發生,極大地損害身體健康。
2. 修正不科學的生活方式。避免晚餐過量,可在下午16:00左右加間餐,酸奶、豆漿、堅果、水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間餐補充了營養素,到進晚餐時便沒有強烈的饑餓感,可減少晚餐的進食量。
3. 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健康體檢與傳統的醫療體檢不同,設置了很多更加細化的、帶有預防性質的檢測內容,這些檢測不僅可以測出多種過去沒有辦法查出的問題,還可以進行疾病的風險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