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工力
【教學重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高度自覺。要通過深入講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全面深化改革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堅定性。
一、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高度自覺,來自對35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
1.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方位地推進各領域改革開放,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正是改革開放,使我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的大好局面,就不可能有我國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就不可能有今天整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出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反復強調,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面向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2.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才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35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偉大進步,又不斷催生著中國人民思想覺醒,升華了我們黨對改革開放重大意義、重大作用的認識。面向未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經過35年不平凡的歷程,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改革,朝著什么樣的方向推進改革,按照什么樣的步驟實施改革,考驗的是我們黨的決心、智慧和能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總結35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這是我們黨立足當前、面向未來作出的主動選擇,充分顯示了我們黨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
3.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社會在前進,實踐在發展,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35年的改革歷程中,我們譜寫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靠的是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今天,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越要堅定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信心和勇氣。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故步自封。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二、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高度自覺,來自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形勢變化的清醒認識
1. 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并在此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高度自覺,來自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清醒認識。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我國生產力還不發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這些都說明,我國依然處于不發達階段,我們所達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黨同志必須牢記基本國情,認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提高想問題、辦事情決不可脫離實際的自覺性,增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堅定性,并在此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
2. 深刻變化的形勢和應對嚴峻的挑戰,要求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從國內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矛盾和問題。
認識深刻變化的形勢和應對嚴峻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要求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把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特別是要求我們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三、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高度自覺,來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
當今中國,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治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這種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改革開放的自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決策部署,而且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體現,也反映了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追求。
經過90多年的奮斗、積累,特別是經過這35年改革開放的創造、完善,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的最重要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踐永無止境,探索和創新也永無止境。我們黨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要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思考題】
如何理解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高度自覺,來自對35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來自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形勢變化的清醒認識,來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