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灼



小時候,娜娜的母親說她只是“太害羞了”,她自己也這么想,但是成年以后,她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問題。到底是哪里出了錯?心理醫生與娜娜接觸了一段時間后,發現她并不只是“害羞”這么簡單。當然了,每個人在做演講前或與人第一次約會前都會有些緊張,但是通常不會出現非常害怕和焦慮的情況,而娜娜這樣的人卻會如此。描述這種癥狀的術語叫做“社交恐懼癥”。
你懷疑自己有社交恐懼癥嗎?
下面是一個判斷社交恐懼癥的自檢測驗,雖然它不能完全替代醫生的正規診斷,也足以幫你初步認清自身的情況了。如果其中描述的癥狀經常發生在你身上,就在前面劃勾。
鏈接: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根據美國最新的精神病指南《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達到社交恐懼癥確診條件的人必須異常害怕社交活動,并在實際情景中把這種情緒表現了出來,而且癥狀需持續6個月以上。患者會非常痛苦,他們在工作單位和學校等正常社會環境中的日常活動受到了阻礙。
情況匯總:每個劃勾的選項都得1分
0-15分 你在公共場合有時會緊張一點兒,表現基本上是正常的;
15-30分 需要注意自己的情況了,你可能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癥;
30分以上 你的社交恐懼癥或許已經很嚴重了,要引起充分的重視,最好去咨詢專家。
如果你懷疑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癥,最好先與醫生好好溝通。可以帶上這份自檢的結果,也許有助于醫生對你的判斷。
克服恐懼,先靠自己!
癥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可以嘗試自行調節心態,逐步克服恐懼感。心理醫生向我們介紹了如下方法:
◆打破消極思維的僵局
常見的消極思維模式包括:
1 猜測別人的心理——你覺得自己猜中了別人對你的看法,認為他們都像你自己一樣看不起你。
2預測事情的發展——你總認為最壞的情況一定會發生,你就是知道事情會很糟糕,還沒出事你就已經很焦慮了。
3喜歡小題大做——只要別人看出你緊張了,你就會覺得完蛋了、沒救了、太可怕了。
4 什么事都跟自己對號入座——覺得別人都在注意你,他人的一些行為會讓你聯想跟自己是否有關。
一旦出現這種消極想法,要針對它們一個字一個字地研究一下。問問自己:真的一定會搞砸嗎?沒有一點成功的希望嗎?就算這次沒做好,大家一定會覺得你沒用嗎?如此一步步質疑,慢慢地,你就能用比較現實的想法來替代消極的心態了。
◆控制自己的呼吸 人們在焦慮時會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你可以通過深呼吸來放松自己,降低恐懼感。深呼吸時要以舒服的姿勢坐直,雙肩放松,用鼻子吸氣4秒,停頓2秒,再用嘴呼氣6秒,如此往復,直至平靜下來。
◆直面令你恐懼的情景 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你最終還是要面對問題、克服問題的。當然這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需要一步一步來,例如可以先跟熟悉的人一起去人少的地方玩,等適應之后再主動和那里的陌生人交流。
◆學習溝通的技巧 你可以參加相應的培訓課程來提高自己的基本交流能力,也可以參與一些網絡上組織的興趣小組活動,讓自己在志趣相投的小團體中多與人交流。
頑固的恐懼心理,還有救嗎?
如果自行調節的方式不起作用,最好向醫生尋求幫助。心理醫生一般也是采取與上述相同的方法,指導患者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以此改變他們的感受和行為,這就是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醫生還可能將患者分成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患者害怕的情景,讓他們多接觸、多練習,并借此戰勝恐懼感。
也有一些藥物可以輔助治療,通常是一些既可以抗抑郁又可以抗焦慮的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β-受體阻滯劑、苯二氮卓類藥物,及其他抗抑郁藥。但是它們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患者還是應該把認知行為療法和相關訓練作為主要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