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美育正式列入國家的教育方針,將美育提到了與德育、智育、體育同等的位置,進一步明確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審美素養、藝術素質是任何一個現代人都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這對于學校美育工作的落實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有一些原因一直制約著美育工作的發展,如美育理論尚顯薄弱,美育師資的不足與浪費,升學率重壓下美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狹隘的美育觀成為制約美育發展的瓶頸,學校、社會、家庭美育未能形成合力等等。這些問題,有的需要有關部門從社會層面予以解決,但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美育方面專業人才的不足,從中小學而言就是美育師資的不足。美育的內涵是很豐富的,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這方面師資的培養是藝術類師范專業需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中小學美育師資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美育師資數量和素質狀況的不理想。第二,具有一定素質的美育師資的斷層問題十分突出。以畢節市中小學美育教師隊伍為例,一些曾經系統的接受過師范教育的中小學教師已經年老退休,而近幾年分配下去的中小學藝術類教師,是在重視藝術技能教育而輕視美學知識教育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要成長為合格的美育教師,還需要時間。
面對美育人才不足的情況,普通高校要為中小學培養合格的美育師資,藝術類師范學科專業應做如下思考:
一、進一步明確美育在學校教育 和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育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美育對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藝術家廖靜文曾指出:“美育,不但使一個人的藝術天賦和潛在能力得到開發與培養,更重要的是能使一個人從小就在美的創造與美的追求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這些對于少年兒童的成長,特別是對于他們的志趣、品格與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指出的:“美育,是教育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育的目的內涵豐富,有知識教育目標、能力教育目標、情感教育目標等等。但美育的終極目標是美學本質的人的實現,即培養具有獨立人格而精神超越的人,超越物欲,超越利欲,超越名欲,超越權欲。超越一切束縛精神自由的東西而成為自然和諧和自由自覺的人,實現人應該有的生命價值、生存意義和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養成詩意的人生追求、向往崇高的精神境界、實現個體的人格完善,才是美育的功能和本質。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是現代教育的客觀要求,但學校教育以其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美育方面同樣如此。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所以,有一種狹隘的美育觀,直接認為美育就是美術、音樂課老師的事情,這種認識主要是源于“美育即藝術教育”。在凱洛夫的理論中也幾乎把藝術教育當作美育的同義詞來使用。但美育的內涵比藝術教育要豐富、廣泛得多。只是這一點,也說明了藝術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性。
二、明確藝術類師范專業的“師范”性質, 強調所培養人才的師范專業性
正確認識藝術師范專業培養目標的“專業性”,解決重“技”輕“文”的問題。
“師范”的性質,就是為教育事業培養教師,學生畢業之后,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及藝術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長期以來,社會及教育管理部門評價一個高校藝術教育專業的教育水平,主要看畢業生的藝術方面的技能,如美術方面的繪畫技能水平、聲樂方面的演唱水平等等,而忽視畢業生開展教育工作的能力。
以美術教育為例,盡管在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中都開設了教育學、心理學、美術教法和教育實習等體現高等美術教育專業的標志性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往往都不被本專業的師生所重視,也不作為學生專業能力評價的主要內容,因此,導致了高等美術教育專業的專業性不強的問題。“美術學(師范類)是一個傳統的學科,是把普通畫家的培養方案略加改動形成的。從教育部新頒布的專業目錄命名看出來,是在美術學后面加上括號標明師范類,聽起來、叫起來都很別扭。我始終覺得這個學科特色不鮮明,或者說還沒有真正地承擔美育普及任務。”美術學(師范類)專業是以培養美術教師為本,而不是以培養美術工作者或畫家為目的。“由于我們對美術教育家與藝術家的概念混淆,導致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上使美術學(師范類)專業性不顯著的問題。”盡管這些話說得有些早,但是就今天很多高校的具體做法,他們指出的弊病仍然成立。由于受傳統做法的影響,現在很多藝術類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是重“技”輕“文”,還是延續著培養藝術家的模式。
綜上所述,不管是社會、教育管理部門,還是教師都應該將藝術教育家和藝術家的概念分開認識,一名藝術教育家不一定是藝術家,一名藝術家也不一定是藝術教育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同的領域取得各自的成就。藝術教育家和藝術家這個概念不能模糊混淆。當然,能做到既是藝術教育家,又有著精湛的藝術技能水平,取得相當高的藝術成就,那是十分完美的,這樣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的。但是,中小學藝術教師,他們主要承擔的是在基礎教育中開展藝術教育和美育工作,也不能給他們太多的擔子。
既然培養的是藝術教師,其專業能力——也即“專業性”的評價,應當是藝術教育能力的評價,而不是藝術技能高低的評價。
三、認真思考新形勢下中小學藝術教育 對教師素養提出的要求
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是美育被列入國家教育方針之后,藝術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義務教育階段音樂、美術學科的新課程標準頒布多年了,回頭重新審視音樂學科、美術學科的新課標,從課程的總目標來看,內涵十分豐富:
音樂課程的總目標為,“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蓄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美術課程的總目標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課程總目標都強調藝術學科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強調藝術知識的普及、藝術作品的感受、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強調情感體驗和道德養成,完善人格。而這些也正是美育的目的。按照課程目標及課程設置,藝術課程不再是單純的藝術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對通過藝術教育實施美育,這對中小學藝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美術課程為例,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的變化要求教師由過去單一的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轉變為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特別是過去常常被疏忽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引導學生發展各種藝術能力。教師的工作重心轉變為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另外,新課程標準還要求中小學美術教師要做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課程的開發者與建設者。這些新的要求必然使我國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培養、培訓課程發生改變。
四、新形勢下的美育工作 要求藝術師資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
今后的藝術教師的知識結構應該是開放式的,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努力構建和探尋開放的、不斷完善的,向上的知識體系。藝術類師范專業教育應致力于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具體包括: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
(一)藝術類師范專業學生應掌握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在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結構,了解它們在當代發展的最新成就
(二)藝術類專業學生應掌握以未來所教學科為核心的相關學科知識群
包括全面、深入地掌握未來所從事的音樂或美術學學科的專業知識,對藝術作品有較高的欣賞品味、鑒賞力,對各種風格流派的藝術作品能作出比較恰當的品評。熟悉人類藝術史上大師的藝術成就和成功原因,挖掘大師身上內在的精神和人格力量。
(三)藝術教師還應當廣泛涉獵其他藝術門類和文、理、工科諸多方面知識,形成一定的修養
(四)掌握從事教育工作必須的教育學科知識
包括教育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育科研方向、教育哲學、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識和基本職業技能。藝術師范專業教育要使學生充分了解未來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教育教學活動的規律和方法,才能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教育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途徑和手段,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五)要掌握和學會正確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的使用。
所有這些知識相互綜合,相互滲透的融會貫通,構成中小學藝術教師完善的知識結構,組成中小學藝術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形成中小學藝術教師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內在支撐,為中小學藝術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藝術師范教育要明確培養目標, 合理安排課程體系
根據前面所述的藝術師范專業的“師范專業性”不強的問題,高校藝術類師范專業要進一步的明確培養目標的師范性質,明確培養的是藝術教師,不是畫家、歌唱家或者演奏家。在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工作的開展上,也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定位來。在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實踐中,以寬口徑、厚基礎和重體驗的過程、多方面素質培養為指導原則,以全面勝任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為目標,結合本地區中小學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情況,探索為地方中小學藝術教育培養、輸送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藝術教師為目的。
(一)加強專業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
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相關藝術形式的基本理論和創作方法,為以后的再教育打下基礎。另外,技能課應加強理論內涵和教學法內涵,扭轉重“技”輕“文”現象,并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來提高教學質量。
(二)擴大專業必修課
同時應加強各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突出師范性。
(三)重視藝術理論及藝術鑒賞
在中、外音樂史;藝術概論的基礎上,開設適合新時期教師要求的課程,如中外音樂、美術教育史、音樂、美術教育學;音樂、美術心理學;音樂、美術教育方法論;兒童音樂、美術教育研究;根據音樂、美術專業的不同安排其他不同的理論課程。提高相應的理論水平及相關的鑒賞能力。經常性舉辦理論知識和學科知識講座,是提高鑒賞能力,是增長理論知識的另一有效途徑。培養學生參與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和藝術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豐富限選課,拓寬專業特長
如美術專業的畫種、雕塑、攝影、設計。音樂方面的聲樂、器樂方向、作曲、合唱與指揮等等。
(五)重視實踐性教學,增加教育實踐的時間
將一次性的教育實習改為二、三年級的“教育見習——了解教師”(共4周),四年級上學期的“教育實習——學做教師”(5~6周),四年級下學期“教學研習——做好教師”(1~2周),切實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國忠,李添龍.學校德育美育體育的規范化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張超軍.對素質教育中美育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7(17)
[3]李長愛.對中學美術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1999(02)
[4]曹廷華,許自強.美學與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毛岱宗.關于辦好美術學(師范類)專業的思考[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2(02)
[6]馬振慶.對我國高師美術學專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9)
[7]李曉柯.美術新課程標準與美術師資培養[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4(04)
[8]張成杰.對新建本科院校美術學專業培養對象基本素質的思考[J].甘肅高師學報.2006(04)
[9]許淑玲.試析高師美術學師范專業課程設置[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作者單位:畢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