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百軍 (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音樂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021000)
鄂溫克族是我國統一的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之一,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1958年8月1日,在呼倫貝爾市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旗所在地設在巴彥找海鎮(南屯)。據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有鄂溫克族19343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人口有17755人。小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他們大多數人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唯有居住在大興安嶺敖魯古雅的鄂溫克獵民從未離開過人類母親——森林的懷抱,始終從事游獵生產,現已走出大森林過上了美滿幸福的新生活。
鄂溫克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民歌素材。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人民在歌聲里傾述著他們的喜怒哀樂,還有人生的感悟和祖輩的傳說。 因此,要想了解一個民族,入手的捷徑便是聆聽該民族的民歌。鄂溫克民歌正是這樣一座讓你留連忘返的藝術宮殿。
就音樂方面來說,由于各部落生活地域的不同,生產方式、自然環境的差異,使得旋律形態多姿多彩,有的明快爽朗,有的纏綿悠長,表現在節拍上,常用的有兩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還有六拍子、九拍子以至十二拍子等等,還常用變換節拍。
歌曲的起始,常用上行四度的呼喚性句首,這是早年在山林中狩獵生活的音樂遺存。這時,往往是前后相呼應的兩個樂句構成一個樂段,后樂句低五度模仿前樂句的旋律。這樣模仿有時是嚴格的,造成相距五度的兩個同調式的旋律并列,如《婚宴歌》、《金珠、珠烈之歌》(三)等,前者為C羽調式轉至下五度F羽調式,后者bE宮調式轉至下五度的bA宮調式。但大多數并不是嚴格模仿,而是較為自由的首調模仿,即在同宮系統之內完成這一模仿。
如《初升的太陽》《不要讓老人受委屈》等等,前者為bA徵調式,后者為D羽調式。這種相距五度的模仿關系,曾被理論家們稱之為“五度結構”,是生活在亞洲北方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民間歌曲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典型意義的音樂現象。
除了上述低五度的同調式模仿之外,還有一種同主音調式轉換,如《霧》第一樂句為D羽調式,第二樂句則轉為同主音D商調式。《昂昂庫》為同主音E徵宮調式轉換,這一轉換是在歌曲的最后兩小節完成的。
最令人激賞的是,有一首短短四小節G羽調式的薩滿調,旋律通過第三小節拖腔末尾一個瀟灑的裝飾音用腔,就利落地將調式轉換到同主音G微調式。調式的變化運用得如此自然流暢,著實讓人驚嘆。請看譜例:
另外,鄂溫克民歌旋律中有一個幾乎無處不在的特征旋律“因子”:以向上大二度或小三度用音裝飾的下行級進旋律,從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小波浪曲線。如果提純濃縮一下,可以表述為下列旋律樣式:
旋律上方以“△”標出的即為用音。這種微小的波動,透露出昂揚爽朗、樂觀向上的民族性格和百折不撓、頑強奮進的民族精神。正是這一勇武強悍的民族,產生了許多像海蘭察、穆圖善等這樣一批英雄將士,在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斗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光輝業績。
限于掌握的資料有限,一定還有很多精彩的樂章,聞所末聞。面對民族音樂的海洋,我們永遠都是一個孤陋寡聞的小學生。上面,我僅僅從音樂旋律形態和特征的角度,談談對鄂溫克民歌的點滴認識,這只是事物的一個側面,而它的另一面,即歌詞的內涵,還有更深廣更動人的內容,亟待我們去發掘和認識。
[1]孔繁志編.《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史話》.呼倫貝爾史料叢書之三,1985.6.
[2]王叔磐主編.《北方民族文化遺產研究文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6.
[3]安柯欽夫主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