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井慶杰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長期不能控制在正常范圍, 機體容易出現各種合并癥。如果患者出現惡心、腹脹等上腹不適癥狀, 有可能就是合并了消化道潰瘍。
1.1 潰瘍病的致病因素很多, 是致病因素與保護因子相抗衡的結果[1]。當胃酸、胃蛋白酶、幽門螺桿菌(HP)感染或各種理化等致病因素破壞能力超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時, 消化道潰瘍就可能發生。HP感染可破壞消化道黏膜的防護功能, 損傷胃、十二指腸黏膜上皮細胞[2]。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謝紊亂, 免疫機能低下, 易誘發HP的感染[3], HP感染是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潰瘍發病主要病因之一。HP感染在各類潰瘍發病中均為重要因素, 這也說明HP感染似乎與血糖升高無關[4], 卻與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機能有關, 糖尿病消化道潰瘍患者的HP感染復發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但是根除率卻低于非糖尿病消化道潰瘍患者[5]。糖尿病患者HP根除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1.1.1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胃運動障礙。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神經病變, 可導致胃、腸蠕動減慢, 胃張力降低, 排空時間延長等綜合征, 并可加重HP或非甾體抗炎藥(NSAID)對黏膜的損害[6]。
1.1.2 胃黏膜血流量減少。林健才[7]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胃黏膜微血管的基底膜增厚, 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增生, 內皮細胞透明變性, 使胃黏膜血運循環減少, 胃黏膜缺血, 細胞更新、再生、修復能力降低, 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正常代謝和不斷更新維持著胃黏膜屏障的正常防御功能。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 使HP很容易對胃黏膜進行侵襲。
1.1.3 糖尿病患者的機體抵抗力下降, 容易合并細菌感染,雖然胃酸有殺菌作用, HP卻能在胃黏膜棲居, HP具有溶解粘液作用的磷酸酯酶活性和蛋白酶, 能對細菌在胃黏膜的菌落形成起到促進作用。長期反復應用抗生素可以使HP產生抗藥性。以上這些原因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 HP的致病能力相對增強并很難根治。
1.2 胃、十二指腸黏膜豐富的血運循環和黏膜上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是保持黏膜防御能力的必要條件, 可以為機體清除代謝廢物和提供營養物質, 確保上皮細胞新舊更替的需要。健康的胃、十二指腸黏膜細胞3~5 d需要全部更新一次。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血粘稠度增加, 血流緩慢淤滯, 加上糖蛋白沉積在毛細血管基底膜, 使胃、十二指腸血液循環障礙,黏膜缺血壞死, 胃黏膜細胞的代謝率較高而能量(糖原)儲備很少, 因此比其他臟器更加容易因缺血而影響代謝。上皮細胞再生更新不及時, 就可能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潰瘍。
1.3 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血糖增高, 葡萄糖毒性作用損害神經系統, 胃腸蠕動減慢, 消化間期移行性復合運動異常,胃酸、胃蛋白酶的滯留損傷胃黏膜, 使消化道潰瘍很容易發生。
2.1 糖尿病患者合并胃潰瘍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而合并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較低。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2.1.1 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時間較長, 致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 刺激胃竇黏膜中的G細胞, 使胃泌素分泌胃酸,胃酸、胃蛋白酶長時間作用于胃黏膜而易形成潰瘍。
2.1.2 胃黏膜基底膜血管病變影響氫離子泵的功能, 胃酸分泌相對減少, 排空到十二指腸的酸也相對減少, 對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減少, 因此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較非糖尿病患者明顯減少。
2.2 糖尿病患者合并消化道潰瘍無癥狀的較多。其主要原因有可能如下。
2.2.1 糖尿病患者胃黏膜氫離子泵功能下降, H+等致痛因子減少, 對神經末梢的刺激減少, 患者的癥狀就不明顯或無癥狀。
2.2.2 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 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少, 使葡萄糖代謝障礙, 需要經過山梨醇旁路進行代謝, 導致神經細胞內多元醇聚積, 細胞內的滲透壓增高, 細胞透明變性腫脹。另外肌醇隨尿液排出體外較多, 導致神經細胞內的肌醇缺乏,既而影響細胞膜正常的結構和功能, 導致神經細胞發生病變,神經纖維水腫, 神經傳導發生阻滯。
2.2.3 糖尿病患者營養神經的血管基底膜增厚、狹窄, 給神經纖維供應營養的血液循環發生障礙, 致使神經纖維病變、壞死, 使疼痛閾值增高, 造成對疼痛的敏感性、反應性下降,使胃腸道對疼痛刺激不敏感。因此雖然有時候糖尿病患者合并消化性潰瘍病情可能很嚴重, 但表現出來的腹部疼痛癥狀卻很輕。
綜上所述, 各種致病因素在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潰瘍的發病過程中往往不是單獨起作用, 而是互相聯系、綜合作用。HP、胃酸、胃蛋白酶攻擊作用的增強, 胃、十二指腸黏膜防護機制的減弱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潰瘍發病的相關因素, 才能更有效地指導糖尿病患者合并消化道潰瘍的預防和治療。
[1]于會春.淺談消化性潰瘍的常見致病因素.中國醫藥指南,2008, 6(2):205-206.
[2]林華.影響消化性潰瘍復發的因素及預防.現代醫藥衛生,2007, 23(12):1793.
[3]盛春永,郭殿寶.幽門螺桿菌感染對2型糖尿病血管病變影響的研究.中國醫師雜志, 2007,9(5):653.
[4]黃小民.老年人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特點和治療.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02,21(3):227.
[5]陳樹銘,陳景言.2型糖尿病并發消化性潰瘍的難治因素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4(10):31-32.
[6]胡品津.消化性潰瘍.內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89.
[7]林健才.糖尿病并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8, 18(1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