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臨床女性惡性腫瘤常見類型中, 乳腺癌占較高發生比率。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由于損傷縮小, 保留了胸肌, 對胸壁外形及上肢功能影響較小, 滿足了女性對美的需求, 而廣受醫患雙方的接受, 現已成為乳腺癌最常用的手術方式。但該術仍有程度不等的并發癥發生, 阻礙了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分析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并制定針對性防控方案, 是改善預后, 降低不良反應,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1]。回顧十年來河南省新野縣人民醫院286例相關病例, 針對術后并發癥的情況,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共選擇2003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28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作研究對象, 均為女性, 年齡31~65歲, 平均(47.8±5.1)歲, 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采用TNM分期, Ⅰ期68例, Ⅱ182例, ⅢA期36例;浸潤性小葉癌107例, 浸潤性導管癌162例, 單純癌6例,硬癌5例, 髓樣癌4例, Paget病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于距腫塊邊緣3~5 cm處作切口, 根據腫瘤所在位置選擇橫形或縱向形,采用電刀完成相關游離操作, 位于皮瓣側分布的薄層脂肪組織適當保留, 將乳腺及其周圍脂肪組織、胸大肌筋膜(深面)自內下向外上一并剝離, 清掃腋窩及鎖骨下脂肪淋巴組織,做整塊切除 , Patey手術在緊靠喙突的止點處切斷胸小肌, 而不切除, 肩胛下血管、胸背神經、胸長神經保留, 分別于胸壁內側和腋下放置引流管, 皮瓣縫合, 適當加壓包扎。術后引流管接負壓吸引, 一般3~5 d引流管拔除, 繼續行加壓包扎,持續至術后9~10 d, 并加強上肢及肩關節功能鍛煉。
本組患者術后并發癥42例, 占14.7%。其中皮下積液18例, 占6.2%;皮瓣壞死15例, 占5.2%;上肢水腫5例,占1.7%;上肢抬舉受限2例, 占0.5%, 胸肌萎縮2例, 占0.7%。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自改良根治術臨床應用以來, 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但因手術操作損傷或患者自身等因素的影響, 仍易出現皮下積液、皮瓣壞死、切口感染、上肢水腫、胸大肌萎縮、上肢抬舉受限等并發癥, 影響疾病康復進程, 使患者身心負擔加重, 并延長了住院時間,增加了經濟壓力。分析術后并發癥發生原因, 采取相應的預防對策, 盡可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是臨床醫生不斷努力的方向。本文針對本組286例患者所發生的并發癥情況, 提出分析及對策。
皮瓣壞死和皮下積液一直是乳腺癌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 二者可單獨發生, 也可同時出現而相互影響。主要與皮膚縫合張力過大;使用電刀時電力過高造成邊緣皮膚燒傷壞死;皮瓣供血不良, 分離過薄等引起局部血運差, 以及加壓包扎不當等所致[2]。因此, 在手術過程中, 重點對手術切口合理設計、熟練操作技能、充分引流、并包扎適度等, 對并發癥有防范作用。如行橫向或縱向切口, 可避免切口邊緣與皮瓣基部過長, 游離皮瓣時應合理利用電刀, 以防操作不良誘導并發癥發生[3]。注意掌握好皮瓣厚度, 應保留皮下毛細血管網的存在, 以免影響血供, 引發皮瓣壞死;縫合皮瓣時,避免張力過大, 必要時做皮瓣移植;加壓包扎均勻適度, 避免因過度壓迫而造成局部血運不良。相關研究指出, 采用電刀游離皮瓣, 術后皮下積液發生率高于手術刀操作, 這可能與其熱損傷、脂肪液化, 引發皮下硬結、壞死組織增加等因素相關, 因此, 在采用電刀游離皮瓣時, 于正確解剖層上分離, 功率不宜過大, 同組織接觸時間不宜過長。在解剖腋窩時對可疑的管狀結構要結扎, 避免遺露淋巴管而出現淋巴漏,術后徹底排出積氣, 進行適度包扎, 尤其要保持負壓引流通暢, 使皮瓣與胸壁相貼緊, 也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與傳統根治術的最大優點就是保留胸肌, 對胸部外形及上肢功能影響較小, 若一旦出現術后胸大肌萎縮, 則達不到理想的目的, 從而失去了改良根治手術的意義。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術中損傷支配胸大肌的神經所致,因此, 精細的手術操作和清晰的解剖 是防范的關鍵, 在清除胸大小肌間隙淋巴結(Rotter淋巴結)或切除胸小肌的過程中, 要注意保護胸內側神經、胸外側神經, 有時為了更好的顯露腋窩上部, 可僅將胸小肌在喙突處切斷, 而不做切除,大大減少了損傷支配胸大肌神經的機會。
綜上所述,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雖然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機率, 但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并發癥對策, 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 對于提高手術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具有非常積極的臨床意義。
[1]李哲清,李開軍,阿爾成,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常見并發癥的防治.新疆醫學, 2010,7(40):42-43.
[2]李文佳,邢華,續哲莉.乳腺癌保留乳頭乳暈復合體改良根治術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吉林醫學, 2012,8(33):5036-5037.
[3]李英才,馬秋潔.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臨床治療30例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2,8(1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