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番 鄭淑媛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位于距橈腕關節(jié)面2.5~3 cm內的松質骨骨折[1]。橈骨干皮質骨向松質骨移行部以遠部分, 為解剖薄弱處, 一旦遭受外力, 容易骨折[2]。如果治療不當, 容易導致腕關節(jié)慢性疼痛和僵硬, 嚴重影響手部的功能, 給患者造成不便。對于嚴重不穩(wěn)定的骨折患者 , 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32例 , 手術效果良好 ,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 32例為本科 2009年 5月~2013年 5月就診的患者 , 其中男 13例 , 女性19例 , 年齡 40~72歲 , 左側12例, 右側20例 。按 AO分型:B型 11例, C型 21例。所有手術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 。
1.2 手術方法 常規(guī)傷肢備皮, 臂叢麻醉, 仰臥位, 常規(guī)皮膚消毒, 術者先在橈骨中下段及第二掌骨分別切小口兩個,鉆孔, 橈骨擰入兩枚4 mm螺釘, 掌骨擰入兩枚2.5 mm螺釘,C臂X線機透視下螺紋透過對側皮質。助手牽引閉合式整復,調整牽引力量及掌屈、尺偏角度, 直至骨折整體復位滿意后擰緊各關節(jié)螺母。如復位不滿意, 可輔以克氏針撬拔或有限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 個別配合自體骨移植。C臂X線機透視下調整外固定架方向及牽引力量, 達到解剖復位后鎖緊各關節(jié)螺母。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 1 d, 釘?shù)雷o理, 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干燥, 第 2天開始活動肩、肘、掌指、指間各關節(jié),術后第1周復查X線, 如有移位及時調整 , 術后 3周調整外固定支架改腕關節(jié)為功能位固定。4周后逐漸松解外固定架,使腕關節(jié)開始活動。根據(jù)骨折愈合情況術后 6~8周去除外固定支架和克氏針, 愈合較慢者延長 1~2周 , 繼續(xù)功能練習。
所有患者術后 2~3 d常規(guī)復查X線片 , 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平整, 橈腕、下尺橈關節(jié)位置良好。術后 2個月復查 32例,術后 1年隨訪 28例, 骨折全部愈合。腕關節(jié)功能優(yōu)21例,良8例, 可3例, 差1例, 優(yōu)良率 90.63%。其中差的1例骨折愈合時間為24周, 患者因恐懼沒能配合功能鍛煉。
3.1 橈骨遠端骨折的分型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之一。按照 AO原則, 分型為A型(干骺端骨折)、B型(部分關節(jié)內骨折)、C型(完全關節(jié)內骨折), 每一型又有1、2、3亞型[3]。以下情況提示骨折不穩(wěn)定:①干骺端掌側骨折粉碎;②原始骨折移位(橫向移位)> 1 cm或縮短>5 mm;③背側粉碎的范圍超過掌背側的50%;④合并尺骨骨折 ;⑤嚴重的骨質疏松 。
3.2 橈骨遠端不穩(wěn)定骨折的治療 方法包括閉合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經皮撬撥克氏針固定、鋼板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 根據(jù)骨折類型選擇不同的固定方法。總的原則是既穩(wěn)定又能早期功能鍛煉。閉合復位及石膏固定不能持續(xù)穩(wěn)定對抗前臂肌肉的牽拉, 容易松動、移位, 且很難解決橈骨的短縮移位和干骺端 (包括關節(jié)面)的分離移位 ;切開鋼板固定對軟組織剝離較多, 增加了術后感染及僵硬的風險, 而且由于骨折的粉碎性和骨質疏松, 鋼板螺釘固定易發(fā)生松動,難以維持。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既操作簡單, 又可以達到良好的復位、固定效果, 防止骨折再移位[4]。并且骨折斷端不切開, 骨膜血運不破壞 , 有利于骨折愈合, 可以早期活動, 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并且方便二次取出。
3.3 外固定架使用的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①植入螺釘時應避免損傷橈神經淺支 ;②手術中應先最大限度的恢復橈骨遠端長度, 盡可能解剖復位 , 注意掌傾角及尺偏角的恢復;③腕關節(jié)屈曲尺偏均不應超過20°,以預防正中神經受壓;④術中如關節(jié)面塌陷或骨折處留有空腔應植骨填充;⑤術后螺釘外露處應包扎, 滴注酒精, 避免感染;⑥術后注意指導功能鍛煉。
總之, 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 , 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 降低了病殘率 , 提高了骨折的治愈率 , 縮短了愈合時間 ,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姜保國.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06, 8(3):236-239.
[2]王強,蔣百川,陳鵬濤,等.超關節(jié)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中華手外科雜志, 2006,22(1):19-20.
[3]張殿英,楊明,姜保國.撓骨遠端骨折腕關節(jié) Mill和療效評估的臨床研究.中華手外科雜志, 2006,22(4):204-205.
[4]張志宏,盧延軍,趙波.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三種治療方法的比較研究.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04,19(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