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存才
42例梗塞前心絞痛臨床治療分析
史存才
目的 分析梗塞前心絞痛的治療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回顧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 總結治療方法和臨床效果。結果 本組42名患者均采用擴冠、抗凝、解痙等對癥治療, 治療過程中有7名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 4名患者出現心力衰竭, 8名患者出現心律失常, 2名出現心源性休克, 經對癥治療后得到明顯的改善, 最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無死亡發生;本組患者最短住院時間為8 d, 最長為22 d, 平均住院時間為(14.43±4.74)d。結論 給予梗塞前心絞痛患者采用擴冠、抗凝、解痙等對癥治療是目前的常規治療方式,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梗塞前心絞痛;治療方法;臨床效果
如今, 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正是隨著國民經濟的進步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心肌梗塞患者的數量也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發展,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突然堵塞, 從而使得正常血流循環出現中斷, 心肌因嚴重缺血以致局部壞死, 嚴重的時候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很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在發病之后半小時死亡[1]。而大多數心肌梗塞患者在該病發作之前會出現心絞痛, 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 大約有一半的心肌梗塞是由心絞痛發展而來。因此, 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梗塞前心絞痛對于降低心肌梗塞病變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分析梗塞前心絞痛的治療方法和臨床效果, 本文選取河南省鄭州市河南煤炭建設集團公司職工醫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絞痛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世界衛生組織關于急性心肌梗塞診斷標準[2]。本組患者中有32名為男性, 10名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80歲, 最小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59.75±4.64)歲, 其中有6例為39~49歲, 24例為50~60歲, 另外12例為60歲以上者;患者的合并疾病包括:糖尿病18例, 高血壓22例, 同時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14例, 6例心絞痛病史和冠心病史, 6例平素健康, 2例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時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胸痛, 部分患者自行采用硝酸甘油后治療未取得明顯效果。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平臥、高流量吸氧、心電監護等處理, 同時給予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片, 劑量為0.5 mg, 如果患者的疼痛比較嚴重則給予肌注痛定注射劑, 每次劑量為0.1 g[3];由于疼痛的刺激以及加上對病情的恐懼, 患者往往會產生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 這些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則可能會加重心絞痛的程度, 可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況適當的給予復方丹參注射劑, 劑量為20 ml, 與500 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混合靜脈點滴, 同時給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 劑量為0.3 g, 用藥方式為口服, 可一次性嚼碎[4]。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 檢測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檢查, 半小時至兩小時檢查一次, 觀察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 積極檢測患者的體溫并做好記錄,檢查患者的室間隔穿孔情況以及有無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檢查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結果顯示變化是否穩定, 密切觀察患者的心電圖像。
本組42名患者均采用擴冠、抗凝、解痙等對癥治療,治療過程中有7名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 4名患者出現心力衰竭, 8名患者出現心律失常, 2名出現心源性休克, 經對癥治療后得到明顯的改善, 最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無死亡發生;本組患者最短住院時間為8 d,最長為22 d, 平均住院時間為(14.43±4.74)d。
臨床研究表明, 梗塞前心絞痛是處于缺血性心臟病中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狀態, 如果病情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則容易移行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5]。因此, 在發生心絞痛的時候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提高, 醫療技術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對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 臨床研究表明, 梗塞前心絞痛的發病機制有很多, 最主要的包括:發生冠狀動脈痙攣及加劇、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和急速進展、心耗氧量急劇增高、復雜病變的嚴重器質性狹窄等等。患者的梗塞前心絞痛在發病的時候, 冠狀動脈血流量就會減少, 無法滿足心肌代謝的需要, 如果病情沒有加以控制則會進一步引發心肌急劇地由暫時變為持續性缺血以及缺氧, 引起了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 導致血細胞或者血小板被激活而發生功能亢進, 同時可能引起一部分凝血因子被活化, 導致凝血因子含量增高, 減少了抗凝因子的含量或者使其正常結構發生異常, 纖溶因子含量減少及功能減低,患者體內的抗凝和促凝機制的平衡狀態就被打破。病理表現為:患者的血流速度減慢, 血液凝固的速度加快, 血液粘度增高, 并逐漸的形成了血栓前狀態。梗塞前心絞痛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胸痛, 這種胸痛持續性發作的時候就可能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 從而使內皮素產生比較強烈的縮血管效應, 最終導致患者發生冠狀動脈痙攣, 降低了血流的速度或者發生血液淤積, 促進了血栓形成, 并逐漸的發展成為急性心肌梗死[6]。如果患者的心肌出現了持續性缺血,就會使心肌循環產生非常嚴重的障礙, 降低了心泵功能, 血流量越小, 血液粘度也就越大, 臨床表明, 缺血狀態在1 h以上就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阿斯匹林是臨床上治療心肌梗死的常用藥, 其藥理是通過其酰基部分與血小板內環氧化酶不可逆地結合, 將酶乙酰化使其失去活性, 阻止合成血栓烷素A2, 并有效的抑制血管收縮和血小板激活以及血小板聚集, 從而降低了血管內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對于血管性事件、缺血性的預防有著非常;良好的效果。低分子右旋糖酐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循環、擴容、防止血栓形成、稀釋血液粘度。本文主要采用回顧性的方式, 對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42名梗塞前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研究分析,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 給予梗塞前心絞痛患者采用擴冠、抗凝、解痙等對癥治療是目前的常規治療方式, 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除了能夠緩解梗塞前心絞痛疼痛, 對于并發癥的預防也有非常良好的臨床效果, 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1] 陸明起.梗塞前心絞痛治療56例臨床分析.首都醫藥, 2012(2): 35.
[2] 王琰.尿激酶和肝素治療梗塞前心絞痛34例臨床觀察.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0,33(5):110.
[3] 徐鍵.心肌梗死前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療效的影響.中外健康文摘, 2009,6(10):63-64.
[4] 劉靜.心肌梗塞后出現心絞痛癥狀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分析.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 2013,23(5):2345-2346.
[5] 凌嬌奴.梗塞前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急診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12):2780-2780.
[6] 曾陵祥,孫秀才,向智,等.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絞痛對溶栓治療臨床效果的影響.醫學臨床研究, 2009,26(7):1280-1281.
450009 鄭州, 河南煤炭建設集團公司職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