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揚
助產人員在日常工作中, 不可避免接觸到血液、羊水,惡露或其他分泌物, 增加了職業暴露風險, 常見的病原體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淋病及梅毒等, 同時各種切割傷、針刺傷也是助產士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 因此助產士一直是院內感染的高發人群, 職業防護顯得尤為重要[1]。本文選取了本市5所醫院產科助產人員40例采用問卷方式展開調查,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選取的40例助產人員做為觀察組, 均為女性, 年齡21~55歲, 平均38.4歲;選取未及時采取防護措施的40例助產人員為對照組, 均為女性, 年齡20~57歲, 平均39.5歲。兩組助產人員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兩組助產人員進行調查,均由本人填寫, 調查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工作年限、理論知識、防護措施、暴露風險、血源性疾病感染、銳器損傷情況、傷后正確處理情況、慢性疾病等。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1 生物、物理、化學因素[2]乙型肝炎、艾滋病主要經血液傳播, 我國在這兩種疾病的監控上也有一定局限性, 都加大了助產士的暴露風險, 尤其是一些緊急情況, 如產婦羊水栓塞、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DIC等, 搶救的同時缺乏足夠的時間允許助產士施行自我保護。在接生過程中, 助產士需要進行會陰的切開及縫合, 經常使用刀、剪、針也容易造成損傷。助產士在給孕婦做產前檢查或者接生時, 長期保持前傾前屈姿勢, 也容易造成腰背部疼痛等勞損性疾病。為保證產房無菌環境, 醫院使用各種消毒劑殺滅致病菌, 如“84”消毒液、戊二醛等, 通過揮發也會對助產士的皮膚黏膜產生損傷。產科噪音也相對較大, 造成了助產士心理上的煩躁、緊張。
2.1.2 自我保護意識薄弱 一些高年資的助產士, 對自己的業務水平及專業能力有較強的自信心, 認為工作出現差錯的概率極低,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 忽略了防護工具的重要性, 譬如在忽略了工作前后的洗手, 加大了自身感染的幾率, 或者丟棄針頭忽略了套帽或者折斷針頭, 都增加了職業暴露的危險。
2.1.3 心理因素[3]產科的主要工作都與母嬰安全有關,長期高負荷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使助產士處于一種緊張疲憊的心理狀態, 同時助產士還負擔著家庭的重任, 都加重了助產士的心理負擔。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 產科對助產士的要求也日漸提高, 助產士需要不斷的學習, 提升自身專業技術能力, 同時面對醫患關系、晉級評比、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2.2.1 提高器具的安全性 在日常工作中宣傳正確操作的重要性, 在器具銳利部分加用保護套, 正確使用盛裝銳器的容器, 容器內的物品不宜過多, 容器標識清楚, 且放置安全;在接生時, 戴手套、穿隔離衣, 必要時可戴護目鏡;行切開、縫合會陰術時, 可由助手在旁協助最好, 接生時嚴格按照醫療操作規范進行。
2.2.2 加強個人防護意識 定期培訓及考核, 加強助產士自我保護意識, 嚴肅處理違規者, 在最大范圍內確保助產士的安全。對飛速發展的醫護知識, 督促助產士及時更新專業技術知識, 提高業務水平, 多方面最好個人防護, 如需接觸具有傳染性的醫療廢物時, 采用適合的防護器具, 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的發生, 如發生職業暴露時, 應迅速正確處理并評估感染的風險, 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2.2.3 成立風險監控部門 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 可由醫院內部的醫療質量控制委員會組成, 該部門可以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提出風險干預措施、組織相關培訓、收集風險事件等, 轉變助產士的保護觀念, 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職業暴露都能及時有效的進行處理。制定醫療廢物分類標準,規范正確的醫療操作行為。
觀察組采用職業防護后的助產人員防護效果(血源性疾病感染率、銳器損傷率、傷后正確處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未及時采用職業防護的助產人員, 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與防護一直是醫院感染辦的重要工作之一, 助產士更是職業暴露的高發群體。本文通過對比研究發現, 采取職業防護, 包括:提高器具的安全性、提高器具的安全性、成立風險監控部門, 可以有效降低助產士被感染的風險, 提高其職業安全性, 同時建議與助產士及時溝通,緩解工作壓力, 杜絕不必要的超負荷工作, 都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1]琚金梅.助產人員職業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158.
[2]徐云芳, 羅蓉戎, 李玉蓮.產房助產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2,09(06):743.
[3]徐曉兵.助產人員職業風險與防護對策.齊魯護理雜志, 2012,18(3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