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靖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麻醉科 211300
作為一名麻醉醫生,應該保證任何全身靜脈麻醉都要讓病人的意識消失、沒有疼痛,同時消除病人的體動,減低應激反應。而術中知曉是指在全麻的過程中發生意識的恢復,是全身麻醉期間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現將所遇全身麻醉發生術中知曉1例分析如下。
女,68歲,60kg。術前診斷為:T12~L1骨折術后骨性愈合。擬在全麻下行T12~L1骨折術后內固定取出術。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及藥物過敏史。術前病人三大常規、生化組合等實驗室檢查正常,心電圖胸片正常,ASAⅠ級。術前半小時肌注阿托品0.5mg、魯米那0.1g。常規誘導氣管插管,靜脈依次緩慢注入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4μg/kg、卡肌寧0.7mg/kg、依托咪酯0.1mg/kg、地塞米松10mg,過度通氣5min,用ID7.0的氣管導管順利插管,接Drager Feburs麻醉機行IPPV,潮氣量設置為6ml/kg,呼吸頻率12次/min,術中連續監測BP、ECG、SpO2。切皮時追加芬太尼0.2mg,術中持續泵入丙泊酚4mg/(kg·h)、瑞芬太尼0.25~1μg/(kg·min),術中間斷推注卡肌寧共25mg,術中病人生命體征平穩,手術結束前15min停止泵入丙泊酚,手術結束時停止泵入瑞芬太尼。術中出血約300ml,術中共輸入琥珀酰明膠500ml,乳酸林格氏液500ml,手術歷時60min。術畢10min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復12~20次/min,潮氣量>6ml/kg,脫氧5min,SpO2>95%,呼之能睜眼,咳嗽吞咽反射存在,正常拔管。病人清醒后述說手術中偶爾能聽到醫師說話,但不能發聲,不能動。考慮存在術中知曉,立即給予心理安慰,向病人解釋發生情況,第2天隨訪病人無任何不適,沒有不愉快的術中回憶。
目前全身靜脈麻醉基本上為復合麻醉,多種藥物同時使用,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鎮靜遺忘,鎮痛,肌肉松弛。如果病人出現了術中知曉就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意識,可能聽到周圍的聲音,但是肢體無法運動,同時伴或者不伴有對疼痛的感知。其發生率根據臨床情況、麻醉方法、手術類型等不同而有區別。目前國際上術中知曉的發生率約為0.13%,然而,在美國平均每年約有26 000麻醉病人發生術中知曉。國內至今尚無大樣本的調查。就一個小樣本的研究調查發現國內術中知曉的發生率遠遠高于國外10多倍。
本例病人發生術中知曉的可能原因是麻醉師考慮病人年紀較大,手術時間較短,靜脈全麻藥物丙泊酚的用量相對較少,不足以維持鎮靜所需要的血藥濃度,導致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發生知曉。有報道丙泊酚靜脈泵注9mg/(kg·h)有時不能維持穩定的催眠狀態,術前給麻醉性鎮痛藥者丙泊酚靜脈泵注6mg/(kg·h)可達到理想的手術條件[2]。手術過程阿片類藥物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的阿片受體,對大腦皮層無作用。丙泊酚、巴比妥類主要作用于大腦網狀結構及皮層,即使增加劑量對軀體感覺傳導也無作用。肌松藥的應用也易導致無體動的病人麻醉過淺,容易導致術中知曉。
術中知曉有時對病人的精神影響很大,已成為全身靜脈麻醉的并發癥之一。為了避免發生術中知曉,麻醉不宜過淺,合理監測麻醉深度,迄今只有腦電雙頻指數(BIS)通過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驗證[3],用BIS監測可以將術中知曉的發生率降低80%以上。不過仍有學者認為BIS存在個體差異性,缺乏精確性和準確性。對于某些可能會出現術中知曉的手術(如心內直視手術、剖宮產手術等),可術前就告知病人;手術過程中避免完全的肌肉松弛;使用足量的吸入或靜脈麻醉藥物;監測麻醉藥物的血藥濃度;監測BIS/AEP;停吸入麻醉藥時應該拮抗肌松藥殘余作用;使用遺忘作用強的麻醉藥物;使用耳塞減少聲音的刺激;手術結束前應避免過早停藥。
[1] 徐啟明,郭曲練,姚尚龍,等.臨床麻醉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2.
[2] 劉凌春.全麻術中知曉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3):2625.
[3] Myles PS,Leslie K,Mcneil J,et al.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to prevent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the B-Awa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4,363(9423):1757-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