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三從 江蘇省淮安市蘇嘴中心衛生院 223001
踝骨骨折是骨外科中常見的骨折類型,其發病原因多為 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不同的外因對骨折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目前在踝骨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也有少部分患者選用保守治療,但由于踝關節骨折后病情常常比較復雜,保守治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手術治療仍然為踝關節骨折的最佳治療方式。筆者對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手術效果進行分析討論,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間收治的32例踝部骨折的患者,年齡(21±11)歲,女14例,男18例,開放性骨折12例,閉合性骨折20例,其中A型骨折15例,B型骨折11例,C型骨折6例,急診手術患者8例,其余患者均在骨折后1周內進行手術。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常規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術中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規消毒,根據影像資料顯示,分別取外側入路、內側入路、后側入路進行手術。首先是進行腓骨的重建固定,手術自腓骨開始進行復位固定,偶可遇到內側軟組織嵌入影響腓骨的解剖復位,如三角韌帶斷裂、脛后肌腿的阻擋,此時應暴露內踝,探查關節面,然后完成腓骨的固定及其他踝部骨折的復位和內固定。固定物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分別采取空心螺釘或加壓螺釘及張力帶、鋼板進行固定,出血量較多的患者放置引流條[1]。
1.3 術后處理 患者術后進行常規防感染治療,放置引流條的患者術后3d予抽除,術后1周復查X線觀察骨折復位情況,隔天進行創口換藥,術后3個月可進行常規功能訓練。
1.4 治療效果 治愈:患者治療后骨折穩定,恢復解剖位置,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活動良好,無并發癥發生。顯效:患者治療后骨折穩定,基本恢復解剖位置,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活動尚可,無自覺疼痛及并發癥發生。有效:患者治療后骨折穩定性尚可,骨折對位尚可,未完全恢復解剖位置,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無效:患者治療后骨折未愈合,骨痂未見生長,術后6個月踝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患處疼痛。
1.5 數據統計 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對本院32例踝關節骨折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并發癥進行統計分析。治療效果:治愈16例(50.0%),顯效11例(34.3%),有效3例(9.4%),無效2例(6.3%),總有效率93.75%。并發癥發生情況:出血0例,感染1例(3.1%),皮緣缺血壞死3例(9.4%),創傷性關節炎0例,內固定物失效1例(3.1%),骨髓炎0例。
踝關節是有脛骨、腓骨、距骨共同形成的關節。是人體中負重最大的屈式關節,因此踝關節骨折后若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非常大。很多患者在骨折后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常會出現疼痛、行走不適等癥狀。傳統的保守治療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因此手術治療為本病治療的首選方式。
在本院32例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患者中治愈16例,占50.0%,顯效11例,占34.3%,有效3例,占9.4%,無效2例,占6.3%。在32例患者中1例術后出現感染,3例出現缺血性皮緣壞死,1例內固定物失效。無患者出現出血、創傷性關節炎以及骨髓炎并發癥。
在對本院調查的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踝關節骨折術后并發癥發病幾率最高的為缺血性皮緣壞死,占總比的9.4%。本院認為主要是由于踝關節周圍血管肌肉組織較少,血液循環較差,因此容易出現缺血性壞死狀況,因此在踝關節骨折術后的處理中要加入活血的藥物進行治療。此外在針對本院治療效果差以及出現其他并發癥的患者進行隨訪后總結出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把握手術時機:本院治療效果差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是由于手術時機不佳導致術后恢復差,因此在本病的治療中要掌握好手術的時機[2]。本病的最佳治療時機為骨折后8h之內,超過8h后骨折附近區域會出現水腫或瘢痕,嚴重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因此在骨折后越快進行治療,手術的成功率會越高,患者的恢復時間也會越短。(2)復位前探查關節:術中在切開皮膚暴露關節后要牽拉并略外展踝關節,將內踝外翻,通過前方切開的關節囊及內踝骨折間隙,對骨折部位進行詳細探查,有血塊以及無法拼接的碎骨組織要進行清除,對于脫落的軟骨也要進行清除[3]。(3)內固定物選擇:由于患者骨折的類型、機體特異性均不相同,因此在治療中要充分結合患者的情況對內固定物進行選擇。本院1例內固定失效患者為C型骨折患者,內固定物并未完全覆蓋骨折區域,因此造成內固定失效。因此醫師要充分根據患者骨折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固定,尤其是對于C型骨折患者來說盡量要選用鋼板進行治療,鋼板長度要跨越骨折區域,并能很好的固定于腓骨遠端,減少其失效率[4]。(4)防止感染:本院1例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是由于清創不徹底導致,踝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常會出現異物殘留或組織殘留問題,若清除不干凈很容易在治療后出現感染。因此醫師在清除時要對殘留組織以及異物進行清除。此外醫師在術中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防止術中出現感染問題,患者術后要及時進行防感染治療,降低感染情況出現。
除上述觀點以外本院還認為:后踝是阻止距骨向后脫位的關鍵解剖結構,后踝骨折均向腓側、近側移位,清楚顯露后踝關節并使其恢復解剖位置是手術的關鍵。后踝骨塊類似三角形,底面為關節軟骨,術中可行將內踝切口分別向上下延長,沿內踝骨折線向后剝離直達后踝骨折線。判斷關節面是否完全對位,可根據后側皮質是否完全對位來確定,亦可通過將內踝連同三角韌帶向下翻轉及向下牽引跟骨而形成的空隙來觀察[5]。大的骨塊,從脛骨前唇向后用半螺紋松質螺釘固定,很穩固。若骨塊偏小,從前向后固定不易掌握螺紋是否完全通過骨折線,若從后方擰入螺釘,則很容易掌握且固定穩固,不必另在后方作切口。
總的來說,踝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醫師在對開放性骨折進行治療時要進行徹底的探查和清除,減少感染的發生。
[1]孫皓.踝部骨折126例手術治療的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3):47-48.
[2]祁志華.可吸收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踝部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優先出版河南醫學研究,2014,10(2):79-81.
[3]段元猛.特殊類型踝部骨折36例手術治療分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17(11):57-59.
[4]董遼.切開復位內固定配合中藥治療三踝骨折的臨床分析〔J〕.湖北中醫藥大學,2013,22(8):17-22.
[5]周智罡,徐兵,任曉芳.手術治療踝部骨折72例〔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5(2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