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兵 新余第二醫院口腔科,江西省新余市 338000
在口腔修復、正畸、正頜外科、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MD)的臨床治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確認重建一個最終健康的治療頜位[1]。患者口頜系統現有一個以牙齒最大咬合交錯位的臨床頜位(CO位),并存有一個生理的固有頜位,它不是由牙齒因素構成,由下頜升頜肌群、顳下頜關節韌帶決定下頜相對上頜或顱底的位置關系(CR位)。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診療水平的提高,發現CO位隨著牙齒的磨耗、齲壞、缺失、錯位、外傷等變化而變化,出現CO位與CR位不協調,發生率90%以上,繼而,對原有健康的口頜系統產生破壞因素,誘發牙齒、牙周、、頜、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器官的紊亂病癥[2,3]。
器材:美國Advanced Dental Design公司生產的AD2、MCD合架(精確度達到5‰)藍色咬合蠟片、描記紙。操作步驟:(1)分別在顳下頜關節鉸鏈開口度內取得CR位合蠟,在最大牙咬合時,取得CO位合蠟。(2)先用合叉、面弓轉移患者上頜模型到AD2合架上,固定在上基底板,再通過CR位合蠟、上頜模型轉移下頜模型到AD2合架上,固定在下基底板上。(3)分離上、下頜模型基底板,轉移到MCD合架上。(4)在MCD合架上,分別放置CO位、CR位合蠟,并分別描記出患者CO位、CR位,左、右兩側及正中的描記點作標點。(5)在AD2合架上制作CR位合墊(Spint)臨床戴用。
(1)理想的左右兩側CR位點處于描圖紙坐標系原點(0.0),以不超過原點四周1.0mm為正常值,如果CR位點超過原點1.0mm以上,說明醫生臨床操作不當,需要重新獲取,轉移患者CR位。(2)理想的CO位點、CR位點應重合為一點,CO位與CR位點相離不超過1.0mm為正常,相離超過1.0mm以上,為CO位與CR位不調,需要重建咬合,戴用Spint達到CO位與CR位點正常為目標。(3)正中描記點應處于描記紙0線上,以不超過0線左右0.8mm為正常,超過0.8mm視為CO位、CR位橫向不調(如偏頜畸形、顳下頜關節紊亂征)。
典型病例1:黃某,女,14歲,2年前在外地因開合畸形接受減數4顆第一雙尖牙正畸治療,感覺關節區酸脹,咬合乏力,現轉診我門診就治。檢查發現,上下牙列余留少許間隙,后牙咬合不緊,前牙約1.5mm開合,表情肌緊張,面部基本對稱,關節區張、閉口有少許摩擦音,張口末偶有彈響,X線示雙側髁狀突形態不對稱。確診有CO位、CR位不調協,引起顳下頜關節紊亂征,患者愿意重建CR位后再正畸治療方案,通過CR位重建,再用合墊6個月,現患者感覺面部肌肉舒適,檢查發現表情肌較之前放松明顯,關節區酸脹感消失,張閉口關節區無明顯摩擦音、無彈響。
典型病例2:鐘某,男,52歲,2000年因全口義齒修復,現感覺咬食不碎,下頜累、乏力,要求治療。臨床發現,其面下1/3短,義齒咬合一般,磨耗明顯、變短,張閉口時雙側關節區活動度大,捫診有明顯摩擦音,診斷:CO位、CR位不調,導致關節區負荷過重,咬合乏力,建議重建CR位后修復。現患者接受重建CR位治療3個月,感覺下頜較之前舒適,咀嚼也有力感,檢查發現,關節區摩擦音有明顯減少,行重建CR位后全口義齒修復后,主訴感覺很好。
CO位與CR位不調,在臨床上很多醫生都在關注,可苦于無法把重建患者CR位操作,與臨床工作銜接上,本文量化重建CR位方法,具有簡單、精確、科學、量化優點,是今后口腔醫師在臨床工作中,值得借鑒的一個好模板。通過組織學研究,結合臨床觀察,發現CR位是排除牙干擾因素,在下頜髁狀突作鉸鏈運動時獲取的一個可重復、舒適、穩定的頜位,從而確定CR位作為口腔臨床工作最終的健康治療頜位,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臨床醫師的認可、推崇[5,6]。因此,臨床上進行口腔治療前,在現有CO位上,重建患者CR位,還原患者一個健康的口頜系統,達到成功口腔治療的首要關鍵一步。本課題引入一種量化CO位與CR位檢測與重建方法,具有簡單、精確、科學、可視化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 王艷,李均,陳兆學,等.CBCT在口腔三維成像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3,30(2):4008-4011.
[2] 原福松,孫玉春,謝曉燕,等.口腔修復材料在錐形束CT影像中偽影的定量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5(6):989-993.
[3] Moreira CR,Sales MA,Lopes PM,et al.Assessment of linear and angular measurements on three-dimensional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s〔J〕.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and Endodontology,2009,108(3):430-436.
[4] 陳庶民,汪先超,李磊,等.牙科CT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1,28(5):2921-2923,2931.
[5] S Barghan,S Tetradis,Sm Mallya.Application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s〔J〕.Australian Dental Journal,2012,57(Suppl 1):109-118.
[6] 胡海峰,張麗,陳志強,等.錐束CT技術在口腔臨床中的應用〔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09,18(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