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等
【摘要】 目的 考察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在5%葡萄糖注射液(GS)、0.9%氯化鈉注射液(NS)和小兒電解質注射液中的穩定性, 進而評價其在輸液中輸注時間長短對兒童用藥安全性的影響。方法 隨機抽查本院2013年門診兒科單月雙日處方, 選出5種常用頭孢菌素類藥物, 測定其與3種注射液分別混合后的相對百分含量、pH值和外觀情況, 并記錄患兒在輸液中的輸注時間。結果 頭孢唑肟在小兒電解質液中、頭孢美唑在5%葡萄糖中、頭孢呋辛在0.9% NS和5% GS中, 以3 h為界其pH值有一定變化, 而溶液外觀、相對百分含量均無改變。頭孢孟多和頭孢地嗪在各時間點的溶液外觀、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均無明顯變化。且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以2~3 h為主。結論 在3 h內, 這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溶液外觀、pH值及相對百分含量無明顯變化, 溶液較穩定, 用于輸注時間較長的兒童是安全的。
【關鍵詞】 兒科;門診處方;頭孢菌素類藥物;穩定性;輸注時間;紫外分光光度法
兒童免疫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在天氣變化、季節更替時易引發感染, 需及時予以治療, 否則將延誤疾病, 危及患兒生命, 因此靜脈輸液成為其常用治療方式。由于兒童各臟器發育不完善, 調節功能較差, 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與成人存在差異, 使得輸注體積不宜過大、靜滴速度不宜過快, 否則易導致與輸液相關的不良反應, 如靜脈炎、胃腸道反應、血藥濃度升高過快產生的毒性作用, 藥物性腎損害和耳毒性等, 因此兒童輸液所需時間較長。為此找到適宜的滴注速度, 分析在此滴注時間內藥物的穩定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為評價其所用藥物在輸液時輸注的安全性, 特對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2013年門診兒科輸液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 以期為兒童用藥安全提供參考。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本院門診兒科單月雙日處方14914張并對其進行調查, 發現門診兒科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以上、下呼吸道及胃腸道感染為主, 處方中抗菌藥物的使用頻率以頭孢唑肟、頭孢美唑、頭孢呋辛、頭孢地嗪和頭孢孟多與喜炎平聯用較大, 占兒科門診處方的31.47%。在14914張處方中, 抗菌藥物處方為4693張, 其中含這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處方為4347張。
1. 2 各年齡段患兒的用藥情況 在4347張處方中, 以3~6歲患兒的輸液人數最多, 為2054人, 占41.43%, 其次為≤ 1歲與1~3歲患兒, 其輸液處方相當, 分別為1020張和985張, 占21.36%和20.84%, 而6~7歲與7~14歲患兒, 輸液處方共288張, 占16.37%。各年齡段患兒的使用情況見表1。
1. 3 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情況 對各年齡段患兒在用藥過程中的輸液情況進行分析, 發現 ≤ 1歲患兒, 液體量以100 ml居多為721張, 占16.59%;50 ml為299張, 占6.88%, 滴速以15 d/min為主, 其次為10 d/min。1~3歲患兒, 其液體量與 ≤1歲患兒相當, 滴速為15 d/min和20 d/min, 且以前者較多。 3~6歲患兒, 液體量以100 ml, 150 ml為主, 分別為1070張和984張, 占24.61%和22.64%, 滴速多為20 d/min、15 d/min。6~7歲患兒, 液體量多為150 ml, 滴速以20、25、30 d/min為主。見表2。
2 方法與結果
2. 1 儀器與試藥 UV-2401 PC型紫外分光光度計、PHS-3CW型酸度計、CP225D型分析天平。頭孢唑肟鈉、頭孢美唑鈉、頭孢呋辛鈉、頭孢地嗪鈉、頭孢孟多鈉。
2. 2 測定波長的確定 精密稱取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適量, 分別以5%GS、0.9%NS及小兒電解質注射液為溶媒進行溶解, 并使其終濃度為10 μg/ml。再以這3種注射液為空白, 在200~400 nm波長范圍內掃描測定各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吸收度??芍?, 頭孢唑肟鈉、頭孢美唑鈉、頭孢呋辛鈉、頭孢地嗪鈉和頭孢孟多鈉的最大吸收波長分別為234 nm、271 nm、274 nm、262 nm和257 nm, 與文獻一致[1-5]。
2. 3 標準曲線的繪制 精密稱取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適量, 分別用這3種注射液稀釋至5、8、10、15、20 μg/ml系列溶液。以各注射液為空白, 在2.2項波長處測定各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吸收度, 結果進行線性回歸, 得回歸方程。結果顯示, 溶液在5~20 μg/ml范圍內與吸收度呈良好線性關系, r=0.9997, 表明此方法具可行性, 且操作簡便、快捷。
2. 4 在各注射液中穩定性的考察
2. 4. 1 在各時間點pH值的變化 模擬兒科臨床用藥濃度, 分別以3種注射液為溶媒, 溶解、稀釋這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 使頭孢呋辛終濃度為7.5 mg/ml, 其余4種為10 mg/ml。同時放置0、1、2、3、4、5 h后觀察其溶液外觀和測定pH值。結果溶液外觀無明顯變化, 為淡黃色澄明液體。對于pH值的變化, 以4 h為界的藥物是頭孢唑肟在小兒電解質注射液中, 其變化幅度從5.40降至5.28, 頭孢美唑在5%GS中, 從4.17升至4.32。以3 h為界的藥物為頭孢呋辛在0.9%NS和5%GS中, 其改變為從4.72升至5.22和從5.42升到5.78。而其余3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在5 h內均無明顯變化。其PH值見表3。
2. 4. 2 在各時間點相對百分含量的變化 精密稱取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適量, 分別用這3種注射液為溶媒, 使其終濃度均為10 μg/ml。按2.2項波長條件下測定吸收度, 代入回歸方程, 計算在各時間點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含量, 以0 h時的含量為100%, 計算相對百分含量, 對于相對百分含量的變化, 僅有頭孢美唑在5%GS中5 h這一時間點有所改變, 降至95.97%, 其他溶液均較穩定。結果見表3。endprint
3 討論
因患兒年齡小, 病情進展快, 復雜多變, 使得口服藥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因此靜脈輸液成為兒科常見的治療方法, 而用藥過程中藥物的穩定性、輸液速度與不良反應發生的相關性卻未能引起臨床醫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因此經常采用多藥配伍、高濃度、快速靜滴給藥的方式來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如大多數β內酰胺類藥物, 常常是將1 d劑量集中于1 次給予, 尤其是那些治療劑量安全范圍較窄、藥動學個體差異較大的抗菌藥物, 極易引起與用藥相關的不良反應和毒性反應。對于兒童而言, 各器官發育尚不完全, 而大多數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通過腎臟排泄, 靜脈輸注較高濃度或靜滴速度過快可抑制、干擾腎小管細胞酶活性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而出現血尿, 或致血容量過多使心臟負荷過重而發生肺水腫, 腦內血藥濃度過高出現驚厥、癲癇發作等。因此兒童輸液所需時間較長, 使得輸液中藥物的穩定性及用藥的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掌握靜脈輸液中藥物的適宜滴速對患兒的治療效果及安全至關重要。
文獻[6]報道, 大多數情況下, 靜脈輸液根據不同年齡調節滴注速度為早產兒4~6 d/min、新生兒6~8 d/min、嬰兒8~10 d/min、幼兒l0~15 d/min、學齡兒15~30 d/min。由表2可知, 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以1~3歲患兒的輸注時間最長, 主要為3 h左右;3~6歲與6~7歲階段患兒居中, 為2~3 h;≤ 1歲和7~14歲階段患兒相對較短, 以1~2 h居多, 這與患兒處于不同年齡段有關, ≤ 1歲患兒屬新生兒階段, 其年齡偏小, 所需液體量相對較少。而7~14歲患兒已屬青少年, 其滴注速度加快, 輸注時間則相應縮短。從表1可知, ≤ 6歲患兒的輸液處方為4059張, 占 93.37%, 而≥6歲患兒的處方共288張, 占6.63%, 表明門診兒科患兒以≤ 6歲為主。由于 ≤ 6歲患兒屬新生兒到幼兒階段的年齡范疇, 其≤ 1歲和1~3歲患兒滴注速度應該控制在10 d/min左右[6], 這與本院門診同年齡段患兒靜脈輸液時的滴注速度以15 d/min為主相比, 較慢, 這可能與患兒所用藥物為頭孢菌素類有關。此類藥物由于其半衰期較短[7], 只有快速輸注使其迅速進入體內, 才能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 達到治療效果, 同時由于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且較輕微, 用于輸注其安全系數較高, 因此可適當加快滴注速度。從表2可知, 其他各年齡段患兒, 3~6歲、6~7歲和7~14歲, 滴注速度以15 d/min和20 d/min為多, 與文獻[6]報道相一致。所以對于兒科患兒而言, 不能只考慮患兒年齡、體重等相關因素, 同時需要兼顧藥物本身的藥代動力學特征, 找到適宜各年齡段患兒的滴注速度, 確定在此滴注時間內藥物的穩定性, 盡量減少由其引起的不良反應, 確保兒童用藥安全。
為此有必要通過測定各時間點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的變化, 來考察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在5%GS、0.9%NS和小兒電解質注射液中的穩定性。表3可知, 以3 h為界這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均無明顯變化。由于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多在3 h以內, 因此在3 h內完成輸液是可能的, 這樣在確保藥物穩定的同時, 即達到治療效果, 又保證了輸液安全, 用于輸注時間較長的兒童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1] 楊志海,章梅華.奧硝唑注射接瓶頭孢唑肟鈉注射液后穩定性考察.中國藥師, 2012,15(5): 690 -692.
[2] 楊繼章,劉瑞琴,徐秀娟.注射用加替沙星與頭孢美唑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藥房, 2009,20(14):1077-1079.
[3] 蔡霄桃.頭孢呋辛鈉與果糖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3(8):44-45.
[4] 田靜,王欽暉,李良.頭孢地嗪鈉與4種常用輸液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藥業, 2008, 17(4):23.
[5] 陳冰冰,余澄清,李俊偉,等.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與常用輸液的配伍試驗.黑龍江醫藥, 2009,22(4): 540-542.
[6] 萬詩燕,王傳英,朱琴梓,等.我國靜脈輸液滴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護理學報, 2011,18(1B):15-18.
[7] 衛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第1版.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9:49-58.endprint
3 討論
因患兒年齡小, 病情進展快, 復雜多變, 使得口服藥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因此靜脈輸液成為兒科常見的治療方法, 而用藥過程中藥物的穩定性、輸液速度與不良反應發生的相關性卻未能引起臨床醫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因此經常采用多藥配伍、高濃度、快速靜滴給藥的方式來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如大多數β內酰胺類藥物, 常常是將1 d劑量集中于1 次給予, 尤其是那些治療劑量安全范圍較窄、藥動學個體差異較大的抗菌藥物, 極易引起與用藥相關的不良反應和毒性反應。對于兒童而言, 各器官發育尚不完全, 而大多數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通過腎臟排泄, 靜脈輸注較高濃度或靜滴速度過快可抑制、干擾腎小管細胞酶活性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而出現血尿, 或致血容量過多使心臟負荷過重而發生肺水腫, 腦內血藥濃度過高出現驚厥、癲癇發作等。因此兒童輸液所需時間較長, 使得輸液中藥物的穩定性及用藥的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掌握靜脈輸液中藥物的適宜滴速對患兒的治療效果及安全至關重要。
文獻[6]報道, 大多數情況下, 靜脈輸液根據不同年齡調節滴注速度為早產兒4~6 d/min、新生兒6~8 d/min、嬰兒8~10 d/min、幼兒l0~15 d/min、學齡兒15~30 d/min。由表2可知, 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以1~3歲患兒的輸注時間最長, 主要為3 h左右;3~6歲與6~7歲階段患兒居中, 為2~3 h;≤ 1歲和7~14歲階段患兒相對較短, 以1~2 h居多, 這與患兒處于不同年齡段有關, ≤ 1歲患兒屬新生兒階段, 其年齡偏小, 所需液體量相對較少。而7~14歲患兒已屬青少年, 其滴注速度加快, 輸注時間則相應縮短。從表1可知, ≤ 6歲患兒的輸液處方為4059張, 占 93.37%, 而≥6歲患兒的處方共288張, 占6.63%, 表明門診兒科患兒以≤ 6歲為主。由于 ≤ 6歲患兒屬新生兒到幼兒階段的年齡范疇, 其≤ 1歲和1~3歲患兒滴注速度應該控制在10 d/min左右[6], 這與本院門診同年齡段患兒靜脈輸液時的滴注速度以15 d/min為主相比, 較慢, 這可能與患兒所用藥物為頭孢菌素類有關。此類藥物由于其半衰期較短[7], 只有快速輸注使其迅速進入體內, 才能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 達到治療效果, 同時由于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且較輕微, 用于輸注其安全系數較高, 因此可適當加快滴注速度。從表2可知, 其他各年齡段患兒, 3~6歲、6~7歲和7~14歲, 滴注速度以15 d/min和20 d/min為多, 與文獻[6]報道相一致。所以對于兒科患兒而言, 不能只考慮患兒年齡、體重等相關因素, 同時需要兼顧藥物本身的藥代動力學特征, 找到適宜各年齡段患兒的滴注速度, 確定在此滴注時間內藥物的穩定性, 盡量減少由其引起的不良反應, 確保兒童用藥安全。
為此有必要通過測定各時間點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的變化, 來考察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在5%GS、0.9%NS和小兒電解質注射液中的穩定性。表3可知, 以3 h為界這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均無明顯變化。由于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多在3 h以內, 因此在3 h內完成輸液是可能的, 這樣在確保藥物穩定的同時, 即達到治療效果, 又保證了輸液安全, 用于輸注時間較長的兒童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1] 楊志海,章梅華.奧硝唑注射接瓶頭孢唑肟鈉注射液后穩定性考察.中國藥師, 2012,15(5): 690 -692.
[2] 楊繼章,劉瑞琴,徐秀娟.注射用加替沙星與頭孢美唑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藥房, 2009,20(14):1077-1079.
[3] 蔡霄桃.頭孢呋辛鈉與果糖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3(8):44-45.
[4] 田靜,王欽暉,李良.頭孢地嗪鈉與4種常用輸液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藥業, 2008, 17(4):23.
[5] 陳冰冰,余澄清,李俊偉,等.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與常用輸液的配伍試驗.黑龍江醫藥, 2009,22(4): 540-542.
[6] 萬詩燕,王傳英,朱琴梓,等.我國靜脈輸液滴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護理學報, 2011,18(1B):15-18.
[7] 衛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第1版.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9:49-58.endprint
3 討論
因患兒年齡小, 病情進展快, 復雜多變, 使得口服藥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因此靜脈輸液成為兒科常見的治療方法, 而用藥過程中藥物的穩定性、輸液速度與不良反應發生的相關性卻未能引起臨床醫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因此經常采用多藥配伍、高濃度、快速靜滴給藥的方式來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如大多數β內酰胺類藥物, 常常是將1 d劑量集中于1 次給予, 尤其是那些治療劑量安全范圍較窄、藥動學個體差異較大的抗菌藥物, 極易引起與用藥相關的不良反應和毒性反應。對于兒童而言, 各器官發育尚不完全, 而大多數頭孢菌素類藥物主要通過腎臟排泄, 靜脈輸注較高濃度或靜滴速度過快可抑制、干擾腎小管細胞酶活性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而出現血尿, 或致血容量過多使心臟負荷過重而發生肺水腫, 腦內血藥濃度過高出現驚厥、癲癇發作等。因此兒童輸液所需時間較長, 使得輸液中藥物的穩定性及用藥的安全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掌握靜脈輸液中藥物的適宜滴速對患兒的治療效果及安全至關重要。
文獻[6]報道, 大多數情況下, 靜脈輸液根據不同年齡調節滴注速度為早產兒4~6 d/min、新生兒6~8 d/min、嬰兒8~10 d/min、幼兒l0~15 d/min、學齡兒15~30 d/min。由表2可知, 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以1~3歲患兒的輸注時間最長, 主要為3 h左右;3~6歲與6~7歲階段患兒居中, 為2~3 h;≤ 1歲和7~14歲階段患兒相對較短, 以1~2 h居多, 這與患兒處于不同年齡段有關, ≤ 1歲患兒屬新生兒階段, 其年齡偏小, 所需液體量相對較少。而7~14歲患兒已屬青少年, 其滴注速度加快, 輸注時間則相應縮短。從表1可知, ≤ 6歲患兒的輸液處方為4059張, 占 93.37%, 而≥6歲患兒的處方共288張, 占6.63%, 表明門診兒科患兒以≤ 6歲為主。由于 ≤ 6歲患兒屬新生兒到幼兒階段的年齡范疇, 其≤ 1歲和1~3歲患兒滴注速度應該控制在10 d/min左右[6], 這與本院門診同年齡段患兒靜脈輸液時的滴注速度以15 d/min為主相比, 較慢, 這可能與患兒所用藥物為頭孢菌素類有關。此類藥物由于其半衰期較短[7], 只有快速輸注使其迅速進入體內, 才能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 達到治療效果, 同時由于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且較輕微, 用于輸注其安全系數較高, 因此可適當加快滴注速度。從表2可知, 其他各年齡段患兒, 3~6歲、6~7歲和7~14歲, 滴注速度以15 d/min和20 d/min為多, 與文獻[6]報道相一致。所以對于兒科患兒而言, 不能只考慮患兒年齡、體重等相關因素, 同時需要兼顧藥物本身的藥代動力學特征, 找到適宜各年齡段患兒的滴注速度, 確定在此滴注時間內藥物的穩定性, 盡量減少由其引起的不良反應, 確保兒童用藥安全。
為此有必要通過測定各時間點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的變化, 來考察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在5%GS、0.9%NS和小兒電解質注射液中的穩定性。表3可知, 以3 h為界這5種頭孢菌素類藥物的pH值和相對百分含量均無明顯變化。由于各年齡段患兒的輸注時間多在3 h以內, 因此在3 h內完成輸液是可能的, 這樣在確保藥物穩定的同時, 即達到治療效果, 又保證了輸液安全, 用于輸注時間較長的兒童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1] 楊志海,章梅華.奧硝唑注射接瓶頭孢唑肟鈉注射液后穩定性考察.中國藥師, 2012,15(5): 690 -692.
[2] 楊繼章,劉瑞琴,徐秀娟.注射用加替沙星與頭孢美唑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藥房, 2009,20(14):1077-1079.
[3] 蔡霄桃.頭孢呋辛鈉與果糖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3(8):44-45.
[4] 田靜,王欽暉,李良.頭孢地嗪鈉與4種常用輸液配伍的穩定性考察.中國藥業, 2008, 17(4):23.
[5] 陳冰冰,余澄清,李俊偉,等.注射用頭孢孟多酯鈉與常用輸液的配伍試驗.黑龍江醫藥, 2009,22(4): 540-542.
[6] 萬詩燕,王傳英,朱琴梓,等.我國靜脈輸液滴速的研究現狀與展望.護理學報, 2011,18(1B):15-18.
[7] 衛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第1版.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9:49-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