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文
2013年,國家版權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行政法規,草擬了《使用文字作品支付稿酬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9月23日開始公開征求意見。根據修訂內容,原創作品每千字稿酬將有望從目前的30元至100元,提高到100元至500元……
筆者對《辦法》即將出臺拍手叫好,本人也是爬格子一族,國家既然知道了寫作人的甘苦,知曉文字和稿酬的支付存在一定的不對等,而且一漲就是至少三倍以上,這是對十多年前的稿酬標準作出的適時合理的調整,當然會鼓勵更多人坐到寫字臺前,認真讀書作文,多出精品佳作。
然而,看到這樣的消息筆者又擔憂起來,本人又是從事圖書發行業的,按照行規,稿酬漲了,書價自然會水漲船高,這是客觀經濟規律,出版社絕大多數都是企業了,支付稿酬的成本,只能靠提高書價來消化。可是,問題就卡在了這里。報紙、雜志、圖書目前在未支付高稿酬的狀況下都可以說已在慘淡經營著,若在新稿酬《辦法》實施后,報紙、期刊、圖書定價再漲上30%,那誰還去購買圖書和訂閱報刊,出版業恐怕又要陷入一個既現實又無奈的窘境。
目前國人的閱讀狀況,已經到了靠立法來支撐和挽救個人閱讀的境地。不讀書不被社會認為人格低下,只要會賺錢就是人才。手機閱讀、網上閱讀之類的碎片化淺閱讀已然風靡,能靜下心來認真讀完一本或幾本書的人,可能要用放大鏡去找了。連印度一位工程師滿眼看到中國人在高鐵、機場都抱著手機和iPad,埋頭看微信,而絕少看到讀書看報的現狀,不無擔憂地感嘆:這還是悠久文明的中國人嗎?而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文化又怎么得來,靠讀書靠長期的積淀,而不是微信上幾十字、百余字的道聽途說,或夸夸奇談。在這樣傳統閱讀與現代閱讀拼得你死我活的狀況下,原本就有不少人正在漸漸放棄紙質閱讀,正難能找到理由,而眼下圖書、期刊、報紙再來一次大漲價,這不是授人口舌,使棄圖書、期刑、報紙成為堂而皇之嗎?如果社會都有了一種趨同選擇電子閱讀的慣性和意識,那么被遺棄的行業一定就到了潦倒的邊緣。筆者以為,在傳統紙質閱讀和現代電子閱讀爭奪讀者的焦灼狀態下,圖書期刊價格還是應該緩漲,以留住部分有傳統閱讀習慣的讀者,來支撐古老書業的生存,促使我們這個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脈搏跳動下去。這又似乎成了一個悖論,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書業是社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按規律和規則,也應同步漲價才是。然而,就是有很多行業是不能趨同大勢的。家電行業、汽車行業、航空運輸等似乎在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價格不但未能瘋漲,反而在逐漸下降,圖書是否也到了這樣發展的非常時期?如今拉一拉(推廣閱讀),讀者可能會抱起一本書讀下去,假設我們少了審時度勢,一味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看不透圖書行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處于一種或被邊緣化的非常時期,再來一次提價,那結局可能是把紙質圖書推向了懸崖深淵,其結果一定是悲慘的。這的確是多半從業人員不愿看到的結局。
因此,稿酬需要漲,筆者認為要悠著點。出版社和報社可采取優稿優酬的靈活辦法,培植紙質圖書消費市場,不讓讀者望書興嘆。按照目前的工資收入傾力做到為每家每戶每月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消費1-2本圖書,而控制圖書定價一定要窮盡其能。如減少精裝,嚴控精選圖書內容,把可有可無濫竽充數的部分果斷裁去,印刷上要注重簡而實,少來晃眼的闊氣排場和精裝,一切為讀者少花錢,能買書著想。如此,整個行業調整好應對《辦法》的出臺,保持圖書緩慢漲價,才能讓更多的讀者坐到書桌前,捧起飄著油墨香的圖書,如此點滴培養讀書群體,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擁有思想和智慧光芒,才能巍然持久地屹立在世界東方。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如皋市新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