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耕讀傳家”曾是中華文明引以為豪的傳統之一,當下我國閱讀狀況卻不容樂觀。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閱讀已成為影響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關鍵戰略要素,尤其值得關注。
一、不容樂觀的我國國民閱讀現狀
2013年7月,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投書媒體,對中國人不讀書的現象深表憂慮。孟莎美回憶說,從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夜航班上,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都是中國人,都在打游戲或看電影。候機時,德國乘客多在安靜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在穿梭購物或大聲談笑、比較價格。一位初來中國的法國朋友曾問她:“為什么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在孟莎美看來,“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或許我們對于一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于忙碌是壓力所迫,并不是一種過錯。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無獨有偶,日本知名學者大前研一也曾說過,他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逆耳忠言,振聾發聵。
“中國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進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已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幾年前的這段批評曾引起熱議,同樣發人深省。
2013年4月,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這是目前我國最權威的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顯著高于2005年國民圖書閱讀率低谷48.7%,卻與1999年60.4%的峰值表現有不小差距。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與2011年的4.35本基本持平。這個數據,與早前網上盛傳的發達國家數據(韓國10本,俄羅斯20本,以色列60本)有很大差距,也遠低于現在韓國11本、法國8.4本、日本8.5本、美國7本的實際人均年度閱讀量。
這說明黨和政府近年來大力實施的“農家書屋”等全民閱讀工程已經發揮作用,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狀況有所好轉;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提升國民閱讀步履維艱,進展緩慢。
二、知識改變命運,閱讀滋養心靈
許多人對于猶太民族群星燦爛、英杰輩出印象深刻,其中的關鍵就是他們對于書籍宗教般的情懷。猶太人嗜書如命,將閱讀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在以色列,平均6個人就訂一份英文報紙;猶太人會在書上涂一層蜂蜜,讓孩子一生下來就知道書是甜的,他們還喜歡將書放在枕邊。愛因斯坦就是猶太民族的精英,1952年,他在《紐約時報》撰文,倡導通過閱讀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和諧發展的人。”
德國是全球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首都柏林則是全德國書店最多的城市,平均1萬人就有一家書店。給德國人送禮的話,送書總是最妥當的。
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的小說《過于喧囂的孤獨》中,講述了一位置身于廢紙堆中的老打包工與紙質書的故事:“我們可以擁有安靜的環境、明亮的燈光、醇厚的咖啡,而時間卻已被一系列瑣事分割完畢……只有真正可以沉下心來的人,才可以借著窗口領略到那片自由遼闊的土地上無與倫比、令人震懾的美麗,也帶來心靈的自由、平和、富足、謙卑。”這就是閱讀的美好。
文學理論家葉舒憲先生在英國牛津訪學時,經常到市內各家新舊書店淘書。一天,他看到一個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顧初冬冷意,專心致志地捧讀一本書。他好奇地上前問乞丐看什么書,原來是凡爾納的小說。溫飽都不能保證,卻照樣需要幻想中的“環游地球”。葉先生非常感慨:在倫敦,需要閱讀幾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樣,成為近乎本能的文化習慣。
作家王安憶說,閱讀是一種奢侈的消遣,有時候會決定一個民族的性格。她回憶自己在斯洛伐克首府參訪的經歷。在那里,王安憶看到貧瘠荒涼的景色,遇到了“敲竹杠”的出租車司機,“種種社會轉型期的毛病非常粗暴地表現出來,讓人忍不住為其擔心。但那里遍地都是小書店和圖書館,讓人感到,不可小視這個國家,它可能有一種力量。有那么多的書店在生存,你會覺得它是有希望的。”她說,她非常喜歡閱讀,“我不知道怎么樣向你們來傳達閱讀的愉快,這只能靠自己去體驗。”
許多有所成就的人,也是熱愛閱讀的人。近年來大力推廣全民閱讀的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個。他通過刻苦攻讀,曾經在10年間完成了從大隊會計、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運工、營業員到“學術狂人”再到江蘇省最年輕的副教授的轉變。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勝利鄉陸坊八隊村民陸夢蝶,7歲時看到了一本《西游記》中冊,從此書本為她打開了一個充滿魔力的世界。陸夢蝶經歷了很多病痛坎坷,但最終取得了屬于自己的成功。她說:“15歲,醫生說我得截肢,18歲說我會失明,25歲說我紅斑狼瘡,也曾因藥物反應命系一線。”“通過讀書,我萌生了叢叢夢想;通過讀書,我一次次與疾病抗爭;通過讀書,我擁有了寫作設計剪紙等技能;通過讀書,我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涅槃……我的經歷就是不斷讀書的過程。所以,我寫書,出版了《夢隨蝶舞》《偶是農民》《水晶綠》3部作品。所以,我在村子里開辦了‘田野書舍,服務周邊的農民和他們的孩子,希望讀書能改變更多人的生活……倘若沒有好書中‘熱愛生命的精神澆灌,我絕不可能如此奇跡般的幸運!感謝書!”
三、推動全民閱讀,助力實現中國夢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建設“走向閱讀社會”;1995年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即“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讓世界每個角落的每個人都能讀書”。
無獨有偶,許多發達國家都將推動國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立法規劃或斥資推動閱讀。1987年,里根總統簽署法律確定當年為美國“讀書年”;1997年,美國政府發起“閱讀挑戰行動”;2001年,布什政府發布《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教育改革議案,加大閱讀改革。2006年,俄羅斯制訂《民族閱讀大綱》,“培養讀者興趣、鼓勵年輕人讀書”。1989年,法國創辦國家讀書節,倡導全國乃至全球性的法語閱讀活動。2001年,日本制訂《關于推進中小學生讀書活動的法律》。2006年,葡萄牙推出“國家閱讀計劃”……英國、德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無一例外都制訂了自己的全民閱讀計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是新時期我國社會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壯大軟實力,真正成為一個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驅動的現代化國家,任重道遠。促進全民閱讀就是其中的關鍵,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前不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蔣建國撰文呼吁“用閱讀點亮中國夢”:“一個人閱讀的力量,決定個人學習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實踐的力量;所有人閱讀的力量,決定國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創造的力量。”
推動全民閱讀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國家意志、國家戰略。十八大報告歷史性地把“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列入未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2013年兩會期間,鄔書林、郝振省、聶震寧、葛劍雄、白巖松等11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署提案,建議把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引起很大反響。
其次,推動全民閱讀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通過舉辦讀書節,推進全民閱讀;一些學校通過開展分級閱讀、海量閱讀等活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包括農家書屋、職工書屋等在內的公共圖書館,也都通過舉辦公益講座匯聚閱讀力量。
再次,推動全面閱讀需要領導干部和社會精英率先垂范。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愛好讀書,他在今年2月初接受俄羅斯記者專訪時坦承:“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近年來,不少地方通過聘請知名人士擔任讀書形象大使引領閱讀,這些榜樣的力量大大帶動了閱讀的風尚。
最后,推動全民閱讀需要從孩子抓起。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沒有養成閱讀習慣,那么他很可能終生遠離閱讀。書香充溢的家庭和學校培養的孩子,更容易親近閱讀。“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張元濟先生晚年撰寫的這副對聯,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肩負著提供優質閱讀產品和服務神圣使命的新聞出版業,同樣可以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系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