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肇臻
國防建設規律統領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道路研究
■ 范肇臻
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符合國防與軍隊建設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它是建立在中國國情基礎之上,既是本土的,也是國際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國防建設規律統領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道路。
軍民融合 發展 國防建設 軍隊建設 中國特色 科技

國防建設規律就是把國防建設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相互促進、融為一體,努力形成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科學機制。它是建立在中國國情基礎之上,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誕生和發展的,既是本土的,也是國際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旨在在科學發展觀的統攬下積極推進全方位軍民融合,努力打牢富國強軍的根基,不斷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國防建設規律在發展理念上,強調“融入”式發展,堅持要通過積極主動的戰略籌劃。所謂“融入”式發展是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軍民“分離式”建設模式,確立軍民“融合式”建設模式,充分利用國家資源,促進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在結構、布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有機結合,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持續發展的后勁,實現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這是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思想基礎上,對國防發展模式的一種創新,是要將傳統的相對分離的國防建設模式,變為“融入式”發展的國防建設新模式。
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科學揭示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辯證關系,體現了用系統的觀點籌劃國防和經濟建設應更加注重統籌兼顧,使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雙方互相聯結、互相協調、互相推動、形成合力。將突破口定位在國防和軍隊建設對社會發展的“融入”上是走軍民融合道路的重大問題。軍民融合式發展,不是簡單的“軍到民”或“民到軍”的轉化,而是按照內在聯系,統籌軍民兩大“板塊”,進行聚優增效式的系統集成。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本質上就是要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對資源的需求,促進資源要素在軍民之間的雙向流動和轉移,實現軍民兩大體系由分立、結合到互通共融。通過在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使配置于國防和經濟社會領域的各種資源產生合力,形成國家總體戰略目標效益的最大化,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堅持從中國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擇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新模式。學習外軍和堅持我軍特色,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式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我國的實際決定的,也是世界一些國家共同的政策取向。面對世界發展大勢和時代條件的新變化,我們在建立和完善國防建設新模式的過程中不可能關起門來孤立進行,而必須放眼世界,對外來的先進東西兼收并蓄。在吸收借鑒外國經驗的同時,要結合自身特點,堅持獨立自主,保持自身特色。推進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模式,決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國家國防建設的模式,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軍民融合式的“中國特色”,離開“中國特色”去簡單地效仿其他國家,只能是無源之水。
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事業和理想。要依托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把國防建設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之中,統籌國防資源與經濟資源,注重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軍隊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發展,進一步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從中國的發展歷程看,新中國成立后既有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有兩者發展失衡的歷史教訓,都充分證明了正確處理社會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關系的重要性。“軍民兩用”思想、“軍民結合”的十六字方針、“寓軍于民”的要求,都是在戰略高點上推進富國強軍,是在新世紀新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針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堅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歷史反復表明,富國和強軍兩者的發展互為條件,富國是強軍的基礎,強軍是富國的安全保證。二者有機統一于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軍隊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之中,有機統一于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國家發展的雙重歷史任務之中。當前緊迫的任務是按照軍民融合的理論,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協調的方針,建立完善利于統籌、便于協調、形成合力、融合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既要有好的制度要素,又要建立起制度體系,形成國家總體戰略目標效益的最大化,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從世界范圍看,當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使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面越來越廣,融合度越來越深。信息化戰爭呈現軍民一體、前后方一體的趨勢,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作戰對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依賴性空前增強。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軍用資源和民用資源的相通性、相關性、替代性越來越明顯,實行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推進軍民一體化建設,成為一些國家的政策取向。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轉變國防建設模式,摒棄傳統的“軍民分立”式國防建設模式,推進軍民一體化建設。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在談到新軍事變革的實質時就說過,美國軍事變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把民用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西方的軍事強國大都如此。要緊跟世界軍事發展潮流,學習世界各國軍民結合實踐中反映現代國防和軍隊發展規律的有益成果,借鑒各國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有益經驗。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對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理論的一個巨大突破。世界上的國防建設有各種各樣的模式,有軍民分離的,有軍民結合的等等,而中國的“軍民融合式”卻有著“中國特色”。這種特色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都必須符合國情軍情,都必須符合當代世界新軍事變革最本質的要義。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客觀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世界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國國情軍情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決定了照搬別國經驗和模式,從來就不是一條成功之路。我們必須著眼本國戰略需求,以世界的眼光和開放的姿態,積極順應世界軍事變革發展潮流和國家改革開放大勢,自覺把軍民融合的國防建設新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放在世界軍事變革和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注重研究和借鑒世界各國反映軍隊建設的共同規律和有益經驗,積極借鑒國家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取得的新鮮經驗,在堅持我軍建軍原則、根本制度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既適應我軍現階段發展實際,又符合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的改革之路。
總之,我國的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安全環境等方面的特殊性,我軍的性質宗旨、使命任務、武器裝備發展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都要求軍民融合的國防建設新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做法,必須立足我國的國情軍情,從我們自己的實際出發,不能簡單排斥,也不是簡單地拿來。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局思考和謀劃軍隊建設,強調要在國家經濟許可的情況下,根據安全形勢的需要,按照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和“五個統籌”的要求,積極探索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發展路子,真正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從制度層面上保證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年10月25日。
[2]《鄧小平選》[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范肇臻:中國軍工改革與發展金融支持研究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版。
[4] Ben-chieh Liu,Economic Growth and Quality of Life: A Comparative Indicator Analysis between China (Taiwan), U.S.A.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 39, No. 1 (Jan., 1980), pp. 1-21.
范肇臻,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防經濟學、國防工業、市場經濟理論、宏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