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遠征
與“空中加油”精神同行的奮斗者
——記中航工業南京機電副總師肖銘
■ 李遠征

“對工作高度負責任、抓得認真細致”是同事們對肖銘一致的評價。自1990年肖銘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進入這個專業開始,他就與“空中加油”結下了不解之緣。二十多年來,他在自己的崗位上潛心鉆研,用青春和熱血踐行了獻身國防的誓言,用責任與擔當書寫了新時代“空中加油”精神不朽的傳奇。
所謂“虛”是指對技術文件的編制、預研工作方向的把握。某型號是一個結構復雜的分系統。研制之初,研保條件幾乎為零,原有的技術基礎沒法用,而且原專業組設計隊伍大幅年輕化。系統同時涉及到南京機電幾乎所有專業,以及跟主機相關的總體氣動、結構和適配技術等。巨大的工作量要求主管設計師必須頭腦清醒,技術總體策劃思路清晰。肖銘和同事們一起密切配合,按照集團公司要求,按科研項目管理的模式對工作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和規劃。研制期間,他與同事們對產品的技術方案反復修改了很多遍,在實施方案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對研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技術、研保設備進行密切跟蹤,避免了研制過程出現大的反復和曲折。在與機關、軍方、主機的多次技術協調溝通中,肖銘與各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用自己的技術實力贏得了充分的信任。
所謂“實”是指能夠俯下身去,深入一線,及時掌握客戶動態,在各種現場親歷親為。肖銘幾乎每天都要到自己分管的業務部門去走一圈,了解一下有什么技術問題需要協調解決,比年輕同志還要充滿激情。2012年某重點型號兩機首飛,肖銘幾乎每個周日都在現場,常常加班到凌晨。
在外場做試驗,肖銘會搶著與同事們一起去搬運產品和參與試驗,外場的試驗員聽說他的身份后,總是覺得不可思議,“這是你們的副總師啊?這些事他可以不用親自做的啊!”驚訝的瞬間,就會轉為對他深深的敬佩,但是肖銘卻覺得很平常:“大家在一起都是這么干的,沒什么可說的……”
對自己的研制團隊,肖銘如數家珍,贊賞有加。他表示:“我經常跟年輕同志講,任務就是你的工作,你對你自己的工作都弄不懂,那不是太丟人了!” 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以及對專業、對事業的熱愛,把所有人都擰成了一股繩。雖然也會經常加班、熬夜,但是每個人內心都很充實。肖銘說:“這個團隊很有戰斗力,不管是液壓、能源傳動還是燃油等其他專業,對事情的反應都很快。是型號造就了這個團隊,形成了一個好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氛圍。”
作為一名主抓工程的副總師,肖銘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但也不乏對年輕人的關愛與幫助。2012年,南京機電推行了客戶片區管理制度。片區成立之初,很多事務都要重新規劃熟悉和理順流程。不管怎樣繁復瑣碎,同事們從來沒有聽到作為市場開發和技術負責人的肖銘推托或抱怨過。年輕的項目負責人張鵬飛在接手之初,對業務不太熟悉,其他的項目管理員基本都是85后甚至90后,經驗尚在積累之中。肖銘對他們總是悉心指導,呵護有加。2012年有多項重點型號首飛。同事們說,那段時間里,幾乎每個星期天肖銘都在辦公室加班,甚至有時還會工作到凌晨。很多年輕同志都覺得吃不消,但是肖銘卻始終一個人在堅守。對剛入職不久的新同志,他也一視同仁,只要發現有不對的地方,他馬上就會給予細心的指導。在查閱和跟蹤補充新知識的同時,他也愿意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勤奮、特別負責任、知識面很廣”是同事們對他一致的評價。
與他共事二十余年的同事——南京機電燃油部青年專家周倩則用“固執”對肖銘作了一番描述。兩人常常會因為很多技術觀點的不同而吵得不可開交,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連續幾天誰也不理誰。事情過后,他們卻會連因為什么問題吵成這樣都不記得了。爭論之余,兩人對“為了專業發展而爭吵”卻是達成了高度的共識。對專業的感情和對事業的自豪感,使肖銘與他的同事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跨越了年齡,模糊了性別,舍棄了浮華,形成了一個無拘無束、自由平等的學術氛圍。
航空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驅使著他努力往前走。老一輩航空人用青春和生命鑄就的“空中加油”精神則給了他豐富的營養和無窮的動力。同事們說,只要對項目、對工作有利的事情,他就去做,從來不分你的我的。肖銘曾經有一次對大家說:“專業傳承到現在,有那么多人的心血凝聚在里面,不能在我的手里把它給砸了!”不推責任,不讓困難,使肖銘和他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始終走在國內空中加油技術的最前沿。某型產品金屬密封環因一直存在漏油現象,嚴重影響了產品交付,成了機電公司的拉條掛賬項目。南京機電也為此承擔了很大的壓力。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肖銘,憑著對專業的嫻熟把握,帶領技術人員對各個環節逐一排查,并查閱了大量文件資料,組織生產部門進行了數百次試驗驗證和技術鑒定,最終圓滿解決了這一困擾南京機電多年的難題。
承擔副總師工作后,對于自己在與外場接觸過程中了解的信息,即使不屬于管轄范圍,他也會及時把信息報送給相關專業機構和研究部門,為專業發展提供參考。強烈的責任心在推動他把自己分擔的每一項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工作的閑暇空檔、食堂的午間飯點、會議的片刻休息,幾乎所有能利用的時間,都會被他見縫插針利用起來,與人進行技術問題的交流與探討。對很多自己思考的問題,他還會去找相關退休老專家進行咨詢和探討,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事們都開玩笑說:“肖銘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對事業的幾十年如一日,來源于對信念的堅守,來源于他對航空的熱愛。據說,在肖銘當初讀研究生的一群同學里,其他人都已轉行,只有他一個人還在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從事著自己的專業。肖銘的弟弟也擁有著很大的產業,如果對比收入,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肖銘不為所動,始終幾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航空領域默默感受著科研攻關的酸甜苦辣。

工作之內,一分鐘幾乎要被掰成兩半用;工作之外,回到家后他還要利用業余時間去查資料。家中的重擔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女兒在南京市里上高中,很快要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妻子有時候自己也很矛盾,既希望他能顧顧家,但是也希望他能擁有自己的事業。有時她也會心疼地埋怨:“哪有你這樣做領導的啊?”肖銘則回答:“既然干了這工作,那也是沒辦法的!”妻子說,他在家的時間少之又少,要出差經常是說走就走。有一段時間因加班到凌晨,待他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睡了,第二天天沒亮他又走了。孩子說,經常見不到爸爸,我都快不認識他了。對丈夫“愛恨交加”之余,妻子說,他這人面對外界的誘惑,還真能靜得下心專注于自己的事業,很沉得住氣。他比較喜歡自己的專業,空中加油在國內是一個獨特專業,他的自豪感是很強烈的。雖然弟弟的公司已做得頗具規模,但是家中的老父親對肖銘的期望值絲毫沒有降低。父親說起自己的孩子和他從事的這項與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專業,也充滿了自豪感。
1969年出生的肖銘今年正值45歲。40多歲的這個年紀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之時。這個男人肩上扛起家庭和事業的大山,正在一步步堅實地往前走。南京機電總經理焦裕松在提出“以奮斗者為本”時曾經對“奮斗者”做出過一個精辟的論斷:“其一,能為企業做出貢獻;二,能為客戶創造價值;其三,能在自我提升中得到各方認可。只要做到其中一條,就可稱之為奮斗者。”以這三條來評價,肖銘確是三者皆有,他無疑是這些奮斗者中的一個杰出代表!
李遠征,中航工業南京機電黨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