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農村金融研究中心 吉林長春 130000)
農村金融
吉林省農村金融創新的特征與問題
張 強
(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農村金融研究中心 吉林長春 130000)
在黨中央一系列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政策下,近年來,吉林省涉農金融產品創新明顯增加。吉林省金融創新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規避風險為目的,以普惠制金融為創新取向,以創新帶動涉農貸款的增加,以創新增加農戶收益。本文通過介紹吉林省金融創新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吉林省農村金融創新的發展方向,應該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為重點。
農村金融;金融創新;特征
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0年強調加強農村金融服務,要求金融資源向農村配置,滿足“三農”金融需求。2011年銀監會密集發布了一系列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文件,吉林省政府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涉及農村金融改革的政策,為破解農村金融難題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涉農金融產品創新明顯增加、金融服務方式實現多樣化。
近年來吉林省農村金融創新的特征可歸結為以下4點:
(一)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是規避風險
1.農村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主要著力于拓寬有效擔保物范圍
金融機構在不違反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擴大了擔保物的范圍,將國家財政直補資金、農民土地承包權流轉所產生的收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和大型農業機械納入到金融機構貸款擔保范疇。此類型的金融創新以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和直補資金擔保貸款最為典型。
(1)土地收益保證貸款
在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的運作中,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物權融資公司”,“物權融資公司”為農民提供保證,從而有效地降低了金融機構的壞賬風險;同時利用村委會等部門提供的農民信息,金融機構也減輕了貸款的前期調查準備工作,從而即降低了貸款業務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始于2012年8月,最初在梨樹、東豐和敦化開展試點工作。截至2013年5月末,全省共有41個縣(市、區)注冊了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其中19個縣(市、區)正式開展保證貸款試點工作,共為5057戶農戶,發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1.8億元。①本文數據均來自于吉林省金融辦。

圖1 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發展情況
(2)直補資金擔保貸款
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則以農戶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為質押品,能有效解決農戶貸款無擔保或擔保不足值的問題。吉林省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始于2010年,最初在全省9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以農戶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為質押,吉林省農村信用社創設了“直補保”貸款,農業銀行吉林分行創設了“糧農寶”貸款,建設銀行和郵儲銀行吉林省分行也先后開展了糧食直補資金擔保貸款業務。2010年當年投放貸款10.9億元,11.8萬戶農戶受益;2011年試點范圍擴大到全省產糧大縣(市、區),全年投放貸款50.1億元,受益農戶30.2萬戶;2012年投放貸款61.1億元,受益農戶36.2萬戶;2013年1-4月投放貸款25億元,受益農戶16萬戶。四年累計發放貸款147.1億元,覆蓋全省672個鄉鎮,惠及農戶近80萬戶,約占全省農戶總數的20%。

圖2 吉林省直補資金擔保貸款發展情況
(3)林權、大型農業機械、農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貸款
此外,吉林省還在全省推廣林權、大型農業機械、農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貸款,擴大了農戶貸款擔保范圍,效緩解了非信用戶、種養大戶、農村小商戶的貸款難問題。截止2013年一季度,全省金融機構開展林權、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農業機械、農村住房及宅基地“四權”貸款余額達到64.8億元。其中,截至2013年5月末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累計發放5057筆,金額為1.8億元。
2.以供應鏈金融模式隔離和屏蔽信用風險
金融機構以涉農龍頭企業為核心,在統一授信的基礎上為涉農企業生資采購、產品收購、倉儲運輸、生產加工等各環節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形成“企業+協會+基地+農戶”、“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通過核心企業的信用捆綁技術運用,金融機構可有效隔離和屏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信用風險;通過結合貿易背景的資金特定化使用控制,以及授信自償性技術手段的運用,金融機構也可有效控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經營穩定性差的問題。
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采取“銀行+專業合作社+農戶(擔保公司)”方式推進信用聯合體貸款,推出“保石捷”、“菌農樂”等特色聯保貸款;同時針對涉農企業,研發出“農企易貸”農企特色系列產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在統一授信的基礎上為企業生資采購、產品收購、倉儲運輸、生產加工等各環節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初步形成了企業+協會+基地+農戶、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多種金融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金占用規模大、抵押擔保不足的問題。
3. 利用信用村(鎮)貸款平臺有效規避信用風險
金融機構在積極拓寬有效擔保物范圍的同時,還以信用村鎮建設為契機,通過搭建信用村(鎮)貸款平臺、實施信貸員包村等形式,在擴大小額信用貸款覆蓋面的同時,有效規避信用風險。
顯然,上述3類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
(二)從農戶的角度看,金融創新的主要結果是收益資本化
以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和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為例: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是在不改變現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和土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農戶將一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縣級“物權融資公司”,同時“物權融資公司”向金融機構承諾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其實質是以土地的未來收益為抵押,由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的融資模式。而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則以農戶未來從國家財政取得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為質押品,由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貸款的融資模式。顯然,這兩種金融產品的實質是將農戶的未來現金流資本化,充分發揮國家財政直補資金和農村土地的財產效用和融資功能,拓寬農民融資渠道,降低農民融資成本。
(三)從社會的角度看,金融創新的主要取向是普惠制金融
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眼光看,金融產品的創新是有取向的——或者為實現農村現代化而創新,或單純為滿足農民的融資需求而創新等等不一而足。從前者的角度看,金融創新應立足于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集中于服務農業產業化進程,創新應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依托,有效推進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構建,充分發揮金融對農業產業鏈組織建設的引導與支持作用。從后者的角度看,金融創新則應立足于滿足“三農”——尤其是農民——的多元化資金需求,也就是所謂的“普惠制金融”,即強調給弱勢群體提供一種平等享受現代金融服務的機會和權利。
從吉林省農村金融近年來的實踐看,涌現出的靈活多樣的金融創新產品,主要都是通過放寬抵押品要求和擴大擔保物范圍等方式,來緩解農戶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問題,讓廣大農民充分享受現代金融帶來的便利。直補資金擔保貸款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戶傳統農業生產信貸需求,無擔保或擔保不足值問題;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型農業機械、農村住房及宅基地抵(質)押貸款,則主要是為了減輕農戶在擴大經營規模過程中,由于擔保不足帶來的融資壓力,滿足非信用戶及種養大戶的資金需求。
總體看,各種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拓寬了農民融資渠道,降低了農民融資成本,增加了農民這一弱勢群體平等享受現代金融服務的機會。但農村金融創新與農業產業化的融合性較差,創新并未體現出任何產業發展傾向,也沒有對農村經濟從分散到集中的經營方式轉變起到太多的積極作用。另外,吉林省金融創新的政策目標也定位于“農民得實惠、銀行得效益、經濟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多方共贏。
綜上所述,近年來吉林省農村金融創新的取向是普惠制金融。
(四)從融資規模看,創新帶動涉農信貸增加,農村融資難得到明顯改善
在金融創新的帶動下,截止2013年一季度,全省涉農貸款余額2896億元,占貸款余額的29.5%;涉農貸款增長8.9%,高于貸款平均增速2.9個百分點;涉農貸款新增238億元,占全部貸款增量的42.6%。2012年吉林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達到為2660.3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額的28.7%,增長17.7%,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涉農貸款新增400億元,占全部貸款增量的38.9%。近三年來,全省涉農貸款年均增長16.4%,高于全省貸款平均增速。

圖3 2013年1季度吉林省各項涉農貸款余額(億元)
總之,大量金融創新產品的涌現,有力支持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涉農企業、規模種養殖業和農戶的發展。隨著支農信貸投入的不斷加大,農村融資難得到明顯改善,從實際調研情況看,目前吉林省農戶傳統種植業貸款需求滿足率達到90%以上。
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農戶和涉農企業也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抵押擔保機制不完善,適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抵(質)押機制尚未形成
具體表現在:
1.相關配套機制有待完善。辦理“四權”抵押貸款業務,涉及抵押登記、抵押物評估、抵押公證等操作環節,但要素市場機制尚不健全,使業務拓展缺少扶助。
2.抵押擔保方式缺少司法支持。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和宅基地等抵押物在處置中存在法律風險。根據現行《土地承包法》、《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法規,宅基地不能作為抵押物,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只局限于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方式取得。全程農機化示范區農機具5年內不允許轉讓、變賣,享受一般補貼的農機具2年內不允許轉讓、變賣。
3.抵押品管理難度較大。由于涉農抵押品存在價格波動性大、流動性快、保質期短、監管難度大等問題,增加了貸后管理難度。
(二)農村金融需求結構性滿足程度較低
目前農村地區貸款需求多元化、大額化趨勢明顯,但除傳統種植業貸款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外,農村養殖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小企業和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需求滿足率偏低。目前,吉林省農業生產仍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經濟狀況有限,有效抵押資產仍然不足,現有的金融產品尚不能充分滿足農戶擴大生產規模、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需求。
(三)農村信用環境仍待改善
目前,吉林省農戶信用意識淡薄,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基礎依然較差。部分農戶小農思想嚴重,逃廢債務、合同違約、商品交易主體之間失信現象較多,對貸款合同履行及貸款清收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部分農戶對涉及自身隱私的指標較為敏感,不愿填報或少填報,涉及信用、工商、保險等信息難以獲得,加上農戶搬遷和外出打工人員日益增多,給農戶貸款調查造成較大阻礙。
(四)政策性擔保能力不足
目前,吉林省政策性擔保公司存在數量少、擔保資金不足的情況,無法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擔保需求,多數農村客戶只能游離在農村信貸服務之外。此類問題在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業務中較為突出:由于縣級物權融資公司保證能力有限,從而嚴重影響金融機構開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業務的積極性。
如上所述,在吉林省農村金融創新發展進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有技術性問題,有制度性問題,也有文化方面的問題。但最應重視的是導向性的問題——農村金融創新與農業產業化的融合性差,導致農村金融需求結構性滿足程度低。
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出路是實現農村現代化。而農村經濟現代化要求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市場化的運作理念、企業化的組織形式來改造傳統農業,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農村經濟效益,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歸根結底,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但吉林省的農村金融創新并未體現出任何產業化促進傾向,近年來涌現的各種金融創新產品主要是為了增加農民這一弱勢群體平等享受現代金融服務的機會,沒有對農村經營方式向產業化模式轉變起到太多的積極作用。
因此,未來吉林省農村金融創新應以發展農村產業金融為重點。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中國農業產業化最合理的組織載體,所以未來農村金融創新的突破口應選擇在如何設計出充分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需要的新型金融產品上。
[1]高利芳,修長柏. 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關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 402- 405.
[2]孫志軍. 農村金融需求變化特征與金融產品創新策略[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5):107-109.Em acciber fentelum quam testis ac tum caesess imorevi dentem consulintia iam. Sero tem temurbe faucit, quam alium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Jilin Province
ZHANG Qiang
Depending on a series of policies which aim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in Jilin Provi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agricult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should focus o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Rural Financial; Financial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F037.1
:A
:1009 - 3109(2014)01-0051-04
(責任編輯:吳 越)
張 強,男,漢族,博士,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