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興
摘 要:人人網以其顯著的優勢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生)交往的重要中介:熟人交際、實名制、娛樂化等等給人們提供了休憩放松的平臺。但是依賴此類媒介也產生出一系列的問題:囿于熟人圈、過分娛樂化、沉溺于多媒體符號帶來的虛擬的麻醉感等。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淺析,做一個初步的探索,包括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積極尋找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維模效應;娛樂至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49-02
我國媒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新興的媒介形式層出不窮,尤其是近幾年火爆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網絡,它將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移植到網絡上,并和現實人際關系形成充分的互動和補充,受到用戶們的歡迎。其中,活躍于大學師生群體中的人人網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截止到2012年2月,人人網用戶已達至2億,用戶每日在人人網上產生的互動達到43億次[1]。
人人網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娛樂、交往平臺的同時,也產生出一些負面效果。據調查,每天都登陸人人網的占據53.9%,上網必會登陸人人網站的占49.2%,因不能上SNS而感到焦躁的占36.6%,只要一登陸人人網就有興奮感的有44.5%,難以減少或控制自己對人人網使用的有35.6%[2]。綜上,用戶對人人網依賴程度相當高。
一、人人網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1.熟人網絡的“維模”效應
人人網的好友圈主要以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為依據而構造的,也就是說,這些同學朋友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并且自我封閉的熟人圈子,沒有或缺乏相關經歷和身份的外人是被排除在外的。身份經歷的限制和局限給人人網中“圈內圈外”的人畫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如同文化圈里著名的“維模功能”[3]:當外來文化和現有文化產生沖突或不平衡時,現有文化圈子就會形成一個堅硬的屏障,抵御外來文化的進入。人人網被稱為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網絡版,用戶黏性和活躍度都較強。這主要取決于人人網的主打特色—人人連接和實名制注冊。人人網打破了這種不確定性,其經營理念為“因為真實,所以精彩”。這樣保證用戶之間的信任,降低交友成本。“只有在我們直接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就必須在實際上面對著人,進行面對面的交往。[4]”人人網“好友添加”應用中,確立了好友過濾、篩選設置,確保了個人在添加好友中的主動性和選擇性。在“認識的好友占校內好友比例”中,10%內的占44.5%,30%以內的占27.3%,也就是說,71.8%的人好友中已認識的占七成以上[5],這表明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占據了人人網上交往的主要比例。人人網的“好友添加”應用設置上也充分考慮到熟人網絡的特色:用戶在選擇接受好友時,傾向選擇與自身所處環境有關系的人,這些人群最終形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擴散的熟人網絡。在這個網絡里,用戶特征、背景、身份,相對而言都是比較固定的,即使吸引一些少數的“外來人口”,也是在不影響、不破壞原有社會關系平衡的前提下。因此,人人網形成一個個熟人圈,不同的熟人圈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相互之間有著明顯的身份界限。
2.交往娛樂化易“娛樂至死”
人人網中過分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包括用戶交往中娛樂發泄的心態和審丑心理的變異。娛樂化功能是SNS網絡的一個重要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各類心理欲望:交流欲、表現欲和幻想欲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五種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6]。人人網上必要的娛樂交往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F如今,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心理學教育在我國發展還比較滯后,因此,基于網絡的媒介化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壓力和心理問題,起到了一個“泄壓閥”的作用,也影響了個人的社會化進程。但是,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過分娛樂化。例如,人人網農場、買車搶車等游戲,它滿足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一種缺乏、渴望互動的心理,但也造成了另外一種危機—沉溺于這種虛擬、快感式的情感互動體驗。長遠來看,它不僅會讓人沉迷娛樂,也會使得人們對現實社會產生逃避心理。另外,人人網中興起的“咆哮體語言”、評論留言甚至個人主頁心情的發布,都處于一個“娛樂發泄”的狀態。“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7]”娛樂化不僅僅表現在沉迷于人人網游戲和戲謔語言的運用上,也表現在各種惡搞視頻、相冊的盛行中,人人網用戶交往中近乎以“嬉皮士”的心態游戲著周遭的一切。赫胥黎早在幾百年前在他的《美麗新世界》中就曾預言過,我們的文化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我們忽視了人們對于娛樂的無盡欲望,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3.多媒體符號的運用沉溺于虛擬的麻醉和滿足感
人人網中豐富的多媒體符號和表情的運用,使得人們過度沉溺于這種以符號為代表,以機器為依托的交流方式帶來的虛擬的滿足感。SNS使得人際交往范圍更寬廣,交流內容更深入。人際傳播主要以聲音、表情、肢體語言為主;大眾傳播以文字、聲音、圖像為主,而人人網中的人際傳播兼容這兩種模式的特征,對文本、音頻、視頻的運用使得人際傳播最大化的恢復和還原。例如人人網中各式表情,“大笑、哭泣、害羞、示愛、囧”等等打破了文字的不動性,使其變得更加生動和可感。“@、圈人”功能則使物理距離可能很遠的人迅速集聚在一起,營造一種同在的氛圍,使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和滿足感。除此之外,人人網克服了“人—人”直接接觸的復雜性,用戶面對的都是電腦和豐富多樣的各色多媒體符號,一定程度上這些符號在中間發揮了橋梁連接的作用,也起著一個緩解直接接觸的壓力的作用,但實際上形成了一種“機—機”接觸的交往方式。人們通過機器屏幕上顯示出來的符號、表情來想象對方豐富熱烈的回應,沉溺于這種虛擬的滿足和陶醉感。美國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大眾傳播的負功能中表示,過度沉溺于媒介的通俗化信息和符號化的表情中,易沉迷于信息中不能自拔,并產生一種麻醉作用,進而喪失行動力,逃避現實社會復雜的人際交往。日本把沉溺于社交網站的人稱為“隱蔽青年”,即除了工作學習,整天呆在家里,與網絡為伍,依賴于網絡交往的人。
二、交往危機成因分析
1.熟人效應和“差序格局”
“每個人都有一個以己為中心的圈子,同時又從屬于以優于自己的人為中心的圈子。[8]”就如水面上泛開的波紋一樣,人際格局也有親疏遠近,并以自己為中心擴散開。人人網雖然從屬于社會交往網絡,是一個大范圍內的社會網站,但本質上仍然是以個人為中心,通過“熟人”關系建立自己獨有的社交圈子。它之所以產生文化圈中的維模效應,是因為它依據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來設立的熟人網絡。
2.缺少恰當的媒介素養教育
我國的媒介發展越來越快,網絡成為人們學習生活的必要工具,網民也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趨勢。但是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遠遠落后于網絡的發展,尤其是新興的SNS網站新出現的問題層出不窮,也使我們應當思考媒介素養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除卻現實交往,網絡交往互動已成為拓展人際關系、加深雙方了解的重要方式。另外,網絡上的信息構造出一個“擬態環境”,深深影響到人們認識、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懊浇樗仞B教育”指的是人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產媒介信息能力[9]。媒介素養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它對于人們正確使用媒介,服務于自身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F如今,依據人人網的媒介化交往產生的各種問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缺失。
3.網絡的麻醉作用
多媒體化的符號形象簡單,無需使用者深度思維,簡單易控制。人們在社交網上等待回應的狀態,類似一個小孩想得到大人的關注,在別人的目光中,確認自我的存在。這也就不難理解人人網中各種“曬”的現象—曬恩愛、曬照片、曬心情、曬豪車……以此獲取心理上的平衡和虛假滿足。機器屏幕的阻隔、符號化的人際和諧,用戶因此獲得他人的關注度和溫暖感,從而得到虛擬滿足,樂在其中,長此以往人們就不愿面對現實社會的復雜,甚至喪失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
三、對策探討思路
1.加強媒介素養教育,電子媒介是工具,人們是主人
一方面,學校要擔負起重要的責任,以課程為依托,引導學生正確使用SNS網站,從而消除SNS網絡交往帶來的消極作用;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要增強自我約束能力,樹立正確健康的網絡交往觀,并且加強現實的人際交往,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媒介化交往背景下的奴隸,使媒介恢復其本身的工具作用。
2.擴大人際交往圈,不囿于小范圍內的熟人圈
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時間相對比較自由,并且有充裕的閑暇時間。這部分時間對于自我學習提高和鍛煉是非常重要,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得以順利發展。大學校園人數眾多且專業不同,怎樣跨出自己已有的熟人圈子,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子,構造自己的人脈關系,是我們新時期的大學生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社會實踐,這有利于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多接觸其他學院甚至其他學校的人。
3.加強平面閱讀,培養良好思維習慣防止養成思維惰性
電子媒介因其多媒體符號的運用,視音頻、文字和多種表情結合,直觀形象,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電視容器人理論指出,過于沉溺于圖像聲音簡單的轟炸下,思維易變得直線而簡單。而文字需要動用頭腦去想象和理解其晦澀性,無形中鍛煉了人的思維能力,因此,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以質疑和批判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另外我們要加強平面閱讀,多閱讀經典書籍,熏陶自我的氣質,豐富自身的精神內涵,防止思維惰性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260a06d7e2145
b307a828.html.
[2] 石周燕,黃超峰.SNS網站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調查與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7).
[3] 金冠軍,戴元光.傳播學概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4] 卡希爾.人論[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5] 百度百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8747bd2b14e85
2458fb57a9.html.
[6] (美)馬斯諾.人類激勵理論[M].1943.
[7] (美)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 費孝通.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0176.
htm#4.
[9] 陳龍.媒介素養通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