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良,李俊峰
(1.武漢工程大學體育部,湖北武漢430205;2.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全國運動會是全國最大規模的競技體育盛會,是衡量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展示體育后備人才現狀的重要舉措,是檢驗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重要手段,是創造精英運動員的舞臺。全國體育大會是國家為了推動群眾體育非奧運項目的發展,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滿足人民群眾的體育賽事觀賞和參與需求而設立的全國性運動會。全國運動會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績,但它終究是少數精英運動員的舞臺。全國體育大會是真正的全國人民參與的盛會。本研究通過比較二者發展狀況,提出全國運動會應該逐步向全國體育大會過渡,目的是恢復體育的本來面目,向體育的最本質特點 “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靠近,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回歸全民共享的體育內涵。
全國運動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競技體育的最高組織形式[1]。它的舉辦是為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服務,是為了促進競技體育的發展和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2]。全國運動會誕生于1959年,當時正值新中國遭到西方國家的戰略封鎖,中國急需以輝煌的體育成就來振奮民族精神,同時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全國運動會已成為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全國競技體育類綜合性賽事。
全國體育大會誕生于2000年,與全國運動會不同,全國體育大會誕生于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代。一方面由于奧運戰略計劃的實施使非奧運項目被迫舍棄,直接導致非奧運群眾體育項目的發展陷入困境。而世界運動會的成功舉辦使非奧運項目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基于以上兩個原因國家體育總局決定創辦全國體育大會,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為了 《奧運爭光計劃》與 《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協調發展,一個在競賽項目和參賽形式上完全不同于全國運動會的全國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全國體育大會便應運而生[3]。全國體育大會的宗旨是:使非奧項目與奧運項目、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互促進。
1.2.1 賽事組織
全國運動會與全國體育大會兩者都是由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辦;均由各省市提交舉辦運動會的申請材料,由國家體育總局進行考察和資格認定,最后確定主辦省市。兩者的賽程賽制也大致相仿,都有火炬傳遞、開幕式、閉幕式等流程和環節[4]。
從2001年開始,國家取消北京、上海、廣州三省市輪流舉辦全國運動會的制度,全國運動會開始進入到各省市競爭申辦的局面。全國體育大會從第5屆開始改由以省市為單位來申辦。從兩者比賽地點的變化可以看出,其地點正朝著越來越分散的方向發展,出現更多的分賽區,給各舉辦地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5]。
1.2.2 比賽規模
全國運動會是覆蓋面最廣的綜合性競技體育賽事。從第八屆全國運動會開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設置與奧運會接軌,將全國運動會比賽的專業競技性推向了新的高度。由表1可以看出,各屆全國運動會的參賽人數和項目設置規模都很龐大[6]。
表1 歷屆全國運動會情況統計表
全國體育大會自舉辦以來,其賽事規模也在不斷地逐步擴張,大會設置的項目也逐屆增多,參賽運動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見表2)。全國體育大會的持續時間一般為10天左右。
表2 歷屆全國體育大會情況統計表[3]
1.2.3 經費籌措
全國運動會誕生于計劃經濟時期,前幾屆全國運動會完全依靠行政單位財政撥款來維持賽事的運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轉軌,全國運動會經費來源也由單獨依靠政府出資舉辦轉向市場運作舉辦。體育市場化為全國運動會注入了新活力,突破了全國運動會依靠政府行為和行政手段的籌資模式,走出了 “找市場要錢辦全運會”,為舉辦省市減輕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全國體育大會誕生于市場經濟時代,其經費來源籌集通過依托市場開發與社會籌集來進行。為了節儉辦賽和減輕舉辦城市的壓力,國家要求在保證體育大會順利進行的前提下,盡量不新建體育場館,而是通過改建、維修等方式,同時開閉幕式等做到從簡。全國體育大會從運作方式上到經費投入等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是一個全新模式的運動會[7]。
全國運動會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每一屆賽后都會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在最近幾屆全國運動會上,裁判爭議、賽風賽紀問題常常成為輿論抨擊的對象。在第12屆全國運動會上,出現了橄欖球消極比賽、花樣游泳打分爭議、足球默契球等事件。部分人認為全國運動會應該繼續完善和發展;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全國運動會的規模過大,影響其他體育事業的發展,距離真正的全民參與還很遙遠。全國運動會的很多項目,群眾基礎薄弱,盡管體育系統高度重視,體育迷對全運會大多數項目的關注度和認同感相當有限。著名體育社會學家盧元鎮指出:第12屆全國運動會提出了很多偏向于全民健身的口號,開閉幕式進行全民健身演示活動;但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仍然是兩張皮,這個矛盾的解決并沒有被真正觸動[8]。
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社會各界人士已經逐漸開始了解并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全國體育大會當中。由于它的獎勵辦法改變了原設金、銀、銅牌及按名次錄取的獎勵體系,不設金牌榜和獎牌榜,只設單項比賽金牌和積分,因此各省市不會像全國運動會一樣投入巨資引進與獎勵運動員,避免出現消極比賽、判罰爭議等不和諧因素,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近年來,有許多關于全國運動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討論。時至今日,相當一部分業內專家認為,全國運動會在現有體育管理體制不變的前提下不太可能被取消,而它的轉型和改革勢在必行。成都體育學院教授郝勤認為,全國運動會變成全民運動會是改革的方向。而全國體育大會是名符其實的全民運動會,因此,由全國運動會向全國體育大會的過渡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由于全國運動會與奧運會的全面接軌,使其已經成為精英運動員們角逐的重要舞臺,但距離普通國民越來越遠。全國運動會的參賽者大多是三級訓練網模式下的專業運動員,導致其比賽項目越來越競技化。全國體育大會從創始之初,就是為全國人民群眾打造的運動會。國家體育總局前局長袁偉民曾提出:要把全國體育大會辦成推動承辦城市全民健身活動,使老百姓更多地參與其中的大會。深入群眾,深入民間,使場內比賽與場外群眾參與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是全國體育大會最大特點之一。第1屆全國體育大會上,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柳大華與象棋愛好者1對13的盲棋比賽揭開了體育大會群眾參與活動的序幕,上千名群眾現場觀看,氣氛十分熱烈。全國體育大會的成功舉辦使體育運動開始重新回歸到人民群眾的手中,使全國人民群眾成為大會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要想真正讓全國運動會體現 “全民”特質,應該推動那些群眾喜愛、普及度高的項目,而不應把是否是奧運項目作為設項的依據。目前,全國運動會的項目除武術外,其他項目完全與奧運會接軌。競爭的激烈性與殘酷性導致其弊端層出不窮,由于各省市對金牌的渴望,導致屢屢出現假賽、退賽、假球、默契球、棄權、黑哨等現象。這些競技體育的異化現象,根子在全國運動會的金牌政績觀。
全國體育大會的項目設置以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及興趣愛好為依據,體現了全民性的特征。全國體育大會由于代表團參賽方式不同,選擇項目不同,體育大會并不代表各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全國體育大會在遵循競賽規律的同時,兼顧部分項目的特殊性,即體現競技性,擴大獎勵面,以淡化金牌、淡化錦標,注重精神獎勵,突出重在參與、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樂的原則。
目前,全國運動會在國人的心目中地位逐漸下降,人們對運動會的金牌和記錄已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和民生問題。從體育角度看,更多的是關心人民健康,養生長壽。因此,全國運動會的金牌觀將會被全國體育大會的健身觀所取代;最終,只有精英運動員參與的全國運動會將被真正體現 “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全民參與的全國體育大會所取代。
[1]徐本力.我國全運會體制的利弊及走向的探析 [J].體育學刊,2001,8(1):5-8.
[2]劉禮國,徐燁.全運會賽制改革思考 [J].體育文化導刊,2008(4):l0-13.
[3]汪輝,陶于.全國體育大會回顧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8(12):109-111.
[4]孫葆麗,毛倩娜.青奧會與奧運會特點之比較 [J].體育文化導刊,2011(6):l51-154.
[5]丁英俊,朱冀.全運會運作模式演變分析 [J].體育文化導刊,2008(10):l2-14.
[6]王顯生.全運會發展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10(4):l-5.
[7]李穎川,陳鈞,黃金.關于全國體育大會的賽事研究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2):58-59.
[8]王鏡宇.全民全運需要全新起點 [EB/OL].新浪博客,WWW.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blog/2013-09-12/0942/1657039352/62c469f80101fhi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