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菊
圍絕經期功血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最常見癥狀是子宮不規則出血,月經周期紊亂,經期長短不一,出血量多或時間長,常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圍絕經期功血多發生于45-55歲,治療原則是藥物止血、促進絕經。西醫常規治療主要采取刮宮、性激素、宮縮劑、止血藥止血以及調整周期等方法,但療效不穩固,嚴重者行子宮切除術。我們臨床觀察了56例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功血的臨床療效,結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婦科2011年01月至2013年10月的圍絕經期功血患者112例,年齡在45~55歲,病程4個月~5年。均符合《婦科疾病診斷標準》圍絕經期功血的診斷標準,均排除宮頸息肉、生殖道感染、子宮肌瘤、異常妊娠所引起的出血,通過內科檢查也排除血液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腎炎等引起的子宮出血。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6例,兩組在年齡、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西藥以口服媽富隆,1日1片,連續服藥21天后停藥7天,在停藥的第8天開始下一療程,連續用藥三個療程;中醫為分期治療,出血期以益氣固腎為主,基本方擬固本止崩湯加減,基本組成為熟地15 g,白術10 g,黃芪20 g,黨參10 g,當歸15 g,白芍9 g,升麻9 g,黃芩9 g,側柏炭20 g,荊芥炭15 g;調經期以補益肝腎為主,基本方為六味地黃丸加減,基本組成為熟地12 g,山藥9 g,山茱萸9 g,澤瀉6 g,丹皮10 g,茯苓9 g。隨癥加減,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兩次分服。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經量、經期、周期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以上,或血止絕經者。好轉:經量、經期、周期雖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或經量減少,或經期縮短。無效:陰道出血無變化。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包,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觀察組中治愈25例,好轉2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92.9%;對照組中,治愈18例,好轉24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圍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卵泡數明顯減少,且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降低,卵泡在發育過程中因退行性變而不能排卵。由于卵巢不能有規律地排卵,孕激素缺乏,故子宮內膜在單一雌激素作用下發生不同程度的增生。當突然下降或波動幅度較大時,可發生撤退性或突破性出血。此外,無排卵性功血還與子宮內膜出血的自限機制缺陷有關,包括子宮內膜組織脆性增加、子宮內膜脫落不完全致修復困難、血管結構與功能異常、凝血與纖溶異常、血管舒張因子異常等[2]。
圍絕經期功血的治療以迅速止血為目的,血止后以調節周期、減少出血量為原則,無須恢復排卵功能。采用孕激素、雄激素、診刮相結合的西醫治療方法,目的是迅速止血。孕激素止血的原理是將增生期內膜轉變為分泌期內膜,并使之蛻膜樣變,然后徹底脫落。雄激素可以協同拮抗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增強子宮肌收縮力,增強子宮內膜血管彈性,刺激骨髓造血,減少出血量。診刮是通過機械性去除增生的子宮內膜,使基底層腺體脫落以刺激完整的表層再生,達到止血目的。診刮后通過病理檢查還可鑒別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有利于婦科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3]。中醫認為婦女進入圍絕經期,是腎氣漸衰,天癸將絕,沖任二脈虛損,經血不足,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腎陰陽失和而致。中醫的治法正是根據腎陰或腎陽的辯證而給予滋補腎陽或溫補腎陽,再佐以調經止血而達到止血的目的,標本兼顧[4]。
本次臨床研究顯示,明確診斷為絕經期功血的病例,予口服避孕藥媽富隆與湯藥治療,觀察3個月,無論在療效還是在改善相關癥狀方面都顯著優于對照組。與眾多相關報道一致??梢?,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功血,優勢互補,相得益彰,臨床療效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婦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崩漏[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62.
[2] 馬曉梅,穆齊金.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30例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08,48(38):92.
[3] 馮秋霞,金季玲.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功血72例[J].吉林中醫藥,2007,27(7):35.
[4] 熊小林.中西醫結合法治療圍絕經期功血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334.
[5] 范穎芳,張麗萍.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功血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