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業的頭腦做公益

■專家名片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里商業與公益應該是涇渭分明的兩件事情,假如公益參雜了商業因素,尤其是涉及了商業利益,無疑會遭到質疑甚至導致整個公益活動的失敗。
商業真的與公益水火不相容嗎?我們還應該倡導用商業的頭腦來做公益嗎?商業與公益可能涉及四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用商業的頭腦或者更確切地說用商業的模式來實現公益目的。其次是用商業模式來運營公益項目。第三是用商業的手段來為公益提供資金支持。第四是公益組織與商業機構合作來運營公益項目。
在這四種類型中,第一種的典型代表是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先生所運營小額信貸項目。項目本身完全是商業化的運作,將資金貸款給窮人,并且窮人需要支付高額的利息。但為什么這個項目廣受好評呢?主要在于其解決了窮人的脫貧問題,同時項目所獲得的利潤并不進行分配而是用于扶持更多的窮人。
第二種類型目前已經廣泛存在于公益行業,并且也是全球的發展趨勢。比如社會企業、社會影響力投資等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這種商業融合到公益的模式中,商業手段的運營無疑有效地提高了公益項目的執行效率和影響力,只是說在這里商業頭腦都是公益與商業活動的手段,它們的差別在于商業活動最終以利潤作為最主要評價指標,而在公益中是否解決社會問題是主要指標。
第三種類型是用商業的手段為公益提供資金支持。這一形式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慈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福特基金會在其成立之初資產只有2.5萬美金,而據美國基金會中心網顯示目前其資產已經達到11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蓋茨基金會(300多億美元)的第二大資助型基金會,蓋茨基金會每年的投資收益率也遠遠高于市場水平。除了資助型基金會以外,大學基金會在投資方面更是成效顯著,投資收益成為了支撐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水平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的重要力量。在這種類型中,還有一種形式是慈善組織本身從事商業活動,比如博物館賣門票做展覽等。這一種商業模式的運用是否合適取決于商業活動本身是否符合慈善組織的宗旨,在絕大多數國家,博物館賣門票是為了讓更多的公眾受益。而博物館去經營服裝生意那顯然是不合適,通常會被禁止。
第四種商業與公益的融合也是最受爭議的一種,在這種活動中企業和公益組織通常都能夠受益。公益營銷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合作案例,1983年美國運通把“修復自由女神像”納入其全國性的營銷活動中,用戶每使用一次運通卡,就會有一美分捐贈給自由女神雕像修復基金,每申請一張該信用卡,公司將捐贈1美金。在短短的3個月內,運通公司籌集了超過170萬美元的資金。
可以說上述四種形式都有效地運用了商業的手段來解決、推動和促進公益行業的發展。對于中國而言,整個公益行業還太弱小,近年來大量的企業家以及商業人士參與公益已經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用商業頭腦參與公益應該成為共識。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無疑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點。首先,需要把握好商業對于效率的追求和公益對于價值的追求之間的平衡,這是根本。其次,對于利潤分配應該有嚴格的界定,公益活動應該嚴格禁止利潤向個人的分配。在把握好這兩點的情況下,用商業頭腦來做公益無疑可以加速中國公益行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